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鞭亞綱

鎖定
動鞭亞綱(Zoomastigina)
原生動物門(Protozoa),鞭毛蟲綱(Mastigophora)
體內無色素體存在,異養。鞭毛1—多根,細胞表面只有細胞膜,行動物性營養或腐生性營養,糖元是其食物貯存物,除個別種外不行有性生殖,許多種類營共生或寄生,少數種類自由生活,而且有不少寄生的種類為害人類和經濟動物。
中文學名
動鞭亞綱
拉丁學名
Zoomastigina
動物界
原生動物門
鞭毛蟲綱

動鞭亞綱簡介

包括:
(1)領鞭毛目(Choanoflagellida)
(2)根足鞭毛蟲目(Rhizomastigida)
(3)動質體目(Kinetoplastida)
(4)曲滴蟲目(Retortamonadida)
(5)雙滴蟲目(Diplomonadida)
(6)毛滴蟲目(Trichomonadida)
(7)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

動鞭亞綱代表生物

動鞭亞綱利什曼原蟲

屬動質體目Kinetoplastida(具1~2根鞭毛,所有的成員都有一動質體,常與根絲體相連,其中含有DNA,位於大的延伸的線粒體內,身體一側有波動膜)。生活史有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和無鞭毛體(amastigote)兩個時期。前者寄生於節肢動物(白蛉)的消化道內,後者寄生於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的細胞內,通過白蛉傳播。對人和哺乳動物致病的利什曼原蟲有:引起人體內臟利什曼病的為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皮膚利什曼病的為熱帶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tropica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mexicana,引起粘膜皮膚利什曼病的為巴西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araziliensis等。我國的黑熱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內,常引起全身症狀,如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膚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並有發熱,故又稱Kala-azar,即黑熱的意思。因其致病力較強很少能夠自愈,如不治療常因併發病而死亡。解放前,全國黑熱病患者較多。主要流行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為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在各流行區建立專門的防治機構,發動羣眾從治病、消滅病犬和白嶺子三方面進行防治。現已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控制了黑熱病的流行。

動鞭亞綱錐蟲

動質體目錐蟲科錐蟲屬。體呈柳葉狀,運動胞器是唯一的一根鞭毛。寄生在血液中的鞭毛蟲,其鞭毛與蟲體之間連成為波動膜,藉以增強在粘滯性較高的血液中的活動能力。細胞核 1個。體內有一稱作動基體的特殊細胞器,位於錐蟲體內唯一的線粒體內,含有豐富的DNA,謂之動基體DNA(KDNA),能自我複製。動基體的確切功能至今不明。繁殖方式為二分裂。種類多,分別寄生在各種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血液和組織液中。有個別種類如枯氏錐蟲則寄生在人的細胞內。除馬媾疫錐蟲是通過交媾直接傳播外,所有寄生在脊椎動物的錐蟲均要依賴某些昆蟲(如采采蠅等)進行傳播。帶有錐蟲的脊椎動物血液被媒介動物吸食後,錐蟲因生活環境改變,在媒介動物消化道中依次經過無鞭毛體或前鞭毛體上鞭毛體和後循環錐鞭毛體幾個不同的發育階段。在媒介動物中只有這種後循環錐蟲對宿主才有感染力。當媒介再次叮咬宿主時,便把後循環錐蟲輸入宿主體內。伊氏錐蟲在媒介消化道中不進行任何發育,它靠媒介在吸血後短時間內作機械傳播。錐蟲主要通過胞飲作用從宿主獲得營養。所有錐蟲均可在體外連續培養。錐蟲是人和家畜重要的寄生蟲之一。按其傳播方式可分為兩大類:①糞便型,通過被後循環錐蟲污染的糞便傳播;②唾液型,後循環錐蟲經唾液腺傳播。對人有嚴重致病作用的錐蟲有:羅得西亞錐蟲、岡比亞錐蟲、枯氏錐蟲等。前兩者主要流行於非洲各地,引起所謂非洲睡眠病;後者主要分佈在南美洲(特別是巴西),引起美洲錐蟲病,即夏格氏病。中國至今還沒有發現人體錐蟲的病例。對家畜有嚴重致病作用的錐蟲有布氏錐蟲、活潑錐蟲、剛果錐蟲、伊氏錐蟲和馬媾疫錐蟲等。前三者主要流行於非洲,中國尚無記載。伊氏錐蟲在中國分佈甚廣,牛、馬伊氏錐蟲病即所謂蘇拉病,在中國南方各省流行相當嚴重,造成大批家畜死亡。由於錐蟲存在抗原變異的特性,至今仍未獲得有效的疫苗。寄生家畜的布氏錐蟲和寄生鼠的路氏錐蟲是實驗室常用的研究材料。

動鞭亞綱陰道毛滴蟲

是寄生在人體陰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蟲,主要引起滴蟲性陰道炎和尿道炎,是以性傳播為主的一種傳染病。體呈梨形,長為10~30μm,頭部有4根與蟲體等長的鞭毛。生活史僅有滋養體階段而無包囊階段。活體呈無色透明,有折光性,體態多變,活動力強。固定染色後呈梨形,體長7~23mm,前端有一個泡狀核,核上緣有5顆排列成環狀的基體,由此發出5根鞭毛;4根前鞭毛,1根後鞭毛。1根軸柱,纖細透明,縱貫蟲體,自後端伸出體外。體外側前1/2處,有一波動膜,其外緣與向後延伸的後鞭毛相連。蟲體藉助鞭毛擺動前進,以波動膜的波動作旋轉式運動。胞質內有深染的顆粒,為該蟲特有的氫化酶體。滋養體主要寄生於女性陰道,尤以後穹窿多見,偶可侵入尿道。男性感染者一般寄生於尿道、前列腺,也可侵及睾丸、附睾及包皮下組織。蟲體以縱二分裂法繁殖。滋養體既是繁殖階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階段。該蟲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方式在人羣中傳播。

動鞭亞綱披髮蟲

屬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本目是動鞭亞綱中結構最複雜的一類,蟲體鞭毛數目極多,成束排列或散佈在整個體表,是白蟻、蠊及一些以木質為食的昆蟲消化道內共生的鞭毛蟲。寄主為超鞭毛蟲提供了食物及居住場所,超鞭毛蟲可把寄主腸道內的纖維素分解成可溶性的糖,以供寄主吸收。殺死寄主腸內共生的超鞭毛蟲,寄主則不能利用木質,以致被餓死。昆蟲如果由於脱皮而失去共生的鞭毛蟲,可以通過取食鞭毛蟲的包囊,或者通過舐食同類昆蟲的糞便而重新獲得它們。所以超鞭毛蟲的生活史常與寄主脱皮激素產生的週期相關。另外,超鞭毛蟲是動鞭亞綱中唯一被證明具有有性生殖的種類。除寄生在白蟻腸道中的披髮蟲外,還有寄生於蠊腸道內的纓滴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