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絲竹

鎖定
華絲竹(Pleioblastus intermedius S. Y. Chen)是禾本科、苦竹屬植物體木質化竹類植物。竿高可達4米,直立,髓為許多圓形薄片所組成,幼竿綠色,老竿暗綠色至黃綠色,竿環稍隆起,高於籜環;籜鞘革質,籜舌截形或拱形,籜片狹短三角形,開展或外翻,葉鞘宿存,葉耳鐮形,葉舌尖凸狀,葉片披針形,葉緣有細鋸齒。5月中下旬筍期。
分佈於中國浙江。生於海拔400-800米溪溝路旁的常綠或落葉的闊葉次生林中。
竹材較硬,可作傘柄。華絲竹筍味鮮美香甜,是景寧縣東坑鎮羣眾醃製小竹筍主要原料。
中文名
華絲竹 [4] 
拉丁學名
Pleioblastus intermedius S. Y. Chen [2] 
別    名
利世竹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苦竹屬
華絲竹
亞    綱
百合亞綱
超    目
鴨跖草超目
命名者及年代
S. Y. Chen,1983

華絲竹形態特徵

植物體木質化。 [3]  竿高3-4米,粗1-2釐米,直立,竿壁厚約6毫米,髓為許多圓形薄片所組成,幼竿綠色,被厚白粉,節間還被有脱落性小糙毛,老竿暗綠色至黃綠色,被有粘附性灰黑色粉質;中部節間通常長21-22釐米,圓筒形,唯在分枝一側的基部微凹;竿環稍隆起,高於籜環;籜環上有籜鞘基部的殘留物;竿每節分3-5枝,枝與主竿成45°的夾角。籜鞘革質,遲落,與節間等長或略超過節間,綠色,邊緣焦枯色,背部具紫色稀疏纖毛;有點狀的籜耳和耳緣繸毛,或無籜耳而僅有幾條直立易脱落的繸毛;籜舌截形或拱形,高約2毫米,被白粉,邊緣具短纖毛,但易脱落而變為無毛;籜片狹短三角形,開展或外翻,先端漸尖,基部略向內收窄,生長在籜鞘頂端中部之下陷處。末級小枝具3-4 (8)葉;葉鞘宿存,背部具較密的小刺毛,後易脱落而變為無毛;葉耳鐮形,易脱落,耳緣有放射狀伸展長達3毫米的紫色繸毛;葉舌尖凸狀,高達5毫米,紙質,先端薄紙質;葉片披針形,長10-23釐米,寬(1)2.5-3.3釐米,上表面淡綠色,光滑無毛,下表面黃綠色,有白色短絨毛,基部楔形且不對稱,次脈7或8對,葉緣有細鋸齒。花枝未見。 筍期5月中下旬。 [1] 

華絲竹產地生境

華絲竹是中國特有竹種,僅分佈於浙江省景寧縣的東坑、景南、雁溪等鄉鎮。其分佈範圍狹小,屬稀少珍貴小徑竹種。 [5] 
華絲竹主要分佈於E119°3323”-119°45′02″,N27°44′04″-27°49′01″之間,即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東坑、景南、雁溪等鄉鎮內,海拔500-1000米的山谷兩邊,山崗少見,分佈面積263.53公頃。 [5] 
華絲竹生長在年平均氣温16.8℃,年平均降雨量1967.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5%,中亞熱帶氣候,海拔500-1000米山谷兩邊。山地紅壤或黃壤,土層厚度30-120釐米,表土層10釐米左右,腐殖質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高,pH5-5.5,硝態氮3.0×10-6,速效磷2.8×10-6,速效鉀3.0×10-6,石礫含量10-20%,主要混生植物上層有馬尾松杉木甜櫧苦櫧厚朴等,下層主要有柃木杜鵑石櫟鐵芒萁烏飯等。 [5] 

華絲竹生長習性

幼竹生長:華絲竹幼竹高生長與一般小徑竹基本一致,均呈現慢一快一較慢的規律。野生華絲竹一般5月初開始出筍,出土後頭10-12天生長慢,每天長高3-8釐米,平均日生長4.0-5.1 釐米,然後進入高生長期,每天長高10-40釐米,尤以第15-20天最快,其生長量佔全高的51%,高生長結束前3-5天,生長速度相對放慢,每天長5-20釐米,整個高生長過程30-36天。高生長停止後,筍殼開始脱落,筍殼邊脱落邊展枝、葉,到長成幼竹即全部展葉約需要60天時間。另對人工栽培的出筍觀測發現,集約經營能提早出筍,人工栽培的比野生的出筍約早1星期。
竹鞭生長:華絲竹是在當年竹筍停止高生長,筍殼開始脱落時,竹鞭才開始萌發生長。華絲竹鞭6月中下旬開始萌發生長,6月15日到7月底一個半月生長快,從8月開始生長量快速下降,9月停止生長,7月份生長最快,可能是6月新竹已發新葉,能進行光合作用為根部輸送養料,而地表比較濕潤。8-10月生長速度變化,與生長的地位置不同而地表乾燥不同所致。 [5] 

華絲竹育植技術

栽種:華絲竹除了出筍期,夏季高温伏旱、冬季嚴寒天氣外,其餘季節均可栽種,但以每年的冬初11月和早春2-3月中旬栽種最為適宜。種植密度應以母竹來源、基地條件、希望成森時間等因素來確定,一般畝種植密度為70-100株,栽種時先按行株距開挖長寬各為80釐米,深40釐米的種植穴,將心土、表土分別堆放於洞穴兩側,在種植穴的底部覆墊表層肥土10-20釐米,與有機肥4-5千克或複合肥1-1.5千克混均耙平。在解去種竹宿土球包紮物後,將種竹放入種植穴的中心位置,順應竹蔸形狀使鞭根自然舒展,鞭根處在土中20釐米左右位置,先回填表土,然後回填心土,分層輕輕壓實,使鞭根與土壤緊密接觸,填土至與地面持平時澆足定根水,再覆土高出地面10-12釐米的饅頭形,其上覆以稻草等覆蓋物,以減少水分蒸發,如遇乾旱無雨天氣,在栽後7d左右再澆水一次,以便種竹成活。 [6] 
園地管理:栽後園地管理是確保種竹成活,加速成林,為竹林創建健壯生長生境條件,提高產出效益的重要保障,一般應注意落實如下技術環節。 [6] 
  1. 抗旱防漬在種竹移栽後、竹鞭長根成活前,如遇乾旱無雨天氣,當土壤乾燥時,應及時澆水進行養護,即使是成活或成林後,如遇嚴重乾旱天氣,也應積極創造條件,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做好抗旱護苗工作。在低窪積水處,應通過開溝排水,防止浸漬,為竹株健康生長提供適宜的水分條件。
  2. 地力培肥與施肥管理在新造竹林的2-3年內,由於竹株稀疏,林地內陽光充足,地表裸露,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雜草叢生,可以通過林間套種矮生豆科、綠肥、中藥材作物以增加地表覆蓋,通過耕種管理達到以耕代撫目的;即使是在成林之後,也通過套種三葉草、黑麥草,覆蓋礱糠、稻草、食用菌廢棄菌棒,留養矮生雜草進行生草栽培,以增進地表覆蓋,調節地表温度,培肥地力;豐富林間生物多樣性,可實行林間禽類養殖,以其喙食雜草、尋食害蟲,排泄物肥地。 [6] 
  3. 竹園施肥一般均結合中耕進行,在種竹栽種的當年,為提高種竹成活率,促使竹鞭長芽,應在7-8月盛夏伏旱期間,用腐熟人糞尿對水50%或沼液水對水30%在竹蔸、竹鞭附近澆施2次;或用複合肥150g/株或餅肥100克/株在竹蔸西側交替溝施2次;到了9月中、下旬用農家有機肥5-7.5千克/株或商品有機肥1.5-2千克/株或餅肥0.5千克/株環溝施肥中耕1次,以保順利越冬。在種竹栽種後的第二、三年,為了促進成林、提早產出,應適當增加施肥量,分別於7月和9月中下旬中耕施肥1次。當進入成林盛產期後,原則上一般每年需進行4次施肥,第一次於早春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以速效氮肥為主,每畝用商品有機肥50-75千克或複合肥20-25千克+尿素5-7.5千克追施長筍肥;第二次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速效和遲效肥配合,每畝用商品有機100-125千克或腐熟欄糞肥1000-1250千克或餅肥100千克,結合深翻追施發鞭肥;第三次於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每畝用商品有機肥75-100千克或複合肥25-30千克追施發芽肥,以上三次施肥均應與淺耕埋鞭相結合,將肥料翻埋入土;第四次於11-12月,以有機肥為主,結合中耕,每畝用農家有機肥800-1000千克或商品有機肥100千克或餅肥80千克追施冬季發筍肥。出於管理成本、勞動用工限制,一年中難以進行4次施肥的,至少不得少於對夏季發鞭肥和冬季發筍肥的施用。在施肥時應根據肥料來源,林地所處位置,土壤基礎肥靈活掌握,肥力高的可少施,低的應多施;交通運輸方便的應儘量多施農家有機肥,交通不便的林園可用餅肥、商品有機肥、化肥配合使用,並可通過套種白三葉草等綠肥作物,留養矮生雜草,實行竹下養殖等方式,以增加養分投入,減少施肥投入。 [6] 

華絲竹保護現狀

種羣現狀:華絲竹中國的特有竹類物種之一,據資料報導僅分佈於浙江省境內,分佈區域較為狹窄,屬稀有珍貴小徑竹種之列,景寧縣是該竹種的主要集中分佈區域,常見生長於海拔400-1000m溪溝路旁、疏林地帶、林緣,上層有馬尾松、杉木、甜櫧、苦櫧和厚朴,下層有柃木、杜鵑、石櫟、鐵芒萁、烏飯樹和芸草等地處。由於其鮮筍不含澀味、味美可口、人皆喜食,且出筍期處在毛竹筍、石竹筍之後的鮮筍淡季,長期以來受到掠奪式採筍;因砍竹利用和其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以致華絲竹生長生態環境變劣,開花、枯死現象趨重,生長分佈區域、資源存量趨減,根據景寧縣林業部門調查,其主要集中分佈於該縣的東坑鎮、景南、雁溪等鄉鎮的小區域範圍,分佈面積僅為263.53公頃,通過訪問當地老農不管是分佈區域、分佈面積,還是資源存量都較以往趨減。 [6] 

華絲竹主要價值

竹材較硬,可作傘柄。筍味尚屬可口。 [1]  華絲竹筍味鮮美香甜,具特色的是此筍每節離地下端比上端鮮嫩,是景寧縣東坑鎮羣眾醃製小竹筍主要原料。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