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武當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境內AAAA級旅遊景區)

鎖定
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這座道、佛同奉合祀的“山林古剎,西夏名藍”,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市府所在地)西北約5公里處的賀蘭山九泉口(俗稱韭菜溝)。地因廟而得名,所以,民間一直稱這裏的山叫“武當山”。寺廟依山而建,背靠巍峨賀蘭,東面滔滔黃河,北武當廟(壽佛寺)佔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 [5]  。整個寺院雄偉壯觀,四進四合院式的古式建築羣組合。 [2] 
北武當是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的三大景點之一。 [3] 
中文名
北武當
地理位置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西北賀蘭山東麓 [1]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8:00
景點級別
AAAA級 [6] 
門票價格
10元
佔地面積
4300 m² [2] 
所屬城市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
別    稱
壽佛寺 [2] 

北武當歷史沿革

北武當清代

北武當廟—壽佛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4張)
清康熙四十年(1701),居士鄭惠、周兆熊等人募建九泉口的北武當廟。當時修建的有無量殿(元武殿)和觀音樓(太和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太和殿改建。
清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五年之間(1780—1790),在無量殿後面修造的大佛殿落成。
清乾隆五十五年至嘉慶四年之間(1790—1799),大佛殿前東西兩側的配殿落成。兩個配殿,連接了大佛殿和無量殿,標誌着北武當廟這個地方,佛教已經開始上升為主要宗教。
清嘉慶十四年(1809),立山門外石獅子。在此以前,在大佛殿前配殿建成之後,某年,建成靈官殿,也就是通常説的前殿。
清嘉慶十六年(1811),增建了靈官殿前面的捲棚。
清嘉慶十六年(1811)以後某年,在寺院外東西兩側,建造了準提殿和藥師殿。準提殿又叫眼光殿。藥師殿又叫百殿。
清道光十六年(1836)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之間,建造了鐘樓、鼓樓、前山門樓和多寶塔。
清光緒年間,北武當廟僧人廣煜修學北京,經檀柘寺方丈引見,敬請常來檀拓寺進香的慈禧太后為北武當廟欽書“護國壽佛禪寺”白絹條幅,自此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 [4] 
清光緒五年(1879),建寺院外水泉旁邊的寂靜堂,也叫靜房子。

北武當近現代

民國三十一年(1942),把觀音殿改建為觀音樓。
“文化大革命”中,北武當廟遭到嚴重破壞,各殿佛像及珍藏經卷等物,皆化為灰燼;重要文物、法器被洗劫一空。幸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一度進駐,殿宇樓閣等建築,才免毀於一旦,得以保存。 [4] 
1981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北武當廟被列為宗教開放寺廟,並恢復了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的四次傳統廟會。
1988年列為平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10月1日,恰逢石嘴山北武當廟(壽佛寺)重建300週年紀念日和森林公園觀景廣場舉行落成儀式,遂舉辦了為期5天的“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節”。 [4] 
2005年,北武當廟壽佛寺被列為寧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北武當建築格局

改寺院是四進四合院式的古式建築羣組合。中軸線上主建築從前至後有山門樓、靈官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其山門樓高約9米,觀音樓高約10米,均為兩層歌山頂建築,多寶塔高算於無量殿和大佛殿之間,是一座高約20米,造型古樸的五層樓閣式磚塔。中軸線上主建築兩側有鐘樓、鼓樓、廂房(案房),五番殿對稱等距而建,與其主建築構成佈局嚴謹,錯落有致的四進四合院。 [2] 
寺廟外山門樓兩側,各有殿宇一座,左為準提殿,亦稱眼光殿,右為藥師殿,也叫百子殿。這裏有百年老樹,蒼勁挺拔。樹下有清泉甘例,即所謂“九泉”,被列為“平羅八景”之一,號為“北寺清泉”。 [2]  [4] 

北武當景區景點

北武當山門前

廟門前有對石獅守護。石獅高約2 5米,雄姿俊麗,威貌堂堂。據“獅子碑”上文字所載,系乾隆31年9月所立。石獅後面是山門樓,歇山頂建築。山門頂上建樓,加上山門,總高9米左右。山門樓巍然聳立,雄宏大方。據考,它與石獅、鐘鼓樓和大雄寶殿前的多寶塔,均系這座寺廟的第三代建築,是1836年乃至以後一段時間內陸續建成。紫靠山門兩側,有兩塊石碑相對而立,碑身碑帽完好,右邊一碑,為嘉慶十四年(1809年)禪宗臨濟岔派繼襲,武當的第二代和尚廣澤、廣治等所立。碑文系通柏(文香)所書;左邊一碑,碑帽銘文“福緣”。可惜,碑身文字已殘損得 無 法 辨認。《武當山建立獅子碑記》,是考證此廟史事的憑要文物。山門樓兩側,有東西兩個“側門”。側門兩邊的院牆上,大書着“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字。 [2] 

北武當準提殿、藥師殿

壽佛寺廟外兩側,各有六間大殿一座。東為準提殿,又名眼光殿,西為藥師殿,又名“百子殿”,也稱“子孫殿”,為信眾求子之地。藥師殿正中,藥師佛像端坐,頭頂有一大金鵬翅鳥,鳥頭鳥翅人身。藥師菩薩左側是月光菩薩,右側是日光菩薩。藥師、準提二殿,何時建造,具體時間,無可推考,大抵在1809年之後了。 [2] 

北武當寂靜堂

與藥師殿相連,在它的右前方,有一小院,內建靜房三間,這便是“寂靜堂”。這是歷代高僧修心養性,閉關靜坐的地方。據説,老和尚靜坐時,減茶少飯,一坐就是四十天或一個月,與世人隔絕。這個小小的院落裏,有一棵大白楊古樹,樹杆粗大,枝葉繁茂。 [2] 

北武當三泉聖水

平羅《縣冊》記載:“北武當寺廟有泉三道,自地溢出,水清且冽。”今在武當廟前的藥師殿右側,有一水房,其內有一水泉,水源豐富,確實“甘芳清冽”,是專供飲用的。另有一泉,專供澆田灌地之用。至於那第三泉,卻不曾見到。即所謂“九泉”,被列為“平羅八景”之一,號為“北寺清泉”。 [4]  因此説,這“三泉”當為北武當廟—壽佛寺之“根”。 [2] 

北武當塔院

據釋融遠《壽佛寺的簡歷》記載,在藥師殿門口的前下方有棗園二畝,相傳原有大小105座塔,今不存。原址上在位於棗園下小山溝裏的下塔院中新建造的續早(融遠)和尚的一座塔。

北武當靈官殿

一座七間大殿,叫“靈官殿”。又叫“靈光殿”。殿前兩側有東西廂 房各6間,廂房下面,東西各有三層方形秀麗樓閣一座,高約11米。主要是安放鐘鼓的。按晨鐘暮鼓之説,東面的是鐘樓,西面的為鼓樓。靈官殿是主殿之一。殿堂正中,供奉一尊金光閃閃的韋陀菩薩塑像,兩旁的高台上是“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左首的黑臉大漢是“風王”,彈琵琶的是“調玉”,右邊右手持傘的是“雨王”,右手握龍的是“順王”,韋陀菩薩背面是彌勒佛。大殿上空,高懸“名洪德美”四個金字,兩旁垂掛着十數幅製作精細的軟匾,多是勸戒之類的內容,如“觀經一卷是家書,教會存想念四方”,“不離慈尊左右旁,日落之方有故居”等。 [2] 

北武當觀音樓

靈光殿後是觀音樓,歇山頂建築,四間兩層,高約10米。樓前兩側,有廂房20間。

北武當無量殿

觀音樓後這座大殿叫無量殿(亦名元武殿、壽佛殿),硬山頂建築。是這座寺廟的第一代建築物,也是主體建築。據考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鄭惠、周兆熊等居士主持建築的。這座大殿前後9間,前6間是無量殿,後三間是韋馱殿。大殿兩側是天井院,各有房屋“14間”無量殿門前建卷篷,壓重檐,它的前面兩側有廂房12問。
大殿門前高懸巨幅紅底金字匾額,“三界導師”四字。走進殿堂,正中高懸的“法輪常轉”下是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像,(於1985年耗萬元貼金),左右兩旁是加葉、阿蘭兩尊塑像。佛像東西兩旁,緊靠殿壁,是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與釋迦相背,是觀音菩薩,其左右有普賢、文殊菩薩相護。 [2] 

北武當大雄寶殿

無量殿後是一座10間大殿,叫“大雄寶殿”,也叫“大佛殿”,歇山頂建築。大始寶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正殿是供奉大雄佛像之所,故稱大雄寶殿。殿內所奉一般為釋迦牟尼佛像,大殿是1748年所建,屬這個建築羣體的第二代建築,兩側各有配殿五間,東邊的叫五正殿,西邊的叫五番殿。配殿也是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 [2] 

北武當多寶塔

在大雄寶殿和無量殿之間就豎立着一座五級多寶塔。塔高約20米,塔形呈古體“亞”字形,和銀川的海寶塔多有相似。是五層樓閣式磚塔,每層大小十二個門,五層共六十個門。塔的外壁塗以灰料,並粉為米黃色,更顯得玲瓏古樸、壯觀。據曾住持此廟多年的釋融遠所著《壽佛寺簡歷”》所述,多寶塔成於通柏(文香)之手。民國初年郡人李清和《重修寧夏武當山壽佛寺募序》載雲:“道光戊申中,建七級浮圖,仿唐制也。”道光戊申,為1848年,較傳聞所謂道光十六年(1836),要晚十二年。據續早(釋融遠)講,塔內曾塑七如來佛像,今不存。 [2] 

北武當西廂房

在無量殿前的西廂房裏,陳列着對壽佛寺有過較大貢獻的圓寂者事蹟。其中悼念續早的為多,續早(釋融遠)生前系中國佛協會理事,是寧夏參加中國佛協的理事,在寧夏佛教事業發展中有較大影響。他晚年寫的《壽佛寺簡歷》(油印本,萬餘字,由石嘴山市檔案局馬武權主持刊印)是關於這座寺廟的較完備的文字資料,儘管所記未必翔實,有些事史也欠考訂,但畢竟是出自熟知此廟歷史的僧人之手,是考證壽佛寺歷史有價值的資料。 [2] 

北武當景區榮譽

2009年12月被評為國家 AAA 級旅遊景區。 [4] 
2020年3月9日,經寧夏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按組織程序綜合評定,大武口北武當生態旅遊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被正式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6] 

北武當歷史文化

北武當得名由來

北武當廟,又名“壽佛寺”。這座道、佛同奉合祀的“山林古剎,西夏名藍”,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市府所在地)西北約5公里處的賀蘭山九泉口(俗稱菲菜溝)。地因廟而得名,所以,民間一直稱這裏的山叫“武當山”。 [2] 
因供奉真武大帝石像,故稱之為“武當廟”。又為區別於湖北省均縣之武當廟,加“北”字,稱為“北武當廟”。據傳,清光緒年間,北武當廟借人廣煜修學於北京植柘寺,經寺方丈引見,請得當時常去檀柘寺進香的慈禧太后御筆親書“欽賜護國壽佛禪寺”黃綢條幅。自此,“壽佛寺”與“北武當廟”兩名正式並存。 [2] 

北武當題詞名聯

  • 題詞
左宗棠等人也曾為之親筆題字作畫,使之聲譽大振,遠近聞名。 [4] 
  • 名聯
對聯一:山林古剎,西夏名蘭。
對聯二:出三宮,別六院,修成玉體;入武當,歸正道,煉就金身。 [2] 

北武當內外碑銘

碑名
所立時間
《新建北武當廟碑》
康熙四十八年五月
《創建北武當廟碑》
康熙四十八年九月
《武當廟配殿落成碑》
乾隆四十年
《武當廟建立獅子碑》
嘉慶十四年七月
《靈官殿前廊木牌》
嘉慶十六年四月
《重修武當山壽佛寺募序》
民國年間
注:參考資料來源 [2] 

北武當廟會文化

據清《平羅紀略》有關北武當山廟會記載:“四月望,男婦乘騎燒香武當山,曰‘朝山’。七月望,九月九皆然,蒙古人多。”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為北武當廟會期,各地前來朝山拜佛的蒙古、藏、滿、漢等民族的善男信女數萬人雲集於此,盛況空前。 [4] 

北武當神話傳説

北武當
北武當(2張)
關於在石嘴山的武當山建廟,這裏有一個神奇的傳説:在康熙己巳年,即公元1689年,石嘴山的巡邊士兵,每夜都在山麓巡邏,常常聽到“背上我”的呼叫聲。有一天夜裏,士兵們聽到呼叫後,隨口答應,頓時,一個士兵的背上就出現了一個人,只好把他揹走。並問背上的人,你家住何處,姓什麼名,為什麼半夜三更一個人在這裏?但始終未聽背後的人回答。揹走數里地,感覺越背越重,最後走不動了。士兵怒氣衝衝地説:“你是石頭人呀!怎麼不説話。”語聲未落,背上的人落地。士兵點着火把一看,原來是一尊無量壽佛石像。恰好此處山側有一個巖洞,他就把佛像放置在巖洞中。到了癸末年,平羅的清軍駐守官兵,在賀蘭山圍獵,突然看見祥雲瑞氣,籠罩羣峯,還隱約聽到兵器碰撞聲和馬蹄噪雜聲,大家覺得奇怪,就分頭在山林深處覓尋,終於在山洞中又發現這尊無量壽佛像,大家就把它揹回來,越背越重,行至黑塔墩,就背不動了。當時,有位善行居士提議,此處土地平坦寬闊,可以在這裏修建一座寺廟,安置無量壽佛像。但由於沒有水,無法施工。於是,他們就默默地祈禱,求神佛顯靈相助。祈禱片刻,土地濕潤,往下挖掘,地下立刻就湧出一股噴泉,泉水清澈甘甜。於是,人們就在這裏搭棚住下,破土動工。用山上的石頭壘砌牆基,用黃土夯築牆,建造壽福寺。從此以後,壽福寺多次擴建,在清同治癸亥年,即公元1863年,壽福寺遭受一場大火,後又募捐重修。 [2] 

北武當地理位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