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勞動後備軍

鎖定
勞動後備軍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地為國民經濟各重要部門培養熟練勞動力的一種制度。例如通過專業學校或工廠等訓練城鄉青年成為某一部門的熟練勞動力。
中文名
勞動後備軍
外文名
reserve army of labour
重要意義
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書目
《人口理論和經濟解釋》

勞動後備軍詞語簡介

勞動後備軍(reserve army of labour)
勞動後備對於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有了勞動後備,就能迅速地消除國民經濟個別部門中的勞動比例失調現象,或者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存在一大羣失業的和半失業的勞動者,是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特徵,這是直接由資本積累本身產生和再產生的。馬克思稱這一大羣為勞動後備軍或產業後備軍資本的積累意味着資本的增長。但這也意味着競爭迫使資本家去採取新的、大規模的、更加機械化的生產方法。資本的增長增加了對勞動的需求,但機械化以機器代替工人,這樣就縮減了對勞動的需求。因此,對勞動的淨需求以這兩個因素的力量對比為轉移,正是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維持着勞動後備軍。當就業因素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大於勞力代替因素以致使後備軍人源枯竭,從而引起勞動力的短缺和工資的上漲,這種情況就會自動促使代替因素對就業因素佔上風。因為工資的上漲延緩了資本的增長,進而延緩了就業的增長,再加上勞動力短缺,這就會加速機械化的步調,從而也加速代替的步調。這樣,資本的積累自動補充了勞動後備軍(參看《資本論》第1卷第23章;“參考書目”②第63—64頁)。此外,勞動力從嚴重失業地區的輸入和資本向低工資地區流動,二者都有助於重新建立資本同一種相對過剩的人口之間的“正常”關係。
不論它的歷史界限如何,資本主義制度一直產生着和維持着一支後備軍。現代資本主義遍及全世界,它的後備軍也是一樣。第三世界的飢餓羣眾、工業化國家輸入隨後又逐出 “外籍工人”以及資本流向低工資地區,就是這一事實的表現。

勞動後備軍參考書目

①悉尼·H·庫恩茲:《人口理論和經濟解釋》,1957年英文版。
②E.曼德爾:《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介紹》,1976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