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包氏父子

(1983年謝鐵驪執導的電影)

鎖定
《包氏父子》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電影,由謝鐵驪執導,管宗祥劉昌偉主演,於1983年在中國內地上 [2] 
該片根據張天翼的同名小説改編,講述了聽差老包含辛茹苦地撫養兒子,然而兒子不求上進,老包望子成龍的希望化為泡影的故事 [1]  。該片忠於原作的精神內核,表達了對社會底層人的同情,抨擊腐朽傳統下的病態心理以及社會的不公,並在細節處增加了更多人性的真 [12] 
中文名
包氏父子
類    型
劇情、家庭
出品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謝鐵驪
編    劇
謝鐵驪
製片人
王學樸 [2] 
主    演
管宗祥
劉昌偉
片    長
90 分鐘
上映時間
1983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在線播放平台
1905電影網

包氏父子劇情簡介

包氏父子 包氏父子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水鄉某鎮,生活着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包管宗祥飾)。他性格忠厚、善良,但很懦弱。他在秦府當差三十多年別無所求,唯一的希望寄託在從小失去母親的獨生子包國維身上。包國維劉昌偉飾)是省立志誠中學三年級的一名學生。老包平時省吃儉用,望子成龍,而兒子卻不爭氣,整日與紈絝子弟廝混。寒假裏,學校發來了通知,包國維因幾門功課不及格而留級。為了替兒子繳納高昂的學雜費和制服費,老包四處奔走,最終在秦府下人們的幫助下,才勉強湊齊了費用。盼兒子能繼續上學,日後出人頭地的熱望,又在老包心中翻騰。可是,當他在街上告訴兒子學費已經湊齊的喜訊時,包國維卻不願在眾人面前認他這個窮酸父親。
包國維追求虛榮,一味模仿闊少,甚至連頭上抹的油也要和闊少的一樣。為此,一生沒做過虧心事的老包竟然做出了偷竊東家少爺頭油的舉動。開學第一天,包國維因在假期裏攔截女同學而遭到訓育主任的訓斥。而在大年三十這個團圓的日子裏,老包正忙於與上門討債的人周旋時,學校又派人來通知:包國維在球賽中受闊少唆使打架傷人,被學校開除,還要罰交五十元醫療費。儘管老包還試圖極力挽回,但一切為時已晚。他望子成龍的期望終究化為了泡影 [1] 

包氏父子演職員表

包氏父子演員表

    • 鍛鍊 飾 胡大
      備註  秦府的廚子
    • 寶珣 飾 郭純
      備註  包國維的同學,闊少爺
    • 章健 飾 龔德銘
      備註  郭純的同學
    • 龔瑩 飾 安淑真
      備註  包國維愛慕的女學生
    • 蔡國慶 飾 郭純的同學
      備註  幫郭純寫情書的學生
    • 沈小妹 飾 呂等男
      備註  郭純追求的女學生
    • 黃素影 飾 秦府的老女傭
    • 蘇政 飾 快嘴嫂
      備註  秦府的女傭
    • 任申 飾 高升
      備註  秦府表少爺的聽差
    • 石冼 飾 高科長
      備註  秦府的朋友
    • 王雲霞 飾 吳媽
      備註  郭公館的傭人
其他參演人員
宋漢培、蔣錫礽、趙萬德、王彪、李建國、沈蘭芳、張弘、徐殿基、金風、沈世春、趙京豆、高博、沈冰凝

包氏父子職員表

製作人 王學樸
原著 張天翼
導演 謝鐵驪
副導演(助理) 杜民、李少紅(見習)、夏剛(見習)
編劇 謝鐵驪
攝影 黃心一、劉斌(副攝影)
配樂 王酩
剪輯 朱小勤
道具 郝廣良
美術設計 屠居華
造型設計 範青山
服裝設計 劉惠萍
燈光 張增祥、徐德生
錄音 呂憲昌
佈景師 李永亮(置景)、侯榮恆(置景)、王和根(置景)、穆朝元(繪景)
展開
編輯
孟憲英
演奏
指揮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2] 

包氏父子角色介紹

  • 老包
    演員 管宗祥

    秦府的聽差,與兒子包國維寄人籬下相依為命。善良、勤勞、忠厚、老實,逆來順受,又有點怯懦蠢笨。他一味地溺愛包國維,望子成龍,盼望着獨子能出人頭地,他能當老太爺。故而他節衣縮食供兒子上學,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忍受任何嘲諷侮辱。

  • 包國維
    演員 劉昌偉

    老包的獨子,五歲時喪母,由父親含辛茹苦拉扯長大,卻不思上進,不肯好好讀書。他天資笨拙,品行頑劣,趨炎附勢,跟隨紈絝子弟胡作非為,追求虛榮,嫌棄窮苦的父親。終因在球場上幫富有的同學逞霸,打傷無辜者,被學校開除。

  • 胡大
    演員 鍛鍊

    秦府的廚師,與老包共事多年。善良且老於世故,當老包被兒子嫌棄時,他出於同情,百般為其寬心,甚至故意説些順耳的假話為包國維的劣行找藉口。

  • 郭純
    演員 寶珣

    富豪家的少爺,包國維的同學,是包國維羨慕巴結的對象。他的父親在外國留過學拿過學位,但他卻不學無術,留過兩次級,到處胡作非為。利用包國維為其傳遞情書、打架助威,但骨子裏瞧不起包國維。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3]  [4]  [5] 

包氏父子幕後製作

包氏父子創作背景

創作源起
謝鐵驪青少年時代就讀過張天翼的小説《包氏父子》,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早就產生了有機會把小説搬上銀幕的想法。20世紀80年代初,過分寵愛孩子的現象,以及望子成龍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社會逐漸抬頭,他認為此時改編張天翼的這部小説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982年下半年,他正好沒有拍攝任務,便着手改編原作。原作長度介於短篇、中篇之間,改成電影長度不太夠,於是,謝鐵驪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了補充,因為他讀小學時,就與類似小包的人有過接 [7]  [10] 
險被叫停
謝鐵驪的劇本完成後,得到張天翼的首肯,北京廠的領導汪洋、於藍等也支持他拍攝。但是就在準備開拍時,當時的電影局局長卻要求停拍,後來由於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的干涉,停拍令才沒有下達 [7] 

包氏父子影片創作

忠於原著
在風格方面,謝鐵驪決定根據張天翼小説的風格來構建電影風格。導演還原了小説中過年的時間背景,將故事設定在江南水鄉。影片開幕展示了汽車、人力車、馬車的更迭;汽船與小木船的對比;農作物與洋貨之間的衝擊。通過電影空間的轉換展示封閉的江南水鄉小鎮與新時代發展的碰撞,同時也暗示故事展開的社會背景、人物認知説明。用商鋪外懸掛的年貨字樣、人們趕集採買紅紙、蠟燭,交代“過年”這一時間節點。影片結尾,謝鐵驪串聯起片頭交代的過年的時間節點:喜慶的街道、花燈,人們的歡聲笑語,另一面則表現包氏父子相看無言的哀嘆,以老包的兩行淚拉下電影帷 [12] 
小説中,包國維的出場為虛出,由他人談到他的經歷和特點。謝鐵驪在處理包國維出場的戲時,尊重了小説的這一設定。影片中這場戲全程沒有一句台詞,而是以包國維的視角觀察路人的鞋,展示包國維勢利、自卑的性格:看到穿草鞋的農民,他便洋洋得意,看到穿皮鞋的路人,他便自慚形穢地瞄一眼自己的髒布鞋,不服氣地離開 [12] 
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為了展現人物生活的真實性、加強人物形象,謝鐵驪也進行了情節補充。例如,老包與高科長交談時做小伏低之態,送走高科長後轉眼對上門乞食的小乞丐惡語相向,將老包作為“社會人”可恨的一面展現出來 [12] 
再創造
雖然該片未對原作小説的人物及情節、故事走向做大幅度改變,但謝鐵驪通過增加人物與調整情節進行了再創造。例如,“高科長”這一角色在全片中僅出場三次,每一次都起到助推情節的作用。他成為老包為小包設定的人生理想的具體目標,老包也因此更加堅定地溺愛兒子。他最後一次出場是在包國維馬上要被學校開除的時候,老包將其視作最後的救命稻草。然而老包向他求救卻遭拒絕,老包的精神就此支柱崩塌。謝鐵驪通過創造像高科長這樣的小角色,試圖表現複雜人性,展現黑暗社會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12] 
與原作差異
變化
原作
影片
情節增加
老包縫補破舊的棉袍。 [9] 
老包與高科長三次交談。 [9] 
老包找戴七、高升借錢。 [9] 
包國維找郭純還球。 [9] 
郭純給小包一本愛情小説,小包為此廢寢忘食,老包誤以為小包在用功,回憶起小包兒時的艱辛,幻想着小包以後當上科長的樣子。 [9] 
快嘴嫂揭露包國維嫌棄父親的真相。 [9] 
老包給江樸家長下跪。 [9] 
過年的情節。 [9] 
老包縫補破舊的棉袍。 [9] 
情節減少
郭純回家後故作姿態,使喚下人。
[9] 
富家子弟談論性經驗。
包國維幻想自己球技過人。
情節調整
老包告訴胡大包國維過年不放假。
外地回鄉的黃先生告訴胡大包國維過年不放假。 [9] 
胡大湊過去看老包手裏的成績單。
老包請胡大幫忙再看一遍成績單。 [9] 
人物增加
快嘴嫂、高科長、小乞丐、包國維的兩位少年同鄉、江樸家長。 [9] 
人物減少
阿秀、李祝齡
[9] 
演員選擇
在選擇演老包的演員時,謝鐵驪相看了許多人,其中包括與他合作過多次的管宗祥。管宗祥多年前就讀過原作,很希望能得到扮演老包的機會。謝鐵驪一開始覺得管宗祥的眼神太兇惡,但在山東、河北、浙江等地試了十多個演員後,經過比較,覺得還是管宗祥更適合。當時有人認為管宗祥常用演反派、壞人,與老包的性格相差太遠。而謝鐵驪認為管宗祥體瘦、臉部蒼老,而且管很早就離家在外流浪,氣質上的滄桑感也很有時代氣息,只要控制好他的眼神和嘴,他就可以勝任這個角 [11] 
角色塑造
演小包的劉昌偉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謝鐵驪認為他有悟性,為他分析角色心理,特別指出小包不僅窮,連鼻子也長得不好看,可以在鼻子上做點文章。劉昌偉受此啓發設計了一個情不自禁摸鼻子的動作 [7] 
管宗祥從小失去父母,逃荒在外,對舊社會的“下等人”生活比較熟悉,但他認為不能把自己的苦難經歷照搬到角色身上。所以,他除了原作和劇體之外,還瀏覽了張天翼在20世紀30年代發表的其它小説、散文,又查閲了二三十年代的各種畫報,研究故事發生的時代江南小鎮的風土人情和市民生活習慣,為創作積累素材。分析了角色性格、經歷、職業後,管宗祥認為老包的形體動作、語言節奏必須是遲緩的,這是角色逆來順受的性格決定的,同時也不能演成渾渾噩噩的傻瓜。他決定從眼睛的運用上下功夫。他知道自己的眼睛炯炯有神甚至帶一點兇光。這種眼神不適合當了三十多年傭人且窮困潦倒的老包。所以,他在表演時讓眼睛處於半睜狀態,讓瞳孔失神散光。另外,原作中老包一着急就摸下巴,管宗祥提議改成用手拽袖頭抹鼻子的習慣 [7]  。另一方面,管宗祥性格活潑敏感,與老包的性格差異較大,為了體驗人物心理、縮短與角色之間的差距,謝鐵驪導演和管宗祥都要求劇組人員無論拍戲與否,一律稱呼管宗祥為“老包”,而且他天天穿着老包的破棉袍鑽研角色,在蘇州、同裏拍戲的三個月裏,他都沒有脱掉那件衣服,也不出去逛蘇州的園林。在處理老包的台詞和語音語調時,管宗祥覺是自己嗓子不好聽,希望找人配音,但謝鐵驪導演主張用管宗祥的原聲。管宗祥分析後發現,原作中老包有些口吃,但語言遲緩是表象,該如何待人接物老包心裏是一清二楚的,他的語言表達總是顯得困難吃力,但稍覺愉快時説話也會流暢些,痛苦時便口吃語塞。所以,管宗祥在生活中着意剋制自己,改愛説愛笑為寡言少語,使用遲緩的語調説話,以便在表演時讓語調符合人物性 [5]  [13]  [8]  [11] 
道具製作
謝鐵驪對片中的道具、服裝、建築要求嚴格,老包的棉袍、針線包、豬胰子,理髮館的椅子、磨刀條子,都要求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樣。對於店鋪的幌子,一般電影是寫“某某店”的字樣後,剪了字往布上一粘,而該片則是讓裁縫師傅用縫紉機把字縫上去。片中老包穿的棉袍也是劇組在鄉下淘渙到的舊衣,蒸過後給演員穿 [7] 

包氏父子幕後花絮

  • 該片攝製組在蘇州拍外景時,劇組工作人員偶然在路上碰到了蘇州滑稽劇團的演員沈小妹,她笑的樣子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就請她扮演片中女學生呂等男一角。但開拍時,和她配戲的演員因病不能上場,劇組臨時從蘇州大學找了個學生救場,沈與新來的搭檔不熟悉,很緊張。導演謝鐵驪啓發她,讓她和搭檔談滑稽戲,逗他笑就可以 [6] 
  • 在拍攝中,劇組需要一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禮帽盒子做道具,但是市場上買不到,劇組人員決定用蛋糕盒子改裝。為此,導演謝鐵驪親自帶人到蘇州觀前街的食品店要求買蛋糕盒子,食品店沒有不賣蛋糕光賣盒子的先例,就介紹他們去食品加工廠。工廠的人聽説是拍電影要用後主動免費送給他們六個盒子 [6] 
  • 片中扮演老包的同鄉理髮師戴老七的演員是謝鐵驪從蘇州請的真正的理髮師 [7] 
  • 戛納電影節組委會來中國選片時,選中了《包氏父子》,但由於當時電影局的領導不同意,該片未能入圍戛納電影節 [7] 

包氏父子影片評價

包氏父子大眾評分

網站
評分
參評人數
統計截止日期
豆瓣
8.6
7990
2024年2月16日 [14] 

包氏父子專業評價

該片是一出讓人慾哭不能、欲笑不得的悲喜劇。編導在片中兩個人物——老包和他兒子包國維身上傾注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沉痛感情。創作者描寫這兩個人物的立場頗有點像魯迅對待他筆下的人物阿Q,一邊鞭撻他、嘲諷他,一邊寄予深深的同情與嘆息。該片所勾畫的社會,對觀眾認識舊社會很有好處。從老包身上人們可以領略許多生活的哲理,引起對人生的思索。而包國維無疑是一面鏡子,青年中似包國維者可從這個形象中照見自己的醜惡,從而警惕起來。導演對於張天翼刻畫人物的特有諷刺手段的理解令人欽佩。原小説寫人物採用漫畫家筆法,在改編時,謝鐵驪對於這一特徵做了加強和發揮,在採用原作中極有概括意義的細節、特徵的基礎上,把原作中反覆出現的小包抹頭髮的細節改成揉鼻子,比抹頭髮更生動。作為一部改編之作,該片在體現時代特色、原作的文學性及悲喜劇風格、樣式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值得細細玩味 [4]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章柏青評)
該片的成功之處在於比較準確地掌握了原著的精神,真實地再現並豐富了原著所反映的時代歲月和風土人情,豐富、深化了原著人物形象,在保留原著藝術風格的同時,編導的藝術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影片把老包從期冀、幻想、歡樂到幻滅的過程表得細膩、曲折,使老包這個人物更多地帶有悲劇色彩,令人同情。而原著對老包的態度是諷刺多於憐憫的。倘使影片能加強對老包的針砭和諷刺,無疑會更加符合原著精神,深化影片主題,並且在藝術風格上也能更為完整 [3]  (《電影藝術》評)
《包氏父子》海報 《包氏父子》海報
參考資料
  • 1.    《包氏父子》劇情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8-08-11]
  • 2.    電影《包氏父子》(1905電影網/1983)片頭字幕00:33-02:51  .1905電影網[引用日期2018-08-25]
  • 3.    劉士傑.《包氏父子》從小説到電影[J] 《電影藝術》 , 1984 (1) :48-51
  • 4.    章柏青.閲讀電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03:27-29
  • 5.    管宗祥.我演《包氏父子》中的老包[J] 《電影藝術》 , 1990 (5) :109-114
  • 6.    徐寧、靖宇.《包氏父子》拍攝花絮[J].《電影評介》 , 1983 (5) :41
  • 7.    付曉紅.步跨生平:謝鐵驪口述實錄: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1:172-175
  • 8.    管宗祥.電影“瘋人”:華齡出版社,1995.09:100-106
  • 9.    蔡雨儒.現代諷刺小説的電影改編 ——以《包氏父子》為例[J]戲劇之家,2023(4):166-168
  • 10.    張昱,謝鐵驪.謝鐵驪訪談記[J]當代電影,1999(1):31-36
  • 11.    付曉紅.步跨生平:謝鐵驪口述實錄.[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11:173、175-178
  • 12.    王嘉祺.關於電影改編“忠實性”原則的思考 ——以《包氏父子》的電影改編為例[J]戲劇之家,2022(22):172-174
  • 13.    管宗祥.我演《包氏父子》中的老包[J] 《電影藝術》 , 1990 (5) :115-116
  • 14.    包氏父子  .豆瓣[引用日期2024-0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