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勝不驕,敗不餒

鎖定
勝不驕,敗不餒(拼音: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商鞅及其後學《商君書·戰法》。 [1] 
勝不驕,敗不餒”(驕:驕傲;餒:氣餒,喪氣)指勝利了不驕傲,失敗了不氣餒。複句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1]  [4] 
中文名
勝不驕,敗不餒
拼    音
shèng bù jiāo,bài bù něi
出    處
《商君書·戰法》
注音字母
ㄕㄥˋ ㄅㄨˋ ㄐㄧㄠ,ㄅㄞˋ ㄅㄨˋ ㄣㄟˇ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分句

勝不驕,敗不餒成語出處

先秦·商鞅及其後學《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勝不驕,敗不餒”。 [1] 

勝不驕,敗不餒成語典故

商鞅既是法家、改革家,又是兵家、軍事家。《漢書·藝文志》既在法家類中有《商君》二十九篇,又在《兵書略》中有《公孫鞅》二十七篇,當屬軍事著作。《荀子·議兵》稱秦之衞鞅是“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 [2] 
商鞅曾將兵攻魏,用計俘虜魏將公子卬而大破其軍,有着實戰經驗和功績。現存《商君書》中有《戰法》和《兵守》兩篇。 [2] 
關於如何作戰才能取勝,商鞅指出:“戰法必本於政”,要用法令和政教,“使民怯於邑鬥(與本邑人私鬥),而勇於寇戰(與外寇作戰)”。“若民服而聽上,則國富而兵勝,行是必久王”。在進攻前必先衡量敵我力量,若我不如敵,則“勿與戰”“敵盡不如,擊之勿疑”。故“兵大律在謹(謹慎)”,切勿莽蠻幹。它又申述:“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還總結了“術明”和“所失”的經驗教訓,以利再戰。 [2] 
關於如何進行守衞,商鞅也有精闢的論述。他指出:“四戰之國(四面受敵的國家)貴守戰”;“四戰之國好興兵以距(攻)四鄰者,國危”。如魏國在戰國初期四面出擊而屢遭慘敗,就是明證。至於守城,應該做到以城中“死人(拼死)之力與客生力戰”,“以(城中)佚力與罷(疲)力戰”。同時,把城中能上陣的人編為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者為一軍。”此三軍各有任務,不得互相往來。如此則城中力量壯大,敵人不易攻破。 [2] 

勝不驕,敗不餒成語寓意

所謂“勝不驕”,就是享受勝利,但不能滿足於暫時的勝利;所謂“敗不餒”,就是直面失敗不放棄尋找渡過難關的有效辦法,這是面對成敗的一種心態。“勝不驕,敗不餒”既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只有得意時能平靜如水,失意時能沉着堅挺的人,才能以微笑的姿態書寫人生。 [3] 
成功者不應表現得自己彷彿高人一等,而失敗者不應該失去學習的信心,悲嘆自己的前途。人生是不斷進取的過程,每個人都會不斷面對一個又一個挑戰,而這樣的挑戰可能越來越嚴峻艱難,因此,僅僅沉醉於暫時的勝利是愚蠢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應該允許失敗,甚至不止一次的連續失敗,但是人們所鄙棄的是放棄,是面對失敗時的放棄。不管面對成功或是失敗,人們需要的只是不斷進取的精神,即所謂的“勝而不驕,敗而不餒”,一直不斷地拼搏,不斷地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直至成功為止。 [3] 

勝不驕,敗不餒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勝不驕,敗不餒”指勝利了不驕傲,失敗了不氣餒。複句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1]  [4] 
  • 運用示例
張百振《排球》:“不但要發揚勇敢頑強、勝不驕、敗不餒的好風格,還要通過全隊的高度團結協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5] 
潘益大《談“立志”》:“只有樹立了革命大志的人,才會有永不衰竭的戰鬥力,才可能勝不驕,敗不餒,面對現實,預見未來,目光千里,豪氣萬丈。”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