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化膿性細菌

鎖定
化膿性細菌 [1]  (pyogenic bactcria)是能引起化膿性炎症的細菌的統稱,常引起皮膚、皮下軟組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乃至內臟器官的膿腫。化膿性細菌是一類能夠感染人體並引起化膿性炎症的細菌。對人體有致病性,常引起皮膚、皮下軟組織、深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乃至內臟器官的膿腫,化膿性細菌也能引起膿毒血癥。
中文名
化膿性細菌
外文名
pyogenic bactcria
性    質
細菌
危    害
感染人體並引起化膿性炎症
分    類
化膿性球菌和化膿性桿菌
釋    義
能引起化膿性炎症的細菌的統稱

化膿性細菌簡介

化膿性細菌種類多,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和正常人體,大多為球菌,對人有致病作用的球菌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化膿性細菌類型

根據革蘭染色性不同,可將球菌分為:革蘭陽性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革蘭陰性的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其次,還有一些桿菌也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2] 

化膿性細菌葡萄球菌屬

葡萄球菌屬(Sta phylococcus)中的細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人和動物的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數是不致病的腐生菌( saprophytic bacteria),少數對人有致病作用。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帶菌率一般人羣為20%~50%,醫務人員可高達70%,它們存在於人體的皮膚或鼻咽部,是醫院內交叉感染的重要來源。80%以上的化膿性疾病由其引起 [2] 

化膿性細菌鏈球菌屬

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是另一大類可引起化膿性炎症的常見細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人體鼻咽部和胃腸道,大多數為人體正常菌羣,少數為致病性鏈球菌。鏈球菌屬中對人類致病的主要是A羣鏈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i)和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2] 

化膿性細菌奈瑟菌屬

奈瑟菌屬(Neisseria)是一羣形態相似的革蘭陰性雙球菌,無芽胞,無鞭毛,有菌毛。共有10個種,致病菌有腦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2] 

化膿性細菌假單胞菌屬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屬假單胞菌屬,因能產生一種綠色水溶性色素,感染後使膿汁或敷料出現綠色,故簡稱綠膿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動植物體表、人體皮膚黏膜等處,是一種常見的條件致病菌。當機體免疫力低下時,可引起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 [2] 

化膿性細菌病因病機

化膿性細菌感染多由傷口侵入非特異性的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其次為創傷引起的併發感染,如褥瘡、肺炎、尿路感染等。
1、傷口污染創傷形成傷口,污物從外界帶進傷口內,如清創不徹底或處理不及時,引起感染。
2、正氣虛弱、創傷往往造成失血,發生氣血的病理變化和臟腑功能的改變,機體正氣下降,邪毒乘虛而入。
3、瘀血化熱藴毒成膿創傷在組織或臟腑內形成瘀血,大量的瘀血積滯,久而化熱,熱甚則肉腐,肉腐則為膿。
4、邪毒內陷創傷形成傷口,當火毒之邪熾盛,藴毒成膿,正氣虛弱時,毒邪可內陷臟腑。

化膿性細菌診斷方法

化膿性細菌診斷要點

1、病史:一般都有創傷病史,傷口被外界異物所污染。
2、臨牀表現:①局部表現:局部紅、腫、熱、痛,傷口出現分泌物或流膿。②全身表現:多數有較明顯的發熱、口渴、心煩、食慾不振、尿黃、便秘、苔黃膩、脈弦數或細數等。嚴重感染還可出現高熱、寒戰、神昏、譫語,甚則昏迷等。
3、實驗室檢查:①白細胞計數:總數明顯升高,中性白血球增多。②血培養;當感染引起菌血症時,可培養出細菌 [3] 

化膿性細菌辨證分型

1、衞分證:感染初期,患者發熱、惡寒、頭痛、口微渴、無汗或少汗。傷口局部疼痛,腫脹並有灼熱.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氣分證:患者全身表現為大熱、大渴、大汗,煩躁不安,尿黃,便秘。傷口疼痛較劇烈,灼熱,腫脹較甚,有較多量膿性分泌物。苔黃或黃膩,脈沉數。
3、營分證:患者高熱口渴,煩躁不安,不能入睡,表情淡漠,甚則神志昏迷或躁擾譫語。傷口疼痛劇烈,創面潰爛,膿液臭穢,肢體腫脹,皮膚變成紫暗色。苔黃膩或黑,脈沉數。
4、血分證:寒戰、高熱,頭身劇痛,呼吸窘迫,譫妄狂躁,甚則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傷口潰爛,膿液臭穢,腫脹嚴重,皮膚壞死,紫暗或紫黑。舌絳紫,苔焦黃起芒刺,脈洪數 [3] 
參考資料
  • 1.    王艦,羅恩傑主編,病原生物學 第2版 = PATHOGEN BIOLOGY,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9,第57頁
  • 2.    董忠生,高江原主編;楊少龍,代玲英文主編;黃賀梅,陳少華,田新利,李國利副主編,醫學免疫與病原生物雙語教程=Bilingual course of medical immunology and pathogeny biology,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11,第116頁
  • 3.    王和鳴主編,中醫骨傷科學基礎學習指導,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05月第1版,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