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鎖定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是北京大學的二級學院。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6年學校就辦計算機學習班。1958年,學校成立無線電電子學系。1978年,學校組建計算機科學技術系。1985年,學校組建信息科學中心及成立微電子學研究所。2002年,北京大學組建成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1]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院有4個教學系、13個研究所,有3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5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398人,全日制學生2667人,其中本科生1279人,研究生1388人。 [1] 
中文名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創辦時間
2002年
學校類別
理工
現任領導
院長:高文
黨委書記:魏中鵬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本科專業
8個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個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1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4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2個
二級學科5個
院系設置
4個系
主要獎項
國家級科技獎勵25項(截至2020年8月)
省部級科技獎勵50項(截至2020年8月)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歷史沿革

1956年3月,由閔乃大教授、胡世華教授、徐獻瑜教授、張效祥教授、吳幾康副研究員和北大的黨政人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在莫斯科主辦的“計算技術發展道路”國際會議。為中國製定12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準備。隨後在制定的12年規劃中確定中國要研製計算機,並批准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四個研究所。當時的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由中國科學院、總參三部、國防五院(七機部)、二機部十局(四機部)四個單位聯合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應成立了計算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
歷史圖片 歷史圖片
1958年12月,北京大學在物理系無線電物理、電子物理等專業基礎上成立了無線電電子學系。
1978年,北京大學在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和無線電電子學系計算機專業基礎上組建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系
1985年,由數學系、計算機科學技術系、電子學系等校內十個系(所)聯合組建了信息科學中心;同年,成立了微電子學研究所。
1996年,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更名為北京大學電子學系。
2002年,北京大學在原電子學系、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信息科學中心和微電子學研究所的基礎上,正式組建成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1-2]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辦學條件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院有4個教學系,8個本科專業。 [3-4] 
院下專業
系名
專業
電子學系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
計算機科學技術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微納電子學系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智能科學系
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院有3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5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1]  [5-7]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3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5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通信與信息系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量子電子學)、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量子電子學)、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師資力量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院有教職工39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者等人才數十餘人。 [1]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楊芙清王陽元梅宏黃如彭練矛
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何新貴高文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1人):李曉明、程旭、陳清、吳璽宏、封舉富、黃如、謝冰、劉曉彥、王騰蛟、侯士敏、王千祥、張路、黃罡、黃鐵軍、張帆、周小計、張志勇、王勝、周明輝、王立威、王興軍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者(6人):郭弘、梅宏、劉濮鯤、黃如、張興、陳清
注:名單不全
參考資料: [8]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學建設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院有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 [9-11] 
校園建築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軟件工程(設5個專業方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軟件工程、數字邏輯電路與實驗、計算概論、數據結構、離散數學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學術研究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學院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3個研究所。 [1] 
部分科研基地
實驗室級別
實驗室名稱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12] 
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北大實驗區)
湍流與複雜系統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 [13] 
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14] 
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可信軟件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新廣總局“同軸高速接入網絡”省部級工程中心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科研成果

2002年至2020年,學院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300餘項,到賬科研經費近30億元;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5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1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0項,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29項;在重要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近600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800餘篇,獲得授權專利1100餘項,出版學術著作200餘本。 [1] 
部分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獲獎時間
獲獎情況
新型低功耗多柵MOS
器件的實驗與理論研究
2015
教育部自然科學
一等獎
納米尺度集成電路新器
件與新工藝研究
2014
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創新羣體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
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
發與產業化
2013
國家科學技術進
步二等獎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
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
發與產業化
2012
北京市科學技術
一等獎
納米尺度硅基集成電路
新器件與新工藝技術及
其應用
2010
國家科學技術發
明二等獎
用於航天和核物理輻射
探測的高性能硅PIN探
測器系列
2010
教育部科學技術
進步一等獎
90納米-65納米極大規
模集成電路大生產關鍵
技術研究
2008
國家科學技術進
步二等獎
納米尺度硅集成電路新
器件與新工藝研究
2007
北京市科學技術
一等獎
90納米-65納米極大規
模集成電路大生產關鍵
技術研究
2007
教育部科學技術
進步一等獎
硅基MEMS技術及應用
研究
2006
國家科學技術發
明二等獎
硅基MEMS技術及應用
研究
2002
北京市科學技術
一等獎
用於集成電路芯片檢測
與分析的比例差值算符
及其應用技術
2002
中國高等學校科
學技術二等獎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文化傳統

據2020年8月官方資料顯示,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組織開展了信科之星、圍爐夜話、LAB杯、學術十傑、新年晚會五項學院品牌活動。 [15] 
學院名稱 學院名稱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高文
常務副院長
謝冰
副院長
侯士敏
蔣雲
彭練矛(兼電子學系主任)
蔡一茂(兼微納電子學系主任)
吳璽宏(兼智能科學系主任)
胡振江(兼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
黨委書記
魏中鵬
黨委副書記
馮梅萍
熊校良
王源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