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匡(拼音:kuāng)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匡本義是古代盛飯用具,這一含義後來寫作“筐”。“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義,引申為動詞就是扶正、糾察。“匡”由“方形”這一義引申出輪廓的意義,框、眶等字就是在這一意義上分化出來的。現代漢語的“匡”主要用作姓氏。 [3] 
中文名
拼    音
kuāng
部    首
五    筆
AGD
倉    頡
SMG
鄭    碼
HCVV
筆    順
橫、橫、橫、豎、橫、豎彎
字    級
二級
平水韻
下平七陽 [5] 
注音字母
ㄎㄨㄤ
筆畫數
2+4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上左下包圍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5321
四角碼
7171₁
異體字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形聲字。西周金文(圖1-7)“匡”字多由兩部分組成:外部的構件A(“”的早期寫法)為形符,其字形像一種方形的容器;內部為“”(huáng)字(構件B,一説為古文“”字),於此作不表義的聲旁。有的或加註“金”繁化(圖5)。為書寫方便,有的字形將容器形線條化寫作“匚”,如圖6,戰國文字多采用這種寫法。小篆由戰國文字演變而來。漢代以後,聲符改為“王”。 [2] 
《説文解字·匚部》:“匡,飲器,筥(jǔ)也。”而桂馥《説文解字義證》認為“飲”當作“飤(飼)”,“筥”當作“𥴧”(jǔ)。“匡,𥴧也”並不是説匡和𥴧完全相同,而是説二者是同一類器具。“𥴧”字下説:“飼牛筐也。方曰筐,圜(圓)曰𥴧。”可見,匡和𥴧雖然都是盛飯食、飼料的器具,但𥴧是圓的,匡是方的。
金文中有“匡”字,但其所指的器具實為“”(fǔ),簠也是古代一種方形的盛食物的器具。關於簠與匡的關係,方濬益認為,因為匡和簠都是方的,所以二者是同一種器皿的不同稱呼。楊樹達從語音上論證了匡、簠本為一物。劉心源則認為匡與簠是兩種器具,因為都是方形,非常近似,後人已不能區別。
現代保留下來的“簠”(或寫作匡)都見於青銅器,《説文》“匡”字下又有或體“筐”,從竹之意更明確。金文簠字有從“金”的,“匡”也有從“金”的,但多數從“匚”或“竹”;小篆簠從竹,從皿。這説明古代的匡與簠很可能有銅製的,也有竹製的,但因當時的竹器無法保留至今,所以只能看到青銅的簠(匡)。後來,方形的竹器則一律稱作匡(筐)了。
文獻中的“匡”主要用其引申義。匡是方形器具,故首先引出了方正、端正的意義。如《周禮·考工記·輪人》:“是故規之以視其圜(圓)也,矩之以視其匡也。”孫詒讓正義:“匡,方也。”又如“匡坐”為端坐。
方正、端正是形容詞,引申為動詞就是扶正、糾正。如匡正、匡扶都是扶持、糾正的意思,“匡謬”指糾正錯誤。又引申為救助、輔助,如匡世、匡時是挽救時世;匡助即輔助、協助;匡困指救濟貧困;匡危指拯救危難。
“匡”由“方形”這一義引申出輪廓、邊廓的意義。匡的這一意義後來產生了分化字“框”。“匡”又特指眼眶,“眶”也是這一意義的分化字。現代漢語中有“匡算”一詞,指粗略地計算。如:你們先匡算一下,完成這項任務需要多少天。此匡字表示的“粗略”的意義應來源於“輪廓”義——因僅僅是個輪廓,所以只能是大致的、粗略的。
傳説殷周之際有個叫匡俗(一作裕)的人與其兄弟結廬隱居於南障山(即今廬山)。他們受道於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稱廬山為“匡山”“匡嶽”“匡廬”或“匡俗山”。 [3]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kuāng
名詞
〈文言〉“”的古字。盛東西的方形竹器。
basket
《詩經·小雅·楚茨》:“既齊既稷,既匡既敕。”

〈文言〉蟹的背殼。

禮記·檀弓下》:“蠶則績而蟹有匡。”

〈文言〉“”的古字。眼眶。

素問·刺禁論》:“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文言〉“”的古字。邊框;圍子;框框。
frame
韋莊《長安舊裏》詩:“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

〈文言〉在文字或圖片的周圍加上線條,後作“框”。

葉紫《星》:“然而,卻給一種數年磨折出來的苦難的意志,將她匡住了。”

地名。故地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

左傳·文公元年》:“衞成公不朝,使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

指廬山。


匡廬
姓氏用字,參看“匡姓”。



動詞
〈文言〉挽救;拯救。
save
《尚書·盤庚上》:“不能胥匡以生。”
陳毅《哭彭雪楓同志》詩:“吾黨匡天下,得君亦俊才。”
匡濟;一匡天下
〈文言〉輔佐;扶助。
help;
assist
《詩經·小雅·六月》:“王於出征,以匡王國。”
匡助;匡扶
〈文言〉糾察;扶正。
correct
《左傳·襄公十四年》:“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
匡正;匡謬
〈文言〉彎曲。
bend
《周禮·考工記·輪人》:“察其災蚤不齲,則輪遂敝不匡。”

〈文言〉虧損;虛損。
loss
國語·越語下》:“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

〈文言〉恐懼;慌懼,後作“”。

禮記·禮器》:“年雖大殺,眾不匡懼。”

〈文言〉粗略計算;估計;料想。
expect
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那匡你會温存,能軟款,知心知意。”
匡算;匡計
wāng
動詞
〈文言〉通“”。 跛;曲脛。

荀子·正論》:“譬之,是猶傴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匚部】去王切(kuāng)
匡,飲(飯)器,筥也。從匚㞷聲。
筐,匡或從竹。
〖註釋〗①飲器:當依徐鍇《説文解字系傳》“飲”作“飯”。②筥:王筠《説文解字句讀》:“謂器方圓雖巽而名亦通呼。筥者,𥴧之借字。竹部‘𥴧,飤(飼)牛筐也’。方日筐,圓日𥴧。方言即借筥為之。”③㞷聲:邵瑛《羣經正字》;“㞷與王迥別。㞷,艸木妄生也。從㞢在土上。讀若皇,見之部。” [8] 

説文解字注

飯器。
段注:句。小徐有也字。
筥也。
段注:謂即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飯器,容五升。䈰有三義,而筥匡取此一義耳。匡不專於盛飯,故《詩》採卷耳以頃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為匡正。《小雅》:王於出征。以匡王國。傳曰:匡,正也。蓋正其不正為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詩》有頃匡。謂匡之半淺半深不平者。故謂之頃。所謂匡剌也。匡剌見《考工記》注。
從匚,㞷聲。
段注:去王切。十部。
筐,匩或從竹。
段注:今人亦分匡、筐為二義。 [9] 

廣韻

去王切,平陽溪‖王聲陽部(kuāng)説文所從𡉚聲,甲文為從止王聲字
匡,輔助也。正也。又姓,《風俗通》雲:“匡,魯邑也,句須為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去王切。十三。 [10]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匚部】 匡;康熙筆畫:6;部外筆畫:4
唐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竝音劻。《説文》:飯器也,筥也。一曰正也。《論語》:一匡天下。《前漢·揚雄傳》:匡雅頌。
又《玉篇》:方正也。《爾雅·釋詁》:匡,方也。《詩·小雅》:既匡既敕。
又救也。《書·盤庚》:不能胥匡以生。《孝經·事君章》:匡救其惡。
又斜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匡。
又《廣韻》:輔助也。《前漢·宣帝紀》:以匡朕之不逮。
又地名。《韻會》:陳留有匡城。
又姓。《風俗通》:匡,魯邑也。句須為之宰,其後氏焉。漢有匡衡。
又與恇同。恐也。《禮·禮器》:年雖大,殺眾不匡懼。
又與眶同。目匡也。《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匡而橫流。
又烏光切,音汪。與尩通。廢疾也。《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匡大。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演示

“匡”字書寫演示 “匡”字書寫演示

書法展示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waŋ
王力系統
ǐwaŋ
董同龢系統
juaŋ
周法高系統
jwaŋ
李方桂系統
khw
jang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w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w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wɑ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i̯waŋ
王力系統

ǐwaŋ
董同龢系統

juɑŋ
周法高系統

iuɑŋ
李方桂系統

kh
jwang

以上參考資料: [12-13]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合口呼
次清
去王切
kʰju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合口呼
次清
曲王切
kʰiuɑŋ
增韻


平聲





烏光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合口呼

次清

kʼu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枯黃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次清
曲王切
k‘uaŋ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烏光切
ʔu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剛講降角







以上參考資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1-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18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 :198-199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3]
  • 5.    平水韻 七陽  .搜韻[引用日期2020-01-01]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59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5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17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1-01]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7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3
  • 12.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5]
  • 13.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5]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