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鎖定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是北京大學的二級學院。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成立於2016年5月10日,前身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2016年5月,經北京大學批准,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更名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英文名稱:School of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1] 
據2020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形成了認知神經科學、工業與經濟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四個研究方向。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有教學、科研和辦公場所約5200m2,包括北京大學哲學樓1、2層和王克楨樓11、12、13、16、17層。此外在北京大學動物中心和幼教中心擁有相關的行為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有教員44人,行政教輔人員9人。教員系列中,教授12人、研究員9人、副教授17人、講師6人。 [2] 
中文名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創辦時間
2016年
學校類別
公立大學
現任領導
院長:吳思 [7] 
黨委書記:謝曉非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
地    址
北京大學老化學樓129室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歷史沿革

一、開創現代中國心理學紀元(1900-1937)
西學漸入帷幕漸開
1902年,服部宇之吉(1867年-1939年)應清政府邀請擔任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總教習,他為學生講授心理學拉開了在北京大學傳播科學心理學的帷幕,他授課所著的《京師大學堂心理學講義》影響廣泛並返銷日本。1903年清政府所頒佈的《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京師大學堂設立心理學課程。
1906年,王國維在《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將心理學定義為學科“必援之科目之一”。1902年至1910年間,王國維先後翻譯出版了《心理學》、《心理學概論》和《教育心理學》三本書籍而獲得“中國現代心理學之父”的稱號。王國維後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1922)。 [3] 
風雲際會初具規模
1917年新文化運動拉開序幕,心理學開始在北京大學廣泛傳播。在蔡元培校長的支持下,陳大齊負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着中國現代心理學研究的開端。
1918年陳大齊編撰了我國第一本自編的大學心理學教科書《心理學大綱》,該書全面地介紹了當時西方科學心理學的豐富內容和最新成就。
1919年4月在蔡元培、陳大齊的倡導下,北京大學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開創了中國大學新生心理測試的先例。
1920至1925年間,陳大齊、陶孟和、劉廷芳等學者相繼出版了心理學論著,並向廣大學生、羣眾講授心理學知識。
1926年11月19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正式成立,建系後,課程設置、儀器、圖書等都比以前有所發展,北京大學的心理學科此時已初具規模。
1927年,奉系軍閥下令將北京大學與其它8所高校合併成京師大學校,心理學系歸入哲學系。1929年,在廣大師生的強烈要求下,北京大學恢復校名,心理學系也隨即恢復。北京大學31週年校慶之際,心理學系學生在校內舉辦大規模的民眾心理測驗,發出近2000份問卷,回收571份。這個問卷看來雖顯粗糙但反應了當時青年學生學以致用的精神。
二、硝煙瀰漫的戰爭時期(1937-1949)
烽火輾轉篳路藍縷
1937年,抗日救亡成為時代的主題曲。心理學系師生隨全校大隊人馬撤出北平。1937年9月10日,基於當時的形式,教育部第16696號令宣佈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在長沙和西安兩地設立臨時大學。10月2日,原北京大學哲學系和教育學系(其中含心理學專業)、清華大學哲學系和心理學系、南開大學哲教系合併,組成“哲學心理教育學系”。
1938年4月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哲學心理教育學系中的教育學組被劃出,原系更名為“哲學心理學系”,分哲學和心理學兩組,系教授會主席由馮友蘭擔任。在艱難的戰爭時期,聯大心理學組的師生們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續存了香火。他們還推動了心理學的實踐中的應用。周先庚帶領師生參加了由主題統覺測驗創始人莫里(H.A.Murray)主持的心理測驗選拔工作,使用心理測驗為中國軍隊篩選傘兵候選人。
抗戰勝利積蓄力量
1946年7月西南聯大結束,三所學校各自回到原址覆校。在1946到1949年間,心理學仍然設在哲學系內,課程設置情況基本與西南聯大時期相同。
1946年,張香桐獲得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在此期間根據視覺皮層誘發電位的分析提出視覺通路中三色傳導學説,發現“光強化”現象,世界生理學界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張氏效應”。1948年,汪敬熙任聯合國科學部主任,他是第一個將電子儀器引入中國並用於腦功能研究的科學家,並利用麥修斯示波器記錄光影通過貓的視野運動時外膝體內產生的誘發電位。
三、建國後的前30年發展(1949-1978)
革故鼎新盛舉共襄
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原理學院的心理學系、原燕京大學文學院的心理學系等機構被合併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由孫國華教授任專業主任。當時共有6名教授:唐鉞、孫國華、周先庚、沈履、沈迺璋、桑燦南;2名講師:吳天敏、陳舒永;3名助教:邵郊、孟昭蘭、陳仲庚。成立了心理學實驗和普通心理學兩個教研室,基本確立了當時北京大學心理學的學科佈局。 [3] 
扶搖競春梧桐映暉
1966年開始不再招生,1975年被迫正式解散。然而,就是在那樣極其艱難的歲月裏,心理學專業的教師們還是不忘將心理學知識服務於社會,他們的執著表現了專業科學工作者對獻身事業的追求所放射出的光輝。
四、恢復建系後的20年(1978-1998)
興微繼絕奮翼圖南
1977年,原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師自發回到哲學樓心理實驗室恢復工作;8月,在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規劃座談會上,潘菽等指出應該在北京大學首先恢復建立心理學系。孟昭蘭等人向北京大學校領導彙報並得到領導批准。1977年12月27日,北京大學向教育部提交了《關於在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系的請示報告》,同時,成立了五人籌備小組。
歷久彌新建樹卓然
1978年,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恢復建系,隨後本科生(1978)、碩士研究生(1982)和博士研究生(1987)的招生工作相繼恢復。截止1983年已有教師2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12人,包括心理學界的元老唐鉞、周先庚、吳天敏等,全系分為兩大教研室: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教研室,生理心理和變態心理教研室。作為建國以來首建的心理學系,其本身不僅成為一個綜合性大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開始在心理學界發揮她的獨特作用,從此,中國的心理學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
1983年,在荊其誠的推動下,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建立了系際交流與合作關係;心理學系與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司馬賀(Herbert Simon)教授建立了聯繫,司馬賀專程來華訪問交流半年並在系裏舉辦了系列講座。同時心理學系還向國外派遣數名留學生。
1986年,北京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視覺與聽覺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舒永等多位心理學系老師參加了相關的學術活動,為心理學進入交叉學科協同科研領域開創了良好的開端,初步形成了沿認知神經科學方向發展的研究力量。
五、百年校慶繼往開來(1998-)
佳訊頻傳名動海內
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誕辰之際,北京大學啓動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心理學系慶祝了恢復建系20週年,由此心理學系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師資隊伍、科研經費、實驗室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強。
2008年在教學方面,心理學系發揮自身優勢,入選北京市特色專業。
2009年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2011年年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McGovern)及其家族向北京大學捐贈1000萬美元,建立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掛靠在心理學系。
2012年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
2015年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獲批建立。
2016年6月27日,心理學系正式更名為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2018年5月17日,由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起的、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資助的、“北京大學全球精英人才A計劃”——中國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簡稱“北大A計劃”)在北京啓動。 [3]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學科建設

基礎心理學是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傳統優勢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市特色專業(2008)、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009)和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2012)。心理學院學科方向設置圍繞國際學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家社會發展需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涵蓋了探索行為和精神過程的腦機制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企業管理和組織建設的工業與經濟心理學、針對嬰幼兒和青少年成長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關注心理異常與臨牀治療的臨牀心理學等。 [2]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任領導

黨政領導
院  長:吳思(總體、學科發展)
副 院 長:羅歡(科研、人事),姚翔(教學、校友),劉興華(財務、社會服務)
院長助理:張昕(宣傳、外事),李芳敏(行政、麥戈文研究所),李健(科研)
黨委書記:謝曉非
副 書 記:邵楓,李欣
委  員:方方,劉興華,蘇彥捷,羅歡 [4]  [7-8]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辦學條件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師資力量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有教員44人,行政教輔人員9人。教員系列中,教授12人,研究員9人,副教授17人,講師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特聘教授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求是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青年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 [2] 
2005年以來的近十年間,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以第一和/或通訊單位發表SCI/SSCI期刊論文500餘篇,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Child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心理學和腦科學頂級雜誌。2011年以來的近五年間,心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青項目、重點項目、優青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科技部973 項目、863 項目和支撐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共計70 餘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縱向科研經費近8000萬元。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力。截至2015 年底,累計有18 位老師擔任36 份國際知名期刊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這些期刊包括Current Biology、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NeuroImag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2013 年韓世輝教授與德國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共同創辦了《Culture and Brain》(文化與大腦)學術期刊,全球發行。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師在國內學術界兼任很多學術要職。周曉林教授擔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心理學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吳豔紅教授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蘇彥捷教授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和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王壘教授擔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錢銘怡教授擔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學會臨牀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世界心理治療學會副主席。 [2]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專業設置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科學研究與學生培養圍繞學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家社會發展需求,逐漸發展形成了認知神經科學、工業與經濟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四個研究方向。
1、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方向。研究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決策、意識、社會認知、運動控制的認知和神經機制。
2、工業與經濟心理學研究方向。研究企業管理和經濟活動中的員工行為、領導過程、職業健康、風險認知與決策偏好等。
3、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向。研究兒童早期語言、閲讀、社會性、執行控制能力的發展、兒童問題行為的形成機制及預防等。
4、臨牀心理學研究方向。關注心理異常與臨牀治療,研究臨牀與病理心理學、心理諮詢與治療、心理測量、強迫症和孤獨症譜系障礙等。 [2]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人才培養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現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可授予理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2011年以來,心理學院的本科生招生規模40人左右,每年選擇心理學雙學位的北京大學本科學生有120人。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70人左右(包括25名左右的學術型碩士和40名左右的專業型碩士),博士生的招生規模30人左右。碩士研究生招生考錄比居北京大學前列。心理學院的學生來源日趨國際化,現有學生來源包括港澳台、美國、加拿大、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
在本科生人才培養方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設有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本科專業。學院獲批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2011-2016年),擁有三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實驗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臨牀心理學)和三門小班教學課程。2012年起,心理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鼓勵高年級學生參與科學研究,五年以來,有12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SSCI論文。70%左右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在國內外大學繼續深造。
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方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實行導師指導下的學分制。心理學院的碩士生培養方案包括側重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型碩士和側重於應用實踐的專業型碩士,學制均為三年制。從2017年起,心理學院招收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專業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去向包括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深受用人單位認可。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注重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促進學生與國際學術前沿的接軌,加速學生的專業科研能力的成長,為中國心理學培養了一大批頂尖科研人才。截至2015年,畢業生中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萬人計劃4人。在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明尼蘇達大學等)中已有近30名畢業生擔任教職。在國內心理學界的領軍單位中,包括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人民大學心理學系,他們的負責人均為北京大學心理學院培養的傑出人才代表。 [2] 
心理學系注重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倡學生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加強學生在心理學與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經濟管理等學科交叉發展領域的訓練,努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的心理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領軍人才。 [5]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科研條件

心理學系教學條件良好,科研設施齊備。除一座集教研行政於一體的綜合樓外,心理學系還擁有一座進行生物心理學教研的實驗樓,教學設備和科研儀器共計千餘台,總空間達到5000多平方米。2011年和2012年分別獲得了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科研訓練及科研能力提高項目400萬和人才培養支撐條件建設項目200萬的資金支持,全部用於本科生的人才培養。 [5]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展定位

“依託北京大學綜合學科優勢,基於國際前沿研究基礎,建設世界一流心理學科”是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發展定位。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思路的指引下,心理學院的中長期學科發展目標強調:圍繞優勢基礎學科研究引領國際學術發展;圍繞國家中長期重大發展需求穩步推進成果轉化;加強領軍帥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大力度招聘學科發展急需方向的骨幹人才;升級研究基地,建設跨學科重點實驗室。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在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支持下,乘國家腦計劃的東風,推動腦與認知科學的發展。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依託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聚焦於讓大眾認識行為與心理健康、提升行為與健康心理、消除心理疾病與恢復心理機能的社會實踐服務,在國民精神健康、社會公共服務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做出貢獻。在人才培養方面,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努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合作意識”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實踐領軍人才。 [2]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畢業前景

近年畢業生去向統計:45%保研,40%出國留學,15%就業。行業領域主要包括:黨政機關、科研院所、管理諮詢業、人力資源服務業、新聞出版業、IT和金融行業、戰略分析及數據分析等。 [5]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知名校友

蔡元培,1868-1940
字鶴卿,號孓民,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史上傑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學家,中國新文化科學運動的先驅和領導者,中國心理科學積極的倡導者與扶植者。1907-1911及1912秋-1913夏留學德國,親聆馮特講授的心理學與哲學史,學習《心理學實驗史》達一年半之久。1917年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倡導在北京大學建立中國第一個科學心理學實驗室,並積極推動心理學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為在中國開創、發展心理學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蔣夢麟,1886-1964
浙江餘姚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17),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北京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校長。
陳大齊,1886-1983
浙江海鹽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1917年在北京大學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樊際昌,1898-1975
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西南聯合大學教務長。1936年參與發起並且創建中國心理學會。
唐鉞,1891-1986
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哲學博士(1920),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院系調整後在北京大學從事心理學教學科研工作;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六屆委員,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西方心理學史大綱》,譯有《道德行而上學課本》、《功利主義》、《心理學原理》、《西方心理學文選》、《論兒童的感覺與意志》、《唐鉞文集》等。
劉廷芳,1891-1947
浙江永嘉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20)。燕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教育學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的創建者和負責人之一。
傅斯年,1896—1950
山東聊城人。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1913-1919)參與創辦“新潮社”;“五四運動”遊行總指揮。歐洲訪學歸來被邀請擔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未到職),後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代理校長;台灣大學校長。
沈廼璋,1911—1966
浙江湖州人。燕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32),清華大學碩士(1936),後留學法國。燕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系主任;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任心理學專業教授兼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從事實驗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汪敬熙,1893-1968
山東歷城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北京大學本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1923)。中州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科學部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教授。他是將電子儀器引入中國並用於腦功能研究的第一人;研究皮膚電反射的先驅者之一。
陸志韋,1894—1970
浙江吳興人,中國現代心理學先驅。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1920)。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心理學教授;燕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系主任、校長。1921年參與創建中國最早的心理學學術團體—中華心理學會;1936年發起創建中國心理學會並擔任首任主席,兼任會刊《中國心理學報》的主編。抗戰前曾兩次修訂中國版的比內一西蒙智力測驗。第一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潘菽,1897—1988
江蘇宜興人。北京大學本科,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1926)。中央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建國後任南京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教務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心理所所長的首任所長。九三學社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程迺頤,1900—1971
江西南城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1929)。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從事普通心理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孫國華,1902—1958
山東濰縣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1929)。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系主任。院系調整後併入北京大學任哲學系心理學專業教授、系副主任及北京大學校務委員。主要從事兒童心理學和動物心理學,二十世紀50年代在北京大學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條件反射實驗室。
周先庚,1903—1996
安徽全椒人。美國斯坦福大學哲學博士(1930)。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系主任;西南聯大哲學系心理組負責人。院系調整後併入北京大學任哲學系心理學專業教授。從事實驗心理學實驗和實驗儀器研究。發明“四門速視器”,“皮膚電反射”實驗及儀器。開設“實驗心理學專題”課程。譯著包括《談天才》、《情緒與人格》等。
張香桐,1907-2007
河北正定人,國際著名的神經科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本科,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1947)。1957年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上海腦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從事電生理學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視覺通路中三色傳導學説,發現“光強化”現象,世界生理學界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張氏效應”。
曹日昌,1911—1969
河北束鹿人。清華大學心理系本科,西南聯合大學哲學心理學系助教,英國劍橋大學博士(1948)。1950年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心理學報》主編,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從事感知覺心理、勞動心理、航空心理和工程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譯包括:《新心理學方法的建立》、《關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大學教材《普通心理學》上、下冊等。
吳天敏,1910—1985
北京人。燕京大學心理學碩士(1934)。院系調整後進入北京大學工作,心理學系教授。從事心理測驗的研究。與陸志偉共同修訂比納一西蒙測驗。著作有《論智力的本質》等。
陳舒永,1920—1990
河北易縣人。燕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43),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心理學系教授。專長於實驗心理學的教學工作。著作有《實驗心理學》、《心理實驗綱要》等。
姜德珍,1923-
武漢黃陂人。清華大學心理學本科(1949)。1978年心理學系恢復建系時擔任首任系黨支部書記。從事不同職業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心理健康和生死觀的研究。
邵郊,1923-
山東濟南人。清華大學心理學本科(1948)。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心理學系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生理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從事比較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編著包括《動物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等。
孟昭蘭,1925-
河北遵化人。燕京大學本科(1948)。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學專業。心理學系教授。1978年主持心理學系恢復建系的工作,並擔任常務副系主任。從事情緒心理和情緒測量的研究。編著包括《普通心理學》(大學教材)、《情緒心理學》和《孟昭蘭心理學文選》等。
陳仲庚,1925-2003
浙江嵊縣人。輔仁大學心理學本科(1950),燕京大學碩士(1952)。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中國心理衞生協會常務理事,第一屆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會主任。從事變態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著作包括《人格心理學》和《實驗臨牀心理學》。
荊其誠,1926-2008
北京人。輔仁大學心理學本科(1947)、人類學研究院碩士(1950)。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副所長;北京大學心理系副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從事視知覺、顏色測量、航空心理及心理學體系方面的研究。編著包括《現代心理學發展趨勢》、《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等。
徐聯倉,1927-
浙江海寧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本科學習後進入中科院心理所工作,蘇聯教育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1962)。心理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從事工業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著作包括《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和《領導行為研究》等。
王甦,1931-2003
江蘇六合人。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研究生(1957)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工作,心理學系教授,副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從事知覺、注意和記憶等領域研究。編著包括《認知心理學》、《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研究》等。
沈德燦,1931-2012
上海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專業本科(1953)。心理學系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兼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心理學會理事長。從事心理學史和社會心理學的教學研究。著作包括《社會心理學簡編》、《社會心理學》等。
林仲賢,1931-2011
廣東恩平人。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55)。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理事長;《心理學報》主編。從事知覺和記憶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包括《心理學概論》、《實驗心理學》。
任仁眉,1932-2013
江蘇宜興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本科(1954)。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許政援,1932-
浙江海寧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心理專業本科(1955)。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兼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從事發展心理學理論、兒童語言發展和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研究。編著包括《漢語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和有關的理論問題》、《兒童發展心理學》。
陳永明,1934-
江蘇吳江人。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60),中國科學院研究生(1966)。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從事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在國內率先參與研究計算機理解漢語的工作。著作包括《現代認知心理學--人的信息加工》、《機器理解漢語實驗》等。
沈政,1936-
遼寧瀋陽人。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本科(1963),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1966)。1978年調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從事生理心理學教學,以及知覺、記憶的多層次腦功能的研究工作。
韓凱,1937-
吉林人。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62)、研究生(1966)。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從事知覺、記憶、元記憶和元認知發展的研究。
黃希庭,1937-
浙江温嶺人。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61)、研究生(1967)。西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兼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主任,重慶心理學會理事長。從事認知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著作包括《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
楊治良,1938-
江蘇江陰人。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61)。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心理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心理學會理事長、《心理科學》雜誌主編。從事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著作包括《記憶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
朱瀅,1939-
廣西柳州人。北京大學心理學本科(1962)、研究生(1967)。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兼普通心理和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從事記憶、意識和認知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著作包括《實驗心理學》、《文化與自我》。
肖健,1939-
江西峽江人。北京大學生物學系研究生(1964)。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副系主任、黨委書記。從事生物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