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千佛寺

(四川嶽池縣千佛寺)

鎖定
四川嶽池千佛寺,文物保護單位。寺院位於 廣安市嶽池縣北城鄉千佛村與石院牆村交界處的寶興山上,離城約3.2公里。一九九三年四月三十日,牛王廟被嶽池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四川嶽池千佛寺
地理位置
四川省嶽池縣北城鄉
氣候條件
亞熱帶氣候
景點級別
嶽池縣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0元
佔地面積
100 畝
嶽池縣千佛寺 [1]   
千佛寺分上下二院:上院原名千佛巖,下院原名龍德寺(牛王廟)。
千佛寺上院位於嶽池縣北城鄉千佛寺村五社卧龍山上(又名睡龍山),離城約4公里,寺院傍山修建,為全木質結構,卷檐斗拱,造型壯美。殿內崖壁上刻有隨唐摩崖造像,約巴掌大小的佛一千二百五十尊,上部刻大佛三尊約真人大小;中部刻有文殊、觀音、普賢;下部刻有地藏、彌勒、大勢至。大佛雍容肅穆,慈祥清秀;小佛千姿,神采各異;旁邊伴有翩翩起舞的飛天,蓮台下則是一浮雕卧龍。殿內左側塑有魯班像。殿外左側石壁上方,有清人毛徒南於同治癸酉年題書“千佛一心”四個遒經大字。
一九五六年,四川省文管委鑑定:千佛崖佛像為隋唐摩崖造像,寺院為明代歇山寺建築。同年八月,寺院衩拆。同年冬,修復正殿。“文化大革命”初期,佛像初毀,寺廟改作小學校舍。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嶽池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批覆九龍鎮人民政府:“同意修建千佛寺公園”。千佛寺先後由九龍鎮和北城鄉管理。一九九三年四月三十日,千佛寺及其摩崖造像被嶽池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九年六月一日,嶽府經[1999]37號就五月二十五日,張永光副縣長主持開千佛寺整體移交協調會精神印發《千佛寺整體移交協調會議紀要》,決定將千佛寺劃歸佛教管理組織和僧眾民主管理使用。六月三十日,北城鄉人民政府和嶽池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代表在千佛辦理了交接手續。同年八月,千佛寺正式作為宗教場所開放。二00一年元月,從成都寶光寺學修回鄉的崇揚法師駐錫千佛寺,廣演佛法,從照煤油燈、煮飯拉風箱的老古板式的艱難生活並同時揹負8萬元的買廟的債務開始了宏揚道場,堅難創寺的堅辛道路。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嶽池縣千佛寺被廣安市旅遊局廣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公佈為廣安市首批宗教旅遊場所之一(廣安市旅發[2003]130號)。二00四年十一月二日,賀宗飛副縣長在千佛寺主持現場辦公會,決定修復千佛巖造像,並對千佛寺下院(龍德寺)進行維修。二00六年元月摩崖造像修復工程落成並使用。千佛寺下院(龍德寺)位於嶽池縣北城鄉千佛寺村與石院牆村交界處的定興山上,離城約三點五公里,距千佛寺約500米。寺院由上下二殿、左右兩廊構成的四合院為典型的中國南宋建築風格。上殿建於南宋時期,下殿和兩廊建於清乾隆年間,上殿塑有釋迦牟尼佛及十八羅漢像。下殿內曾塑一尊巨型青牛像,兩邊塑有四大天王、中間塑有彌勒像背面塑有韋陀像正對釋迦牟尼佛,並巧設機關。當外人進入時踩到機關,兩邊塑像便舞動起來,露出猙獰面目,青牛也眼射紅光,讓膽小的人嚇得心驚膽寒。因寺院塑有巨型青牛,故人們便於工作把它叫作“牛王廟”,而其本名 “龍德寺”卻鮮為人知了。
民國時期,寺內還住有僧人,主要靠耕種廟地及寺院香火為生。解放初,僧人還俗,寺院正殿及左邊禪房改作小學校舍,前殿及右邊的禪房改作鄉敬老院,寺院土地由敬老院耕種使用。
一九九三年四月三十日,牛王廟被嶽池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000年至二00二年,因牛王廟年久失修,為安全起見小學和敬老院先後撤離,牛王廟被廢棄在寶興山上經歷風雨殘蝕,幾乎當然無存。至到二00四年十一月三日,嶽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賀宗飛組織縣委統戰部、縣文體局、民宗局、北城鄉政府負責人在千佛寺上院召開現場辦公會,會議決定將龍德寺(牛王廟)移交千佛寺管委會維修、管理、使用。二00五年六月十七日,正式辦理了移交手續。千佛寺管理委員會接管後並於同年八月由崇揚住持組織信眾捐積功德款啓建維修,經過住持崇揚法師的發菩提心感動了佛菩薩終於在二00六年二月竣工並使用。
千百年來,千佛寺歷經歲月的滄桑,雖幾經毀損,但在信徒中的崇敬地位絲毫未動搖,這裏一直是縣內外佛教信眾虔朝的靈山寶剎。隨着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千佛寺這塊佛教文化瑰寶,定將放出更加奪目的佛光。
參考資料
  • 1.    官網  .四川嶽池千佛寺官網[引用日期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