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枳椇

鎖定
北枳椇(Hovenia dulcis Thunb.)是鼠李科枳椇屬落葉喬木植物。 [6]  北枳椇枝小葉無毛;花朵黃綠色,寬長圓形或橢圓狀卵形; [11]  果柄膨大,肉質肥厚,果柄質稍鬆脆,易折斷,折斷面略平坦;北枳椇多分枝,彎曲不直,形似雞爪,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狀,表面棕褐色,略具光澤,有縱皺紋,偶見灰白色的點狀皮孔;分枝的先端,着生1枚圓球形的果實;種子,呈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腹面較平,表面紅棕色至紅褐色,平滑光澤,腹面有一條縱行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胚乳乳白色; [8]  北枳椇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北枳椇產於中國河北、山東、陝西、甘肅、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蘇等地;在日本、朝鮮等地也有分佈,生於海拔200-1400的次生林中或庭院; [7]  喜温暖濕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 [9] 
據《本草綱目》記載,北枳椇:“味甘、性平、無毒,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北枳椇味苦,性平;歸心、脾、肺經;有利於解酒毒,止渴除煩,止嘔,利大小便;可用於醉酒,煩渴,嘔吐,大小便不利等症。 [10]  北枳椇可生食、釀酒、制醋和熬糖;木材細緻堅硬,可供建築和製作精細用具。 [7] 
中文名
北枳椇
拉丁學名
Hovenia dulcis Thunb.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鼠李科
枳椇屬
北枳椇
分佈區域
產冀,晉,齊,豫,陝,甘,川,鄂,皖,蘇,贛。日本、朝鮮。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1784
保護級別
陝西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北枳椇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植物。 [6]  稀灌木,高達10餘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無毛,有不明顯的皮孔。多分枝,彎曲不直,形似雞爪,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狀,表面棕褐色,略具光澤,有縱皺紋,偶見灰白色的點狀皮孔;葉紙質或厚膜質,寬長圓形或橢圓狀卵形; [11]  長7-17釐米,寬4-11釐米,頂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截形,少有心形或近圓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或粗鋸齒,稀具淺鋸齒,無毛或僅下面沿脈被疏短柔毛;葉柄長2-4.5釐米,無毛。
北枳椇
北枳椇(24張)
花黃綠色,直徑6-8毫米,排成不對稱的頂生,稀兼腋生的聚傘圓錐花序;花序軸和花梗均無毛;萼片卵狀三角形,具縱條紋或網狀脈,無毛,長2.2-2.5毫米,寬1.6-2毫米;花瓣倒卵狀匙形,長2.4-2.6毫米,寬1.8-2.1毫米,向下漸狹成爪部,長0.7-1毫米;花盤邊緣被柔毛或上面被疏短柔毛;子房球形,花柱3淺裂,長2-2.2毫米,無毛。花序軸結果時稍膨大。 [13] 
分枝的先端,着生1枚圓球形的果實;漿果狀核果近球形,直徑6.5-7.5毫米,無毛,成熟時黑色;果柄膨大,肉質肥厚,果柄質稍鬆脆,易折斷,折斷面略平坦。種子呈扁平圓形,直徑5-5.5毫米。背面稍隆起,腹面較平,表面紅棕色至紅褐色,平滑光澤,腹面有一條縱行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胚乳乳白色。 [8]  花期5-7月,果期8-10月 [1] 

北枳椇生長環境

北枳椇生於海拔200-1400的次生林中或庭院。 [7] 

北枳椇分佈範圍

北枳椇分佈於中國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安徽、江蘇、江西(廬山)。日本、朝鮮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日本。 [1]  [7] 

北枳椇生長習性

北枳椇陽性樹種。深根性,略抗寒,性喜温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微酸性、中性土壤生長最好。 [2]  [9] 

北枳椇繁殖方法

在10月果實成熟後可用竹竿一端綁鐵絲鈎,扣住樹枝晃動而振落大部分果穗,餘者一週後再次採收。採後曬乾,去果梗,碾碎果皮,篩出種子。種子千粒重為17-28克,一般發芽率60%-70%,播前要進行沙藏。於1月中旬在背風向陽處挖深40釐米、寬40釐米,長度以種子量而定的長方形窖池。挖後曬1-2天,底鋪10釐米潮潤河沙,按種、沙1:3的體積比例充分混合後放人窖內,至距地面10釐米時上部放沙與地面平,然後封土呈土壠狀,以防雨水侵人爛種,
每20-30天開窖取出一次,晾曬半天后重新放人。為達到壯苗豐產的目的,必須及時催芽。早春2月中下旬在背風向陽處開挖一個催芽温牀。大小以種子多少而定。牀深20釐米,四周壘起北高南低的矮牆,牀底鋪5釐米河沙,上部放人混沙種子10釐米,再放人3釐米沙使之略低於地平面,四周搭杆設棚,用新塑料布搭嚴壓實,不漏空隙,注意棚內要用濕沙,開始温度可高些,在25-35℃,3天后可降至25℃左右。10天后種子吸水膨脹,突破種皮,發出幼芽。當有1/3種子發芽時便可開棚篩種,將發芽種子撿出進行第一批播種,餘者再次進牀催芽,分批進行催芽播種。
播前首先整好圃地,要求高燥深厚肥沃,排灌方便,不澇不鹼的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大水漫灌一次,稍幹後施足底肥(2500-5000公斤/畝),以圈肥、土雜肥為主,另加25-50公斤/畝硫酸亞鐵和適量消毒藥品(百菌清退菌特、疫霜靈等均可),深耕,耙平耙細,畦寬10釐米,埂20釐米,長20-30米,每畦開五行小溝,溝深0.5-1釐米,寬1-2釐米,採用開溝點播法將發芽的種子點播於溝內,每10釐米1粒,播後覆細土,稍加鎮壓,然後畦面設立小拱棚。一般畝用種量約為1公斤,可出苗1-2萬株,播後20-30天便可發芽出土,待苗基本出齊後,便考慮逐漸揭去拱棚,鬆土後覆草以保持畦面温度、濕度,防止早期的霜凍和後期的日灼病。 [2] 

北枳椇栽培技術

管理中前期注意灌水或每天噴水,保持地面濕潤,增加空氣濕度。5月下旬去除雜草,開溝追肥一次,6月下旬再追施一次,5-7月每月葉面噴肥一次,可用0.2%尿素或專用葉面肥。管理得當,一般當年可出圃造林。如分牀進行二級育苗,株行距掌握在0.4x0.8米左右,2-3年時便可培育出高2-4米、幹徑2-4釐米的理想苗木。 [2] 

北枳椇病蟲防治

北枳椇一般病蟲害較少,幼期有時生立枯病,覆草加噴水一般可防止此病。若有葉蟬,可用80%敵敵畏120倍或40%的樂果1500倍噴殺。如有大蓑蛾,可及時人工摘除。 [2] 

北枳椇主要價值

北枳椇藥用價值

據《本草綱目》記載,北枳椇:“味甘、性平、無毒,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北枳椇味苦,性平;歸心、脾、肺經;有利於解酒毒,止渴除煩,止嘔,利大小便;可用於醉酒,煩渴,嘔吐,大小便不利等症。 [10] 
【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北枳椇的成熟種子。亦有用帶花序軸的果實。 [4] 
【藥性】味甘;性平。入胃經。 [4] 
【功能主治】解酒毒;止渴除煩;止嘔;利大小便。主醉酒;煩渴;嘔吐;二便不利。 [4]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或炮酒服。 [4]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禁用(《得配本草》)。 [4] 

北枳椇食用價值

北枳椇可生食、釀酒、制醋和熬糖。 [1]  [7] 
果實利用價值高,其肥大的果序梗,肉質多汁、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和成分,每100克果中葡萄糖含量高達45%,氨基酸總量達2.41%,100克鮮重含維生素C含量23毫克、酸345.8毫克、鈣1.22克、蛋白質0.31毫克、鐵3.47毫克、磷0.8毫克、鋅0.12毫克、銅0.74毫克、錳0.2毫克,營養價值遠大於常見水果。 [3] 

北枳椇經濟價值

北枳椇樹木成材後,硬度適中、紋理美觀、易於加工,是良好的建築用材。 [2]  [7] 

北枳椇觀賞價值

北枳椇適於庭院綠化、行道樹、採種園、採藥園或防護林等多種用途栽植。 [2] 

北枳椇保護情況

2023年6月5日,被列入《北京市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