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協和醫學院

鎖定
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由國務院衞生行政部門主管 [50]  ,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管理體制的中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和最高醫學教育機構。 [1]  學校位列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9]  、入選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67]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 [12] 
北京協和醫學院創辦於1917年,原中文名為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是中國最早設置八年制醫學教育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醫學院校。 [50]  其前身是美英基督教教會於1906年共同創辦的協和醫學堂。 [49]  1951年1月,學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衞生部接管,且改名為中國協和醫學院。歷經傳承與發展,學校先後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後於1982年首次授予碩士學位,1985年首次授予博士學位。2006年定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 [47]  [50]  2022年,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 [9]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佔地面積115.28萬平方米。 [62]  截至2024年6月,學校有19個研究所、6家附屬醫院、9個學院、2個本科專業、106個院外研發機構;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 [1]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3個, [65]  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有7個A類學科; [1]  有博士生導師1032名、碩士生導師1231名。 [1]  [15]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8289人、校本部及各科研院所教職工3292人。 [62] 
中文名
北京協和醫學院
外文名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50] 
簡    稱
PUMC [50] 
所在地
北京市 [50] 
創辦時間
1917年 [50]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50] 
學校類別
醫藥類
學校特色
雙一流(2022年) [9] 
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2018年) [12]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 [67]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77] 
現任領導
王辰(校長) [52] 
專職院士數
兩院院士24人(截至2024年6月) [1] 
本科專業
2個(截至2023年9月) [62]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截至2024年6月) [65]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截至2024年6月) [1]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7個(截至2023年) [46]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 [65]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 [65] 
院系設置
9個學院(截至2024年6月) [1] 
校    訓
尊科學濟人道 [44-45] 
校    歌
協和頌》(《P.U.M.C. SONG》) [78] 
校慶日
9月22日(9月第三週的週五) [50]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東單三條9號 [50] 
院校代碼
10023 [79] 
主要獎項
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2023年) [13] 
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2022年) [8] 
知名校友
劉力生、沈悌 [54-55] 
知名教師
郎景和、邱貴興、張抒揚、趙玉沛 [66] 
佔地面積
1152800 m²(截至2023年) [62] 
學生人數
全日制在校生8289人(截至2023年9月) [62] 
教師人數
專任教師734人(截至2023年9月) [62] 

北京協和醫學院歷史沿革

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堂

1906年,英國倫敦教會在清朝慈禧太后和清政府的支持下,在北京創辦了協和醫學堂。隨後長老會、美以美會、內地會、倫敦教會醫學院和英格蘭教會也加入其中。協和醫學堂(Union Medical College)成為由英美教會在中國合辦的第一所醫學院校。 [49] 
清末福州傳教士醫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贈匾“西來扁鵲” 清末福州傳教士醫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贈匾“西來扁鵲”

北京協和醫學院私立北京協和醫學院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收購了協和醫學堂,並將新學校的名稱改為“北京協和醫學院”。1916年7月,基金會斥資24萬銀圓,購下了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豫親王府,作為學院校址。1917年9月24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在豫王府舉行奠基儀式。 [49] 
洛克菲勒團隊第三次考察合影 洛克菲勒團隊第三次考察合影
1921年,柯立芝設計的協和建築羣竣工,同年9月,舉辦了極為隆重的協和建築羣落成典禮。20世紀初,國際國內社會環境及創辦者擁有的雄厚資本,為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條件,學院很快進入國際醫學教育先進行列,並隨着國內各醫學院校畢業生來院進修,迅速成為中國的醫學中心。 [49] 
1924年,協和醫學院的第一屆學生畢業,共有三個人,協和追求的就是“小、精、尖”的育人體制,實行的就是殘酷的逐年級淘汰制度。在隨後的20年間,協和醫學院只畢業了311人,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1949年以前,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會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同時協和護校畢業生將擁有美國註冊護士資格。 [49] 

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協和醫學院

1941年12月,日軍佔領學校,被迫停辦。學校下屬護校於1943年9月在成都借華西大學及醫院部分校舍和設備條件重建護校,1946年6月,返回北平。1948年,學校收回全部校舍,在北平復校。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衞生部接管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學校改名為中國協和醫學院。 [50] 
1952年,中國協和醫學院劃歸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建制。1953年,學校停止招生,並向幹部進修學院過渡。1956年,學校劃歸中央衞生部領導。 [50] 

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時期

1957年,中國協和醫學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合併。1959年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籌備,恢復長學制的醫學院,命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70年學校停辦,後於1978年學校恢復辦學,改名為中國首都醫科大學。1985年,學校改名為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2] 
2006年9月5日,教育部和衞生部共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大會暨揭牌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51]  。同年,“協和醫學院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9] 
2021年12月26日,北京協和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揭牌成立。 [7]  2023年7月19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中國醫科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院校長王辰與中國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振寧共同簽署《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中國醫科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43] 
2024年6月12日,北京協和醫學院腦和類腦學院揭牌成立。 [80]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

北京協和醫學院辦學條件

北京協和醫學院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6月,學校擁有19個研究所,並設有9個學院 [16]  ,共有2個本科專業。 [15]  [62] 
院系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
專業名稱
基礎醫學院
--------
臨牀醫學院
臨牀醫學
藥學院
--------
護理學院
護理
羣醫學及公共衞生學院
--------
衞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
--------
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
--------
研究生院
--------
繼續教育學院
--------
資料來源: [15-16] 
注:北京協和醫學院臨牀醫學(八年制)專業的招生計劃納入清華大學的總招生計劃之中,由兩校共同完成招生錄取工作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2月,學校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46]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點9個 [1]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專業點3個 [65]  ;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5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三級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47]  此外,院校有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 1‰行列(臨牀醫學、藥學),擁有13個ESI全球前1%學科,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有7個A類學科。 [1]  [14] 
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基礎醫學、臨牀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學、預防醫學及護理學 [46]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醫學技術 [47]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口腔醫學、中藥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學
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臨牀醫學、藥學、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生物學、藥學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免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皮膚病與性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婦產科學、腫瘤學、麻醉學、內科學
國家重點三級學科
外科學(胸心外)、外科學(骨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外科學(普外)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
藥用植物學
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
基礎醫學、臨牀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
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
神經病學、眼科學、流行病與衞生統計學
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
轉化醫學
北京市重點三級學科
外科學(普外)
A類學科
基礎醫學、藥學和生物學3個學科獲評 A+、臨牀醫學獲評A,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獲評 A-
北京市高精尖學科
羣醫學
參考資料: [14]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院已建設有12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MOOC課程6門,SPOC課程22門。2023年,學校共開設本科生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課共140門,207門次。2022年共出版教材13種(學校教師作為第一主編)。2023年組織遴選和推薦學校64名老師申報人衞出版社規劃教材的主編、副主編及編者,涉及學科包括臨牀醫學、公共衞生、護理學等學科。 [62]  學院建設有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省部級教學團隊5個,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5個。 [62] 
教學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
臨牀醫學、護理 [62]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微生物與人體健康、臨牀診斷學、放射診斷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護理學基礎、全科醫學一社區早接觸 [69] 
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70] 
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醫學免疫學教師團隊、臨牀醫學團隊、臨牀學院內科學系教師團隊 [68] 
注:名單數據不全

北京協和醫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學校擁有院校現有兩院院士24人、國家傑青56人,博士生導師1032名、碩士生導師1231名。 [1] 
優秀教師
類別
姓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
強伯勤、沈巖趙玉沛赫捷顧東風 [11]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王曉良、陳杰、張其清韓忠朝徐寧志蔣建東金奇、朱大海、王建祥邵榮光、王明榮、趙春華樊賽軍趙曉航郭順星、陳啓軍、劉芝華蔣澄宇庾石山張宏冰彭小忠石建功程濤、何玉先、王潔、蔣太交、王健偉黃波張烜荊志成許琪吳晨餘佳蔡軍周光飈、王利、徐蔚海 [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王婧、石磊、馮曉明、劉鑑峯李平平汪一波陳厚早趙方輝胡友財彭宗根魯向鋒程輝朱平王芳、蘭峯、吳南、何蘇丹、馬瑜婷 [17] 
截至2024年6月(注:名單不全)

北京協和醫學院合作交流

2017年,學校與牛津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在牛津大學正式成立“中國醫學科學院牛津研究所(CAMS-Oxford Institute,COI)” ,主要研究目標是促進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免疫機制及新藥開發的研究。 [71]  2018年,醫科院與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簽署健康長壽項目備忘錄,共同籌備合作項目的啓動; [64]  2019年,院校組織召開南山峯會,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凝聚全球共識,貢獻中國方案;2020年,院校克服疫情影響,與美國醫學科學院合力推進項目的落實,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健康長壽創新大賽。 [64]  202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與牛津大學成功舉辦COVID-19網絡視頻研討會。 [63]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術研究

北京協和醫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學校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5個、其他國家級科研基地15個、省部級實驗室59個等。 [1] 
部分科研平台
平台級別
平台名稱
國家級平台
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天然藥物活性物質與功能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婦產科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心血管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惡性腫瘤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北京協和)
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
國家藥物及代謝產物分析研究中心
中國以色列人羣醫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委部級平台
國家衞生健康委內分泌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內分泌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心血管疾病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天然藥物生物合成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抗生素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人類疾病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
國家衞生健康委人類疾病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
參考資料 [41-42]  (注:名單不全)

北京協和醫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學院在2016-2019年期間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9項、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18項、北京市科技獎20項、其他省市科技獎(天津、雲南、四川)19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9項、華夏醫療保健科技獎23項、中華預防醫學獎5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獎4項、中西醫結合科技獎2項、中國高校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1項、中國醫學科學院-梅里埃研究院青年科學家獎3項,合計134項。 [61]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2000年以來)
獎項
項目
第一完成人
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造血幹細胞調控機制與再生策略 [37]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聚乙二醇定點修飾重組蛋白藥物關鍵技術體系建立及產業化 [19]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乳腺癌精準診療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20]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心血管疾病磁共振診斷體系的創建與應用 [20]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人類重大傳染病動物模型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20]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基於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個體化診療體系建立及臨牀推廣應用 [20] 
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體系的建立和推廣 [20] 
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藥大品種三七綜合開發的關鍵技術創建與產業化應用 [21]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鑑定體系 [22]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胰島素瘤診治體系的建立與臨牀應用 [22] 
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化學藥物晶型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22] 
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人工麝香研製及其產業化 [23] 
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組重排的新發現 [38] 
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草藥微量活性物質識別與獲取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24] 
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食管癌規範化治療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推廣 [26]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抗感染藥物臨牀前藥效評價平台關鍵技術的建立及應用 [25] 
201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冠心病外科微創系列技術的建立及應用推廣 [25] 
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重症冠心病臨牀評估體系和外科治療關鍵技術的建立與應用 [27]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人羣高血壓和冠心病遺傳資源的收集和利用研究 [28]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血液幹細胞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28]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遷地保護與利用 [28]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丁苯酞原料及軟膠囊 [28] 
馮亦璞
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主動脈夾層治療新策略研究及應用 [28]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心血管疾病發展趨勢和防治策略研究 [29]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提高中國肺血栓栓塞症診療水平的系列研究 [29]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學及干預、控制研究 [29] 
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胰腺癌綜合診治方案的基礎研究與臨牀應用 [29] 
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單核苷酸多態與腫瘤的研究 [39] 
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國家一類抗肝炎新藥雙環醇的研究 [30] 
張純貞
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和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的研究 [31] 
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系列研究及臨牀應用 [31] 
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疑難先心病外科治療的臨牀和基礎系列研究 [31] 
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提高嬰幼兒重症先天性心臟病外科療效的臨牀與基礎系列研究 [32]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提高主動脈外科手術療效的臨牀研究和應用 [33] 
200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心臟起搏及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治療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臨牀研究 [33] 
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遺傳性乳光牙本質致病基因的研究 [40]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提高冠心病外科治療效果的臨牀與基礎研究 [34]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全身感染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的臨牀與基礎研究 [34]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臨牀和實驗研究 [34] 
2002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腸粘膜屏障損害和谷氨醯胺、腸內營養、生長激素的影響 [34] 
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策略、防治技術和措施研究 [35]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人經典型苯丙酮尿症(PKU)突變基因的鑑定與產前診斷 [36]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卡託普利對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及併發症影響的多中心隨機臨牀研究 [36]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天麻種子與真菌共生萌發及生長機理和純菌種伴播技術研究與應用 [36] 
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BME-200眼科超聲波診斷儀 [36]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4年6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外文印本期刊3400餘種,2200餘種為獨家刊,國內外醫藥領域專業數據庫百餘種。建有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建成生物醫學科技論文預印本、醫學健康輿情、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公眾健康知識服務等系列平台。 [3] 
  • 學術期刊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為雙月刊,主要設有院士論壇/述評、專家論壇/述評、論著、綜述、技術方法、經驗交流、研究簡報、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科技消息、書評等欄目,被美國生物醫學文獻聯機數據庫Medline(PubMed、網絡版)、荷蘭醫學文摘數據庫(EMBASE)、美國化學文摘數據庫及其《化學文摘》(CA)、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世界衞生組織《醫學增補文摘》光盤數據庫(ExtraMED)、波蘭《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數據庫(JST)等數據庫收錄。 [4]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中國醫學科學雜誌)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編輯和出版的高級綜合性醫學刊物。為季刊,64頁,大16開本。本刊旨在向國外介紹中國在醫學科學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基礎醫學及臨牀醫學),以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本刊設有述評、論著、綜述、短篇報道、研究簡訊、會議報道等欄目。編委會由國內著名的醫學研究所及大學的近四十名專家組成,另外尚有17名國際編委。 [4] 
《醫學信息學雜誌》是由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國家級刊物,月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專論、醫學信息研究、醫學信息技術、醫學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醫學信息教育。 [72] 
《醫學信息學雜誌》 《醫學信息學雜誌》
《中國衞生政策研究》雜誌是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醫學信息研究所和衞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承辦的衞生政策與管理領域專業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是專題研究、醫改評論、醫療保障、藥物政策、社區衞生、農村衞生、醫院管理、國際衞生、公共衞生、理論探索、經驗借鑑、書評等。 [73] 
《醫學研究雜誌》(原名《醫學研究通訊》,2003年更名),於1972年創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醫學研究雜誌》編輯部編輯出版的國家級醫學學術雜誌。主要欄目有:專家論壇、特別關注、醫學前沿、論著、綜述與進展、醫學教育等。 [74] 
《醫學研究雜誌》 《醫學研究雜誌》
《中國醫藥導報》雜誌是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醫學綜合類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期刊、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網絡版)》收錄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收錄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檢索分析數據庫收錄期刊、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 [75] 
《中國現代醫生》雜誌是由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的國家級醫療衞生專業學術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和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數據庫-CMCI收錄期刊,並被浙江、陝西等多數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衞生主管部門列入《評審衞生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發表學術論文的指定刊物,所刊登的文章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羣和萬方醫學網、中國知網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收錄。 [76]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園文化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校標識

  • 院徽
院校徽章為璧形,寓意為中西合璧,其綠色和白色象徵生命的常新與永恆,整體體現院校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團結奮進的精神。其內容包括盾牌、殿堂、桂冠、玉蘭、綬帶及院校中英文名稱。徽章上方的“協和盾牌”象徵抵禦疾病、護佑生命,是由校名中的“和”(協和、人和)與“U”(Union或Unity)對應而成。“和”為草書,如飛動的蛇杖,它源於古希臘傳説中的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杖和使神赫耳墨斯手杖,象徵神奇的醫術和中立的醫德,是國際公認醫用標誌。下面翻開的書本象徵開卷有益,其左右記載的“1917”、“1956”分別是校奠基與院命名的時間。神杖、聖蛇、書本分別象徵科研、醫療、教學。盾徽既為璧徽組成部分,也可獨立使用。 [5] 
北京協和醫學院院徽 北京協和醫學院院徽
北京協和醫學院盾徽 北京協和醫學院盾徽

北京協和醫學院精神文化

  • 校訓
學院校訓為:嚴謹,博精,創新,奉獻。其概括和集中體現了醫學的科學性和人文性,也描繪了協和的歷史和願景。嚴謹,博精,是科學作風、科學精神;創新,奉獻,是人文作風、人文精神。 [6] 
校歌
學院校歌為《協和頌》,由格林·韋伯斯特作詞作曲,桐樹翻譯。 [5] 
校歌 校歌
《協和頌》
詞曲作者
歌詞譯者
格林·韋伯斯特
桐樹
(一)
中文
英文
啊,協和協和!
我們夢寐以求的校園。
這裏領悟了至理名言,
跳動着快樂心絃。
我們求索科學本源,
探究人體奧秘。
我們彼此相知是一家,
分別重逢終有期。
協和協和永存啊!
我們夢寐以求的校園。
讓我們從今後,
永不會啊,永不會忘記母校的訓勉。
讓我們從今後,
永不會啊,永不會忘記母校的訓勉。
Hur - rah,for P.U.M.C!
The Col - lege of our choice.
This here we learn such pre - cepts.
As make our hearts re -joice.
We've learned the truths of Sci - ence.
We've learned to stu - dy men.
We've learned to know each o - ther.
We part to meet a - gain.
P.U.M.C. for Ev - er!
The col - lege of our choice.
Let us not know,aye,never.
For - get our moth - er's voice.
Let us not know,aye,never.
For - get our moth - er's voice.
(二)
中文
英文
教我撫平瘡痛,
教我治癒疾患,
消滅所有病菌,
無論富貴貧賤。
傷骨重獲生機,
腐肉得到切除;
協和母校喲,
業績人共睹。
She's taught us ills to lessen,
And how disease to cure,
By killing all bacilli,
We heal the rich or poor.
We set all kinds of fractures,
We take the appendix out;
You'll find that P.U.M.C.'s
Will know what they're about.
(三)
中文
英文
恪守天職,
健康所繫,
效忠祖國,
富貴不移。
投我木桃,
報之瓊瑤,
掌握本領,
服務同胞。
It's ours to help the wretched,
To guard the public health,
To serve our dear old China,
Without a thought of wealth.
As has been given to us,
So give we back again,
For here we've gained the knowledge
To serve our fellow-men.
資料來源: [5]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園環境

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畫廊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3號樓兩側連接2、4號樓的兩個弧形畫廊,被稱為“協和畫廊”,因曾被改造成辦公場所而加裝頂棚,使其內檐彩畫得以留存。經文物專家鑑定,這是一處民國初年彩畫,兼具中西繪畫風格,其用心、用技、用料、用工之精深,成本之巨大,是彩畫中的精品,展現了中西合璧的藝術特色和豐富的歷史內涵。 [81] 
協和畫廊 協和畫廊

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學院址舊

醫學院舊址建築有“中國式宮殿裏的西方醫學學府”之稱。有禮堂、教學樓、病房、宿舍、倉庫等,除“A”樓禮堂外,其餘各棟均由連廊相連,每樓多為三到五層,均為磚木結構,仿清代官式宮殿建築。該建築羣規模宏大,建築質量較高。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2] 
北京協和醫學院舊址 北京協和醫學院舊址

北京協和醫學院行政管理

北京協和醫學院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職位
王辰
院校長
李青、張抒揚、王健偉、楊濤
副院校長
張勤
副書記
王崢
紀委書記
參考資料: [52] 

北京協和醫學院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姓名
時間
職位
麥克林(Franklin C.Mclean)
1916-1920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胡恆德(Henry S.Houghton)
1920-1928 1938-1942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顧臨(Roger S.Greene)
1928-1938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代理校長
劉瑞恆
1929-1938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李宗恩
1947-1957
擔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
參考資料: [53] 
歷任院校長
姓名
時間
職位
沈其震
1956-1958
院長,著名醫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家駟
1958-1983
院長、校長,著名胸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吳階平
1983-1985
院長、校長,著名泌尿外科專家,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顧方舟
1985-1992
院長、校長,著名病毒學教授,六十年代初成功研製脊髓灰質炎口服活疫苗
巴德年
1992-2001
院長、校長,著名免疫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德培
2001-2011
院長、校長,著名醫學分子生物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益新
2011-2015
校長,著名腫瘤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曹雪濤
2011-2015 2015-2017
院長,院長、校長,著名免疫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參考資料: [53] 
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時間
職位
張之強
1952-1966
黨委書記
白希清
1966-1973
黨委書記
楊 純
1976-1978
黨委書記
王 偉
1978-1979
黨委書記
林士笑
1979-1982
黨委書記
吳階平
1983
黨委書記
馮佩之
1983-1984
黨委書記
顧方舟
1985-1986
黨委書記
錢昌年
1986-1998
黨委書記
劉曉程
1998-2000
黨委書記
祁國明
2000-2001
黨委書記
劉 謙
2001-2007
黨委書記
李立明
2007-2016
黨委書記
李國勤
2016-2019
黨委書記
吳沛新
2019-2021
黨委書記
參考資料: [53] 

北京協和醫學院校友情況

知名校友(部分)
姓名
簡介
劉力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一級教授 [54] 
沈悌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教授 [55] 
周南
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最美醫生”稱號獲得者。2018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評為“中國好醫生” [56] 
羅愛倫
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醫生,是中國麻醉學科泰斗,多次參加並主持國家和衞生部的重大科研項目 [57] 
邱海波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在ARDS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與功能重建的臨牀和基礎研究上有造詣 [57] 
陳晶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UNSCEAR”)主席 [58] 
吳皓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59] 
截至2024年6月(注:排名不分先後)

北京協和醫學院所獲榮譽

榮譽
時間
獎項名稱
2016年
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60] 
2022年
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8] 
2023年
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發佈"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列醫藥類大學排名第一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