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卑(拼音:bē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某種器械的樣子。“卑”的基本義是地位、身份低下,轉用於人格,便是指低劣。由人的地位低又引申為位置低,又可以引申為衰弱。當自認為或自置於低下地位,也用“卑”字表示,是一種謙辭。 [3] 
中文名
拼    音
bēi,bì,bān
部    首
[5] 
五    筆
RTFJ [1] 
倉    頡
HWHJ [1] 
鄭    碼
NJED [1] 
筆    順
撇、豎、橫折、橫、橫、撇、橫、豎 [5] 
字    級
一級(編號:1154) [2] 
平水韻
上平聲·四支(bēi) [4] 
總筆畫
2+6(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32511312
四角號碼
2640₀
統一碼
5351 [1]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𤰞、𡮁、𡭼
注音字母
ㄅㄟ,ㄅ〡ˋ,ㄅㄢ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6]
會意字。“卑”字甲骨文作圖1,上部是一個橢圓形的器械,下部是一隻手(“”字)。手所持之物各家説法不一,有人認為像酒器,因為執酒器為尊者酌酒的人應為卑微低下之人,所以“卑”有卑賤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像錘一類的工具,古時幹體力活的人往往處於社會底層,故“卑”引申為低下 [18-19]  。西周春秋時,器柄衍出一橫,與“又”結合成“攴(pū)”(圖3、4、5),帶有聲化趨向,卑與攴並唇音。戰國時除極個別字保留聲化趨向外,主流結構則是承用商代結構,或則全同,或則省略器柄作從田從又(圖7-9);不甚規範的,或又旁作寸、父、尹,或“田”下衍出一橫,或“田”上出頭為“由”。《説文》整理作從𠂇甲是理據重構。楷書將手形變為“十”,寫作卑。 [16] 
“卑”由地位、身份低下轉用於人格,就是“低劣”。一般對品行、言行邪惡下流,不顧廉恥的人,常罵為卑鄙無恥。當自認為或自置於低下地位時,也用“卑”表示,但這是謙遜之義。如“卑辭厚幣”或“卑辭厚禮”意思是言辭謙恭、禮物豐厚。後來,“卑”也由此而常作謙詞。舊戲曲、小説常用“卑人”“卑目”,古籍中常用“卑末”,都是自稱身份或職位低微的人。舊社會下級官吏對上級官吏總是自謙為“卑職”“卑官”。
低下又引申出衰微、衰弱之義。如《國語·固語下》:“王室其愈卑乎!”這是説,王室越來越衰弱了。
當然,“卑”的低下之義,除了用於以上説明社會人際的地位外,也引申為自然物的地勢“低”。如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聞長沙卑濕。”意思是説:聽説長沙地勢低且潮濕。
“卑”字通常用作形容詞,但有時也引申用作動詞,意思是輕視、賤視。《國語·晉語四》:“秦晉匹也,何以卑我?”這是秦穆公的女兒懷嬴責問晉公子圉(yǔ),為何對待她不禮貌:“秦晉是可相互匹敵平等的國家,你為什麼輕視我?”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ēi
形容詞
(位置)低。與“高”相對。
low
《易‧繫辭上》:“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二》:“城雖磚甃而卑,城外民居寥寥,皆草廬而不見一瓦。”

(身份或地位)低微;低下。
humble
《公羊傳‧隱公元年》:“桓幼而貴,隱長而卑。”
南朝梁·沈約《恩幸傳論》:“屠釣,卑事也;板築,賤役也。”
卑賤;自卑;尊卑;卑微;卑職
(品質)低劣;淺陋。
inferior
《荀子‧大略》:“志卑者輕物,輕物者不求助。”
漢·桓寬《鹽鐵論‧地廣》:“大言而不從,高厲而行卑。”
卑鄙;卑劣;卑污
謙恭。

《左傳‧昭公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
《漢書‧張耳陳餘傳》:“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旦暮自上食,體甚卑,有子婿禮。”
卑辭;謙卑
幼小;幼輩。

唐·孫棨《北里志‧楊妙兒》:“長妓曰萊兒,字逢僊,貌不甚揚,齒不卑矣。”
宋·曾鞏《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入其門內,尊安其卑,卑慕其尊,一時皆稱之。”

衰微。
feeble;weak
《左傳‧昭公三年》:“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

微小。

《孟子·公孫丑上》:“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柔弱。

戰國·宋玉《神女賦》:“性和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

中醫術語。指脈搏沉而無力。

《金匱要略·水氣》:“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

動詞
輕視;鄙視。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公卑邾,不設備而御之。”
《後漢書‧馮衍傳》:“卑衞賜之阜貨兮,高顏回之所慕。”

低;低伏。

《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使卑下。

《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名詞
(Bēi)姓氏用字。



-
地名用字。

《漢書‧鄒陽傳》:“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立為天子,封之於有卑。”

動詞
通“俾”。使。

《荀子‧宥坐》:“天子是庳,卑民不迷。”
《韓非子‧八經》:“明説以誘避過,卑適以觀有諂。”

名稱
通“裨”。古次等禮服。

《荀子‧禮論》:“卑絻、黼黻、文織,資麤、衰絰、菲繐、菅屨,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衣服也。”

bān
名詞
水名。在四川省會理縣東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若水》:“繩水又徑越巂郡之馬湖縣謂之馬湖江。又左合卑水;水出卑水縣,而東流注馬湖江也。”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𠂇部】補移切(bēi)
賤也。執事也。從𠂇、甲。
【註釋】徐鍇注:“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 [9] 

説文解字注

“賤也。執事者。從𠂇甲”注:古者尊又而卑𠂇,故從𠂇在甲下,甲象人頭。補移切,十六部。 [10] 

廣韻

府移切,平支幫 ‖ 卑聲支部(bēi)
卑,下也。賤也。亦姓,蔡邕《胡太傅碑》有太傅椽鴈門卑整。府移切。十一。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卑
《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賓彌切。《正韻》逋眉切,並音碑。《説文》:賤也。執事者。《玉篇》:下也。《易·繫辭》:天尊地卑。
又《韻會》:鮮卑山,在柳州界。
又鮮卑,帶名。《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卑只。註:鮮卑,袞帶頭也。言腰支細小,頸鋭秀長,若以鮮卑帶約而束之也。
又姓。《廣韻》:蔡邕《胡太傅碑》有太傅椽鴈門卑整。
又《前漢·鄒陽傳》:封之於有卑。註:地名也。音鼻。
又音彼。與俾同。《荀子·宥坐篇》:卑民不迷。
又音陛。與庳同。《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為蓋,上欲尊而宇欲卑。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卑”字書寫筆順 “卑”字書寫筆順
第六筆撇從框內撇出,一筆寫成。“白”窄“十”寬。“白”居上半格正中,首筆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日”,底部在橫中線;撇筆從框內豎中線起筆,撇向左下格。“十”,長橫在橫中線下方,豎筆在豎中線右側。 [5]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i̯ĕɡ
王力系統
p
ǐe
董同龢系統
p
jeɡ
周法高系統
p
jieɣ
李方桂系統
p
jig
西漢



東漢





jiei


ji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jie̯
王力系統

p
ǐe
董同龢系統

p
je
周法高系統

p
李方桂系統

p
jiĕ
陳新雄系統

p
ǐɛ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移切
pje
集韻
平聲
五支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賓彌切
pjɛ
平聲
五支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頻彌切
bjɛ
平聲
十七真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毗賓切
bjen
平聲
二十七刪

開口呼
二等
全清
逋還切
pɐn
上聲
四紙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補弭切
pjɛ
上聲
四紙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部弭切
bjɛ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毗至切
bjɪ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僻吉切
pʰjet
禮部韻略


平聲





賓彌切

增韻


平聲





班糜切



上聲





拜弭切



上聲





部弭切



去聲





毗至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巴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逋眉切
pie

上聲
二紙


全清
補委切
pie

上聲
二紙


全濁
部比切
b‘ie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府移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e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i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e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e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e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əi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pe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pᴇ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pa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pe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pe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p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p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pe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pei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i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i
33
陰平
文讀
pui
33
陰平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i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i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5]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6-26]
  • 3.    張慶綿,申笑梅編著.漢字述林 電視台每天一字集錦[M].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08:11-12
  • 4.    平水韻 四支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6-27]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4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68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2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7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18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31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6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7
  • 13.    卑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7]
  • 14.    卑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7]
  • 15.    卑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6-27]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26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72-775
  • 18.    黃德寬著.中國文字學報 第7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08:205-206
  • 19.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12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5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