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春園

鎖定
半春園,全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佔地200餘萬平方呎,是香港新界大埔區內面積最大的佛教寺院,位於大埔西部的石鼓壟,其黃筱煒故居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其大雄寶殿、德煒堂及玻璃屋則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中文名
半春園
佔    地
200餘萬平方呎
地    址
大埔西部的石鼓壟
全    名
香海蓮社半春園

半春園香港半春園

香港新界大埔區半春園
半春園 半春園

半春園歷史沿革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香海蓮社半春園位於大埔錦山山腰的香海蓮社半春園,原名“半春園”亦名“哆哆佛學社”,為一居士道場,半春園建於1930年代初期,本在錦山山上,由一名叫黃筱煒的居士在其家族所有之地興建作靜修之用。1953年黃筱煒創立“哆哆佛學社”,以半春園為道場,南遷到現址山腳處,增設園林山景以及多間殿堂,其中“大雄寶殿”內供奉由江蘇運來的西方大聖三佛,殿前設有一對銅麒麟司閣,當時興建的部分亭台樓閣,至今仍保持原貌。
1967年,由園主移交予香海蓮社接管,自此易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繼續弘揚佛法。半春園佔地二百餘萬尺,建於二十年代,為已故紳士黃筱煒居士家族所有。戰前已香火鼎盛,黃居士與友人於假日在此修行。至1953年,黃居士及友人等創立“哆哆佛學社”,遂以半春園為道場,宣揚佛法,並精心構建佛殿等。除於大雄寶殿供奉着在江蘇精刻的西方三聖大佛外,更於殿前擺放銅麒麟司閽,格調罕有。園內尚建有德煒堂及玻璃屋。德煒堂二樓原為信眾自修之所,地下則用作香積廚。至於二樓三面鋪有玻璃的玻璃屋,現已廢置,權充作儲物房用。1967年5月,黃筱煒夫人黃羅少珍女士秉承其夫遺願,將半春園移交香海蓮社發展,易名為“香海蓮社半春園”。當時香海蓮社鋭意改善園內設施,重修大雄寶殿及蓮花池。又讓飽歷戰火洗禮的部份建築,如德煒堂得以保留戰前特色。另先後增建地藏殿、觀音殿、藏經閣和思親堂等。園內殿宇雄巍,隱現於茂密叢林中;德煒堂外有小橋,橋畔池塘種有荷花,浮蓮出水,清雅脱俗,實為信眾修持之淨地。現時香海蓮社每逢法會,如正月及年底之供天、清明、盂蘭、地藏菩薩誕等,均以香海蓮社半春園為道場。每逢假日,到來禮佛茹素的信眾三五成羣。由於園內修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風景怡人,因此各社區中心、團體亦常組團參觀遊覽。 [1] 

半春園名稱典故

早年黃筱煒居士定期與兩名知己前往半春園作半日遊,交流佛學及誦經膜拜,“半春”二字,內含三人半日之意。

半春園安徽省半春園

安徽省黟縣南屏村半春園
半春園 半春園
在安徽省黟縣南屏村除了祠堂林立,古私塾園林和古民居建築也比比皆是。位於南屏村村莊上首的“半春園”,又名“梅園”,建於清光緒年間,是村中富商葉自璋為子女讀書而營造的私塾庭院。園內有三大間書屋及半月形的庭院,還有對聯曰:“靜樂可忘軒冕貴,清遊端勝綺羅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