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六特勝

鎖定
《選佛譜·卷第四》十六特勝 -譜曰: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此十六法,亦名阿那波那念。言特勝者,從因緣得名;如外道等,並能修得四禪四空,而無對治觀行,則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觀,具足諸禪,能發無漏,故名特勝也。
中文名
十六特勝
外文名
16 Methods of Immaculacy
別    名
阿那波那念
出    處
選佛譜·卷第四

十六特勝定義.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捨

十六特勝解釋.

次六妙門而辨十六特勝者。此二種禪定。大意雖同。而六妙門。一往豎淺橫廣。十六特勝。則豎長橫局。長則位遠難窮。次後而明也。皆稱特勝者。解釋別有因緣事。具出(云云)。但此禪始從調心。終至非想。地地皆有觀照。能發無漏。而無厭惡自害之失。故受特勝之名。諸師多以此十六對四念處觀。若作此釋。則進退約位。但與六妙門齊。分別二種。對特勝之相。豎橫不同。略如下辨。適取意用之。

十六特勝分別釋義.

十六特勝一知息入

修習特勝之初。正依隨息。故以知息入為門。即代初數息調心之法。所以然者。數息則闇心而數。故觀慧不明。今知息入。則照息分明。故解慧易發。是以用知息入為調心法也。若將十六特勝。橫對四念處者。從知息入去。有五特勝。並屬身念處觀

十六特勝二知息出

修特勝者。當以此知息出代數息初調心法也。意如前釋。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觀也

十六特勝三知息長短

修特勝者。藉觀以調心。心既靜細。則照了漸明。若得粗住細住。及欲界定。定中暗障薄。即便覺息入出。長短之相也。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觀也

十六特勝四知息遍身

修特勝者。從欲界定。與觀相扶。入未到地。故證未到地定時。即覺身及定法。悉皆虛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無。既於定中。照了分明。染著心薄也。若對念處。猶屬身念處也

十六特勝五除諸身行

修特勝者。從未到地。欲入初禪時。常應觀析。因此若發初禪覺觀之法。則身心豁然開朗。如明眼人開倉。即自了了。見倉中所有。分別所證境界。皆虛假空無人我。既無人我。誰作諸事。誰受禪定。是則顛倒所起身業。皆悉壞滅。故云除諸身行。若對念處。齊此猶屬身念處觀

十六特勝六受喜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應。若證初禪。喜支即能照了。因是喜生無過。故云受喜。若對念處。從此有三特勝。並屬受念處觀

十六特勝七受樂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應。若證初禪。得樂支時。即能覺了。便於樂支。不起見著。以無所受。而受樂觸。故云受樂。若對念處。猶屬受念處觀

十六特勝八受諸心行

修特勝者。既常與觀慧相扶。若證初禪一心支時。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顛倒。於一心中。獲得正受。故云受諸心行。若對念處。齊此猶屬受念處觀也

十六特勝九心作喜

修特勝者。離初禪入二禪時。常自照了。因是若發二禪內淨喜。則真喜從觀慧而生。故名心作喜。若對念處。從此有三特勝。並屬心念處觀也

十六特勝十心作攝

修特勝者。既因觀慧。得二禪一心支。即照了一心。因是倒想不起。故云心作攝也。若對念處。猶屬心念處觀

十六特勝十一心作解脱

修特勝者。離二禪入三禪。常有觀照。是故若發三禪即能照了。雖得妙樂。心不耽著。無累自在。故云心作解脱。若對念處。齊此猶屬心念處觀

十六特勝十二觀無常

修特勝者。離三禪入四禪時。常修觀照。是故若發四禪不動定時。即自觀達。定中心識虛誑。念念生滅。故云觀無常也。若對念處。從此有五特勝。皆屬法念處觀

十六特勝十三觀出散

修特勝者。從四禪入虛空處時。加修觀智。內外照了。是故若證空定之時。即知能離色界。緣空之識。自在逍散。而虛誑不實。心不愛著。故云觀出散。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六特勝十四觀離欲

修特勝者。離虛空處定。入識處時。常以觀慧。內自推撿。欲離虛空處。離欲之心。是故發識處定。即能觀達。識定虛誑不實。心不愛著。故云觀離欲。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六特勝十五觀滅

修特勝者。離識處入無所有時。以智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是故若發無所有處定。即自觀達無所有處虛誑不實。心不住著。故云觀滅。若對念處。猶屬法念處觀

十六特勝十六觀棄捨

修特勝者。離無所有。修非有想非無想定時。即自以智觀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是故若發非想定時。即觀照分明。知非想處兩舍之定。猶有細想。四眾和合而有虛誑不實。非是涅盤安樂真法。則心不愛著。特勝行者。若於地地。修觀照了。則地地之中。顛倒不起。心不染著。隨其因緣會處。即於是地。發真無漏。證三乘道。略辨特勝竟。言少則意難見。讀者必須細心比類令知地地之中。與根本禪四空證定。一往雖同。 [1] 
參考資料
  • 1.    任繼愈;杜繼文.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第35-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