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勺嘴鷸

鎖定
勺嘴鷸(學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是鷸科勺嘴鷸屬鳥類, [20]  又叫匙嘴濱鷸、匙嘴鷸、琵嘴鷸、篦鷸。 [21]  腿短;頭圓;喙短而前端呈勺狀。眉紋白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腳黑色; [22]  上身主要為黑色,有皮黃色至淡赤褐色的羽緣;下體白色。繁殖期成鳥頭、頸及胸均為紅棕色並帶暗褐色縱紋,非繁殖期成鳥淡褐灰色及覆羽具有白色羽緣。 [23] 
勺嘴鷸分佈於北歐及亞洲, [24]  在中國見於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 [25]  繁殖季節棲息於凍原和凍原森林地帶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蘆葦沼澤岸邊與草地,冬季主要棲息於灘塗、沼澤等濕地。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期在6—7月份, [23]  通常每窩產卵4枚。雌雄親鳥共同孵卵,孵化期20天左右。 [26] 
勺嘴鷸因遷徙地灘塗面積大量減少和越冬地的捕獵,造成種羣數量大幅度下降,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發佈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6]  [29]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7]  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物種。 [28] 
中文名
勺嘴鷸
拉丁學名
Eurynorhynchus pygmeus
別    名
琵嘴鷸
匙嘴鷸
外文名
Spoon-billed Sandpip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鷸科
勺嘴鷸屬(具爭議性)
勺嘴鷸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年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3]  [15] 

勺嘴鷸形態特徵

勺嘴鷸圖冊圖片
勺嘴鷸圖冊圖片(44張)
勺嘴鷸前額、頭頂和後頸慄紅色,具黑褐色縱紋。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出紅栗色而具黑斑。部羽緣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線。飛羽黑色,大覆羽具寬的白色尖端,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寬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兩側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頦白色。眼先較暗,有一黑色貫眼紋,在眼後貫眼紋較細。眉區、頭兩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慄紅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胸淡栗色,具褐色縱紋和斑點,有時在兩側形成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帶。其餘下體,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1] 
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後頸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前額、眉紋和下體輝亮白色。頸測和上胸兩側微具褐灰色縱紋。 [1] 
幼鳥頭頂黑褐色,具慄皮黃色羽緣。前額和眉紋乳白色。眼先和耳區有暗色斑紋。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多數具皮黃色和白色羽緣。其中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帶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黃色和皮黃紅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兩側綴皮黃色,具細的褐色縱紋。 [1]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腳黑色。 [1] 
大小量度
體長
嘴峯
跗蹠
140-160毫米
10-12毫米
85-106毫米
37-39毫米
19-22毫米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 

勺嘴鷸近種區別


勺嘴鷸
紅腹濱鷸
特徵
相似種紅腹濱鷸雖然大小和羽色都非常相似,但它的嘴不呈鏟狀,覓食方式也不是用嘴在水中左右來回掃,區別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圖片
勺嘴鷸 勺嘴鷸
紅腹濱鷸 紅腹濱鷸

勺嘴鷸棲息環境

勺嘴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海岸與河口地區的淺灘與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體邊上,不深入到內陸水域。 [1] 

勺嘴鷸生活習性

勺嘴鷸常單獨活動於水邊淺水處和鬆軟的爛泥地上。行走時常低垂着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裏,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裏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 [1] 
食性: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爛泥裏左右來回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1] 
遷徙: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冬候鳥。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遷經中國。 [1] 

勺嘴鷸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楚科奇半島,越冬於泰國、印度、中南半島、新加坡和馬來半島等東南亞地區,泉州圍頭灣也是它越冬遷徙地之一。 [19] 
原產地:孟加拉國、中國、印度、日本、朝鮮、韓國、馬來西亞、緬甸、俄羅斯聯邦(東亞俄羅斯)、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3] 
遊蕩: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美國。 [3] 
中國:上海、福州、廣東、海南島、香港和台灣。 [1] 
勺嘴鷸分佈圖 勺嘴鷸分佈圖

勺嘴鷸繁殖方式

勺嘴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海岸凍原地帶,繁殖期6-7月。營巢於凍原沼澤、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海岸苔原與草地上。尤其喜歡在淡水塘邊的苔蘚草地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由親鳥在鬆軟的苔原地上挖掘一圓形凹坑,內墊以苔蘚、枯草和柳葉。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淡褐色,被有細小的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8-33毫米×20-23毫米。 [1] 

勺嘴鷸保護現狀

勺嘴鷸保護級別

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171項)。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極危(CR)。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14]  )一級。 [5] 

勺嘴鷸種羣現狀

勺嘴鷸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估計繁殖種羣數量為200-2800對(Kolosov,1983)。 [1] 
2007-2008年緬甸越冬鳥類記錄為84只,2009年1月為73只(Clark,2009),2010年89只(Zöckler等人2010b);2010年至2012年在緬甸馬達班灣的150-220只(Zöckler等人,2010a,b,2014)和2015年1月在馬達班上灣的大約155只(Clark,2015)。2016年2月,估計有100只在緬甸莫塔馬海灣上游(Anderson等人,2016年)。 [3] 
2010年3月至4月,在孟加拉國沿海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期間,至少共記錄了49只(Bird et al.2010,Chowdhury et al.2011)。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沿孟加拉國海岸進行的調查發現,沿海不同地點的數量至少為76只,這是自1989年以來孟加拉國記錄的最高數量(Chowdhury,2016)。在2015-2016冬季,在泰國灣估計有10只成年鳥(K. Sutasha in litt.2016)。雷州半島最近的調查結果表明,那裏有大約50只鳥的越冬示例(Martinez和Allcock,2016;C.Zöckler,2016年)。2015年發現了梅克納河口沿線的一個新址,2016年2月至少有48只(Chowdhury,2018)。 [3] 
在秋季和春季,該物種的成年鳥很可能會遷徙途徑中國如東(Menxiu等,2012;Clark等,2014)。它是該物種唯一已知的換羽場所(Bai et al.2015)。2011年10月在中國如東縣的示例達到103只,2012年10月達到106只,2013年10月達到140只(Zöckler和Li 2013),2014年9月至少226只,2014年10月達到177-190只(Zöckler,2015年)可能佔全球示例的很大一部分(M. Tong in litt.2011)。2014年10月,中國東台市條子泥最多記錄100只鳥(Zöckler)等。2015年10月,在條子泥有超過100只的鳥類(Li和Chowdhury 2016)。2015年5月對中國如東泥灘進行的一項調查記錄了至少62只,其中包括一些頭髮起飛的鳥類(Phillips 2015)。模擬工作表明中國如東太遠不能讓物種從其繁殖地單程飛行到達,並且正在開展工作以確定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另一箇中途停留地點(Clark,2014年)。中國沿海水鳥調查於2005年至2013年間進行(Bai et al.2015)確定了以下對該物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遺址:遼寧(鴨綠江河口濕地)、江蘇(如東沿海、東台沿海、東陵沿岸)、福建(閩江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墩島嶼和威頭灣)和廣東(溪頭海岸)。 [3] 
2019年7月5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十四處世界自然遺產、第一處海洋世界自然遺產。鹽城東台條子泥濕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2021年新記錄到鳥類增加至410種,其中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極危珍禽勺嘴鷸全球僅有600多隻,每年春秋兩季就有一半以上在此覓食、換羽,停留長達3個月,這裏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9]  [11-12] 
2020年3月,廣東省林業局消息,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34只勺嘴鷸,連日來它們在灘塗上進食,為遷徙之旅儲備能量。作為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可繁殖的勺嘴鷸大概有210對到228對,遠少於大熊貓。這是一種在俄羅斯東北部凍土層地帶上繁殖,並在東亞及東南亞濕地越冬的小型涉禽。 [7] 
2021年4月5日,浙江玉環漩門灣濕地監測到一隻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這隻勺嘴鷸是2016年俄羅斯楚科奇繁殖地環志的野生雌鳥。它用勺子般的喙點進淺水進食,為遷徙儲備能量。 [8] 
2021年10月8-10日,央視總枱全媒體平台《尋找勺嘴鷸》特別節目連續播出三天,集中展示了江蘇鹽城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10] 
2021年11月,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發佈消息介紹,海南儋州灣近日發現勺嘴鷸到訪該地,其中拍攝記錄到一隻有環志的勺嘴鷸,這是海南首次發現環志勺嘴鷸,對研究勺嘴鷸的種羣數量和習性有重要意義。 [13] 
2022年9月25日,福建省觀鳥會調查員在閩江河口濕地鳥類調查活動中,觀測到一隻勺嘴鷸。這是今年秋冬季福建省首次記錄到這一全球極度瀕危物種。 [16] 
國內外多方合作開展保護行動,在勺嘴鷸專項研究、棲息地保護和公眾宣傳等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效果,遏制了勺嘴鷸每年近26%的種羣快速下降趨勢,近年來種羣基本穩定在700-800只。 [17] 
2023年3月,泉州市觀鳥學會會員在晉江圍頭灣發現了一隻腳帶淺綠色H0旗標的勺嘴鷸。這隻勺嘴鷸是2017年自然孵化的俄羅斯環志勺嘴鷸,此次是它自2017年在俄羅斯出生環志以後首次被重新記錄到,為我國國內首次記錄。 [18] 

勺嘴鷸瀕危原因

該物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因為它的數量極少,正在經歷極度迅速的衰退。這是因為許多因素,包括繁殖,通過和越冬地的棲息地喪失,這些因素都受到干擾,污染,狩獵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幼鳥一直很低,導致人們擔心數量迅速老齡化;迫切需要採取行動防止這一物種滅絕。 [3] 

勺嘴鷸保護計劃

破殼幼小的勺嘴鷸 破殼幼小的勺嘴鷸 [6]
從2011年起,英國針對勺嘴鷸啓動了緊急保護計劃。由於將剛孵化出的幼鳥從俄羅斯運往英國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2012年專家們決定直接將鳥蛋運往英國孵化。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在歷時一週用直升機和飛機將第一批勺嘴鷸鳥蛋運至英國後幾小時,第一隻勺嘴鷸已經破殼而出,而且更多的雛鳥正在孵化之中。屆時它們將具有生育能力,隨時準備養育下一代;而窩中的卵被取走,會促使親鳥們產下一窩新的卵,無形中其實也擴大了它們的種羣。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