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半截衚衕

鎖定
北半截衚衕位於宣武區中部。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半截衚衕和菜市口大街。因衚衕長度僅為全部街巷之半得名。
中文名
北半截衚衕
別    名
褲腿衚衕
地理位置
宣武區中部
長    度
362 m

北半截衚衕歷史沿革

北半截衚衕名稱由來

它成名於明代,稱半截衚衕。清時始分南北半截。民國時併入庫堆衚衕,亦稱褲腿衚衕,統稱北半截衚衕至今。

北半截衚衕歷史變遷

北半截衚衕向東斜的不長一段,原稱庫堆衚衕,也稱褲腿衚衕,民國初期併入北半截衚衕,屬外四區。此衚衕成巷於明代,當時統稱半截衚衕,半截衚衕當時人們俗稱為“絆腳衚衕”,也是因為與原菜市口一帶曾作為殺人刑場有關而稱之。所謂絆腳衚衕是人們對死刑犯忌諱而言的,是一種迷信説法。清末時期劃分為南、北半截衚衕,並沿用至今。北半截責任區現含紅羅巷。衚衕的主要特點是歷史上為會館聚集地,如:13號原為江蘇會館,現為宣武區人大常委會及政協宣武區委員會址,民國時期曾設私立江蘇小學於館內。1956年改稱北半截衚衕小學,1973年改為北京203中學,1980年撤消,在院南側建起一座四層辦公樓為宣武區民政局、環境衞生局、環境保護局、物價局等單位的所在地,並另設門牌為甲13號,後政協宣武區委員會、宣武區各民主黨派及僑聯搬入。41號為瀏陽會館,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曾居住於此。2002年初,危房改造中北半截衚衕已全部拆除。

北半截衚衕衚衕特色

北半截衚衕
北半截衚衕(10張)
北半截衚衕北有江蘇會館,相傳是嚴世藩別墅。路東二十號為四川潼川會館。
路東20號為四川潼川會館。民國時是四川青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民國十四年(1925)陳毅元帥曾在此從事秘密活動。往南有著名的廣和居飯莊,原名隆盛軒。道光二十一年(1841)改稱廣和居。清末官吏、文人墨客、藝術家多在此歡聚。如張之洞、何紹基、譚嗣同翁同龢楊深秀金少山、魯迅、周作人等長時間在此議事、就餐,1917年停業。
再南為瀏陽會館,即譚嗣同故居。譚在此與康、梁議論變法,並在此被拘捕、後在此停靈。中共創始人羅章龍曾住此。
再南27號為伏魔寺。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楊鋭曾住此。
衚衕今已不存。但譚嗣同故居被保留了下來。位於牛街地區東北部,廣安門內大街東端南側,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半截衚衕。西與紅羅巷相接,東有一東南小斜巷與菜市口衚衕相通。長362米、均寬3.5米,門牌:1—57號、2—56號。中西側有一小巷,曾稱福綏裏,現為北半截衚衕17—25號,衚衕南端有向東、向西方向的三岔路,向東斜與菜市口衚衕相通,向西斜與南半截衚衕相通。

北半截衚衕歷史故事

路東二十號為四川潼川會館。民國時是四川青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陳毅住此並完成小説的創作。賀誠也在此從事秘密活動。解放後為中將軍銜。往南有著名的廣和居飯莊,原名隆盛軒。道光二十一年(1831)改稱廣和居。清末官吏、文墨客、藝術家多在此歡聚。如張之洞、何紹基、譚嗣同、翁同和、楊深秀、金少山、魯迅、周作人等長時間在此議事、就餐,1917年停業。再南為瀏陽會館,即潭嗣同故居。他在此與康梁議論變法,並在此被拘捕、停靈。中共創始人之一羅章龍曾住此。再南二十七號為伏魔寺。明嘉靖二年建是關帝廟。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楊鋭曾住此。位於北京宣武區中部,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半截衚衕和菜市口大街。因衚衕長度僅為全部街巷之半而得名。成名於明代,稱半截衚衕。清時始分南北半截。民國時併入庫堆衚衕,亦稱褲腿衚衕,統稱北半截衚衕至今。北有江蘇會館,相傳是嚴世藩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