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秋歲引

(詞牌名)

鎖定
千秋歲引,詞牌名,又名“千秋歲令”“千秋萬歲”。以王安石詞《千秋歲引·秋景》為正體,雙調八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另有雙調八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雙調八十五字,前段八句五仄韻,後段八句七仄韻、一疊韻;雙調八十七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的變體三種。代表作品有明代夏允彝詞《千秋歲引·麗譙》等。
中文名
千秋歲引
別    名
千秋歲令
千秋萬歲
始興年代
唐代
流行年代
宋代
正體字數
八十二字
代表作品
《千秋歲引·麗譙》等

千秋歲引詞牌沿革

在未有譜系前,沒有固定規則,詞壇填詞用添字減字攤破之法較為常見,故一調形成多體。王奕清等《欽定詞譜》“千秋歲”列八體,將“千秋歲引”又列為另一調,列四體,這個“千秋歲”系列就有十二體之多,並在“千秋歲引”王詞後批評萬樹:“《詞律》疏於考據,類列於‘千秋歲’後,而又云‘兩調迥別’,故為兩列而論之如此。”《詞律》在“千秋歲引”王詞後亦批評《圖譜》此調之誤使之不能成全璧。其實,“千秋歲引”源於“千秋歲”,不謬,經王安石添減攤破自成一體,使之迥別,論之為一調別體者亦可,言之為兩調同源者也行,沒有一定之規約,故而各説各是,各持一論,批評歸批評,但終無定論,唐宋詞之紛繁複雜見矣。 [1] 
宋史·樂志》入“歇指調”,《張子野詞》入“仙呂調”。《高麗史·樂志》無名氏詞名“千秋歲令”。李冠詞名“千秋萬歲”。 [2] 

千秋歲引格律説明

正體,雙調八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以王安石詞《千秋歲引·秋景》為代表。此即《千秋歲》調添字減字、攤破句法,自成一體。與《千秋歲》較,惟前段第二句減一字,後段第一句、第二句各添二字,第三句添一字,前後段第四、五句各添兩字,結句各減一字攤破作三字兩句,其源實出於《千秋歲》。《詞律》疏於考據,類列於《千秋歲》後,而又云兩調迥別。故為兩列而論之如此。 此調始於此詞,自應以此詞為定格,若李冠一詞,無名氏二詞,則又從此詞添字耳,可平可仄即參下三詞句法同者。 [3] 
變體一,雙調八十四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以李冠詞《千秋歲引·杏花好》為代表。此即王安石詞體,惟前段起句三字,第二句五字,第三句上四下三作折腰句法,前後段第四句各添一襯字異。 [3] 
變體二,雙調八十五字,前段八句五仄韻,後段八句七仄韻、一疊韻。以《高麗史·樂志》無名氏詞《千秋歲引·想風流態》為代表。此亦王安石詞體,惟前段第二句添一字,後段第一、二句各添一襯字,前後段第四句各多押一韻,後段第六、七句多一押韻、疊韻異。 [3] 
變體三,雙調八十七字,前段八句四仄韻,後段八句五仄韻。以《翰墨全書》無名氏詞《千秋歲引·詞賦偉人》為代表。此亦王安石詞體,惟前段第二句添一字,前後段第三句、第五句各多一襯字異。 [3] 

千秋歲引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千秋歲引·秋景》
中仄中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中中中仄,中平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別館寒砧,孤城畫,一派秋聲入寥。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楚颱風,庾樓月,宛如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中!中中平中中平!中平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中中,中中中,平平
無奈被些名利!無奈被它情耽!可惜風流總閒!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夢闌時,酒醒後,思量 [3] 
變體一
格律對照例詞:《千秋萬歲·杏花好》
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杏花好,子細君須。比早梅深、夭桃。把鮫綃、淡拂鮮紅面。蠟融紫萼重重。煙外悄,風中笑,香滿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
欲綻全開俱可。粹美妖嬈無處。除卿卿似尋常。倚天真、豔冶輕朱粉,分明洗出胭脂。追往事,繞芳榭,千千 [3] 
變體二
格律對照例詞:《千秋歲引·想風流態》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想風流態,種種般般。恨別離時大容。香箋欲寫相思。相思淚滴香箋。畫堂深,銀燭暗,重門
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似當日、歡娛何日。願早早相逢重設。美景良辰莫輕,鴛鴦帳裏鴛鴦。鴛鴦枕上鴛鴦。似恁,長恁,千秋 [3] 
變體三
格律對照例詞:《千秋歲引·詞賦偉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詞賦偉人,當代一英。信獨步、儒林蟾宮。名登雁塔正青春,更不歷、郡縣徒勞。即趨朝,典文衡,居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得雋詞科推第。便掌絲綸天上。見説慶生辰,當此。翠蓂三四葉方新,況朱明、正屬清和。行作個,黑頭公,專調 [3] 
(説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千秋歲引典範作品

唐末宋初·《高麗史·樂志》無名氏《千秋歲引·想風流態》
唐末宋初·《翰墨全書》無名氏《千秋歲引·詞賦偉人》
宋代·李冠《千秋萬歲·杏花好》
宋代·王安石《千秋歲引·秋景》
宋代·梅坡《千秋歲引·壽女人八月初二》
明代·夏允彝《千秋歲引·麗譙》
參考資料
  • 1.    蔣成忠著.張綖《詩餘圖譜》考辨:古吳軒出版社,2016.11:215
  • 2.    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簡明中國古典文學辭典》編寫組編.簡明中國古典文學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05:323
  • 3.    千秋歲引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