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浦村

鎖定
半浦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姚江之濱,三面環水,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鎮,據交通要衝,距離寧波市區18公里。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為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半浦古時稱鸛浦,亦稱灌浦、官浦,謂取灌溉農田之意,清代定名為半浦。因地處姚江之北,東為鄞西與慈溪兩縣相半之界,江以南九里有浦,北有灌浦古渡,兩地均為渡而名,渡因浦而名。
半浦村共有村民600餘户,1320人。年村經濟收入5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餘元,村中有村辦企業和私營企業。正在編制古村保護規劃。
中文名
半浦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人口數量
1320人

半浦村歷史文化

半浦村 半浦村
古村雖只是一個江南小村,但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澱,古村歷史底藴已經非常豐厚。該村被公佈的區級文保點就有24個。村落大族歷世聚居,行文重教,村中有多處代表性的優秀建築,曾有浙東學派著名人物鄭氏家族的“二老閣”藏書樓及現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興建的西洋建築“半浦小學”,除了這些,村中還遺留下大量的如中書第、周家祠堂、塘路墩、半浦大屋等明清古建築。計有15處樓羣,規制較高,質量較好,已有多處被公佈為文保點。 [1] 

半浦村歷代名人

圖片
圖片(5張)
半浦,舊屬慈溪縣西嶼鄉安仁裏(元豐《九域志》),是姚江北岸一個寫滿了歷史的古村落。元代,一位叫鄭毓的人隱居此地,自號安仁居士。鄭毓是宋嘉定元年狀元鄭自誠的裔孫,其後人自然不同凡響,數百年來科第連續,蔚成望族。
明人鄭溱有詩:“望江樓倚渡亭邊,在昔文英武秀賢。”古村養育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是這些人物豐富了古村的人文內涵。在茶棧的堂前,有很多官報的痕跡,只有一張還依稀可辨:“貴府老爺鄭福椿高中舉人”。當然,歲月抹掉的只是牆上的字,史書上依舊可讀。據光緒志記載,從五世中順大夫鄭啓起就捷報頻傳:鄭重,成化十一年進士、長沙知府;鄭卿,嘉靖三十四年舉鄉試第一、三十五年進士;鄭梁,康熙二十七年進士、高州知府;鄭芬,道光二年舉人,杭州訓導;鄭一夔,道光十一年舉人,麗水教諭……明清兩代,半浦鄭姓入傳的竟達四十九人。一個村落且一個姓氏能如此輝煌,在舊慈溪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2] 

半浦村主要景點

半浦村古宅

古宅 古宅
半浦村的古宅很多,近年雖有些損毀,但仍有部分可以細細品味,如“樂善堂”、“益豐門頭”、“中書弟”等,古老的山牆,磚雕的門楣、花樣各異的木格窗、柱子上桐油的痕跡,都還顯示着古宅的當年氣派。
半浦素有“三廟六祠堂,一庵一閣一義莊”之説。從老街、挨壩到周、鄭、孫家,一路都能看到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馬頭牆。翰林第的規模最大,書帶草堂、二老閣、二硯窩、一隅閣、丈七間、野雲居、望雲樓、藏笏樓、有懷軒、三星閣、半生亭、大椿堂、西江書屋、石叟居等光緒《慈溪縣誌》(以下簡稱光緒志)有過記載的,多屬這個建築羣。如今,原來的形態已經支離破碎,倖存的也多搖搖欲墜。倒是鄭滿的澄心堂還在。 [2] 

半浦村半浦小學

小學 小學
始建於1921年,由當年四明銀行當家孫衡甫捐助資建造,是一幢歐式風格的二層小樓,橫開10間。雖經80餘年風風雨雨,依然完好。
半浦小學的大門新掛了一塊“第三課堂”的匾額,修繕一新的半浦小學,灰磚黛瓦、素雅寬敞。前進七間平屋,正中是門廳,主樓五間兩層帶走廊的樓房,兩廂是一長溜各十餘間的平屋,主樓兩側又有若干附屬用房,整體結構帶着民國時期的風情,像是放大了的陳布雷創辦的官橋雞山學堂。 [2] 

半浦村二老碑

村內原先建有可與“天一閣”比肩的“二老閣”藏書樓,由清朝浙東學派著名人物鄭寒村家族創建,鼎盛時期該樓曾藏書五萬餘冊。原為一座二層樓歇山式建築,但已於前些年倒塌,殘址僅留有一碑。

半浦村古渡

半浦村 半浦村
面對姚江的半浦村,在交通不甚發達的上世紀以前,自然建有渡口,“灌浦之渡”曾經輝煌一時。但隨着交通業的日益發達,江水 上已不見往日來來往往的帆船遠影。如今,岸邊的古渡人家還在,古渡之上,水波依舊,天低江闊,岸山還殘留着昔時的燈塔。 [3] 
渡口有一支天燈石柱,一百六十多歲了,歇山頂造形的柱頂石龕,依舊玲瓏、清秀。舊時石龕內以菜油點燈,兼具夜間照明、引渡的功能。小小的一盞渡燈,不知温暖過多少古往今來的渡客。《義渡碑示》告訴我,半浦渡舊為義渡,是道光間鄭芬、鄭一夔兄弟的善舉之一。咸豐元年,鄭顯煜、鄭顯泰繼承父輩遺願,再次發起為義渡捐資、捐地,他們重修渡亭、設置天燈、增添渡船、為船伕建屋,使義渡一直運轉到1949年。鄭氏的義舉,受到了官府的表彰,稱其“好義可風”。 [2] 

半浦村孫宅

村西孫宅是孫衡甫的故居。坐北朝南,三合院。寬敞的前天井、檐下的木格窗、牆上的磚雕,顯示出曾經的氣派。因為一度做過半浦公社的辦公樓,以致磚雕門額改成了水泥五星。孫衡甫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灘的風雲人物。他創建半浦小學、捐資寧波老江橋、修築半浦到慈城的石板路等,深得鄉人的稱讚。 [2] 

半浦村古村評析

到江北慈城古鎮不遠的半浦村,總是有些遺憾,“灌浦古渡”已經退出歷史舞台,江水之上不見來來去去的孤帆遠影;著名的藏書樓二老閣,歷經200多年歲月後,也轟然倒塌,所藏的經典全部散失,而後人只能在鄭性父子與黃宗羲之間交流、治學的佳話中去尋覓一些餘韻。
幸好,古渡人家還在,那些面臨良田的參差屋宇還在,刻畫着歲月悠悠的痕跡,而古渡之上,水波依舊,天低江闊,岸上還殘留着昔時的燈塔,曾經,它導引過多少夜航船的歸來。就是這個渡口,當年洋槍隊的美國流氓華爾,在此登岸,想要進攻慈城,卻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
半浦古村,除了是個渡口古村外,應該出過一些人物,留下了很多規模宏偉的老房子,但村裏的人,能夠説出它們的來歷,或者主人從前故事的,卻很少。線索是有的,沒人追究整理,外來者如我們只能面對一重又一重的深宅大院嗟嘆。比如“樂善堂”、“益豐門頭”、“茶棧”,老牆門上的這些題字或許説明了歷史舞台上曾經演出過怎樣的劇目。
半浦村
半浦村(4張)
還有個老宅叫中書第,具有200多年的歷史,對着一大片稻田,祖上應該顯赫過吧?木門依然是舊時的風貌,走進去,穿過月洞門,一塊菜畦,自挖的小井,像是到了魯迅記憶裏的“百草園”。院落裏很多房間都空着,無人居住。一位姓王的婦人跟進跟出地表白她在此住了36年,是她的夫家祖屋,寧肯守着日漸荒蕪的老房子,也不肯賣掉一扇窗。那些無人居住的房間,椽子已經腐爛,一隻竹製的菜櫥,分上下兩層,擱在那裏,天井的石板地上,爬了絲瓜的枝蔓,倒顯示了一點生機。
而過去了200多年的顯赫就這樣成了一個謎。
在一堆老房子裏,主人身世清楚的要算當年四明銀行的當家人孫衡甫了。
古老的山牆,一整扇的木格窗,磚雕的門楣,木頭柱子上桐油的痕跡,顯示着曾經豪門大宅的氣派。三進院落,三個天井,收拾得特別乾淨,連花草也擺到廊檐下。在老屋中穿行,看到一扇綠色的花格窗下,滾着一隻大冬瓜。孫宅的今天,居住在這裏的人,日子就這樣柴米油鹽地過着。
錢莊夥計出身的孫衡甫,1911年在上海金融風暴後漁翁,導利,盤進四明銀行。
半浦村
半浦村(3張)
他於1933年創辦四明儲蓄會,用零存整付、整存零付、整存整付、存本付息、學費儲蓄、婚嫁儲金、禮券等方式,千方百計地吸收儲蓄,通過這些方式和四明原有的聲譽,四明的存款儲蓄額連年上升,使他得以自如地利用這些資金投資房地產和放款業務。鼎盛時期的他,也一定衣錦還鄉過。但盛極而衰,1935年,一落幹丈的孫衡甫黯然離開了四明。
在故鄉,他還留下了由他捐資建造的半浦小學。始建於1921年的半浦小學,那幢歐式特徵明顯的主樓,經歷了80年風雨之後,依然完好地佇立着,學校門口的招牌卻更換了多次,如今上面寫着“江北賽恩電器廠”。大門進去,看見一塊碑,刻於1927年,字跡模糊。正是黃昏,兩邊平房裏傳出隆隆的機器聲,庭院裏的雞冠花開得紅火。
走過很多人家,看到門前的地上放着一盆盆花,開着紫紅的花朵,小巧玲瓏,但開得很生動。老房子的舊貌顯示着半浦村民固守家園的樸實信念,老房前生動的小花折射着古村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夕陽映照着古渡,我們告別了古村。當地文保所的人士説,二老閣的舊址還有一塊碑,問我們要不要看。
一個曾可比肩天一閣的著名藏書樓,只剩了一塊碑,那是種多麼巨大的遺憾,時光的刀刃,切開了一個慘淡的傷口,留下風乾的疤痕。二老閣的盛況記載於書頁上:曾經藏書五萬餘冊的二老閣,是一所二層樓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閣前有明堂,閣後有清池,圍牆北面建有一亭,載竹木花卉。二老閣樓上中間一間依囑供奉着黃宗羲、鄭溱和鄭梁的神位,左右兩間儲藏着黃宗羲的著作,樓下是鄭溱的著述。
也是在這個渡口,300多年前,鄭性親自到餘姚黃竹浦,把黃宗羲著作用船載運到半浦。後來,鄭性編《二老閣書目》整理黃宗羲的遺稿,四方學者訪求黃宗羲的著作,不去竹浦去半浦,使二老閣在學術界享有了盛譽,也使半浦古渡多了四方求學者的身影,二老閣縷縷書香,因此散播到寬闊江面之外更遠的地方。 [4] 

半浦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 2018年浙江省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