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勹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bāo 。象形字。由象形的“人”字改變而來,在六書中屬於變體象形。 [1] 説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2] 
“象人曲形,有所包裹”是“勹”的範式。
本義:環包、包裹。 [3] 
亦為“包”之初文,其義後由“包”表示,在現代已不常用。做偏旁時常稱作包字頭。以“勹”為意符的字,多與人身、包裹有關,如包、旬、匍、匐、勻等。
中文名
拼    音
bāo
部    首
字    碼
52F9
五    筆
QTN
倉    頡
HS
鄭    碼
ryaa
筆    順
35
注    音
ㄅㄠˉ
總筆畫
2
四角碼
27020

字形源流

勹
勹一般用作偏旁部首

詳細字義

〈動〉
  1. “包”的古體。裹[bag up]。現用作漢字的部首名稱。 [4]  以“勹”為意符的字,多與人身、包裹有關,如等。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布交切,音苞。《説文》裹也。勹,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2] 

説文解字

勹【卷九】【勹部】
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凡勹之屬皆從勹。布交切

説文解字注

(勹)裹也。今字包行而勹廢矣。象人曲形有所包裹。包當作勹。淺人改也。布交切。以包苞匏字例之。古音在三部。凡勹之屬皆從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