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氏錐蟲病

鎖定
伊氏錐蟲病(又稱“蘇拉病”)是由伊氏錐蟲引起的一種血液原蟲病,多發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臨牀特徵為進行性消瘦、貧血、黃疸、高熱、心肌能衰竭,常伴發體表水腫和神經症狀等。0IE將其列為B類疫病。 [1] 
中文名
伊氏錐蟲病
又    稱
蘇拉病
臨牀特徵
進行性消瘦貧血
類    型
B類疫病

伊氏錐蟲病病原

伊氏錐蟲屬於錐蟲科錐蟲亞屬。蟲體細長,呈捲曲的柳葉狀,長度一般為15~34微米,寬1.5~2.5微米,平均25微米×2微米。前端尖,後端鈍,中央有一較大的橢圓形核,後端有一點狀的動基體。動基體也叫運動核,由位於前的生毛體和後方的副基體組成,鞭毛由生毛體長出。鞭毛與蟲體之間有薄膜相連,蟲體運動時鞭毛旋轉,此膜也隨着波動,故稱波動膜。一般以姬姆薩染色效果較好,核和動基體呈深紅色,鞭毛呈紅色,波動膜呈粉紅色,原生質呈淡天藍色。伊氏錐蟲的繁殖在宿主體內進行,一般沿體軸做縱分裂,由1個分裂為2個。伊氏錐蟲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很弱。在乾燥、日光直射時很快死亡,消毒藥液或常水能使蟲體立即崩解,50℃5分鐘死亡。

伊氏錐蟲病臨牀症狀

伊氏錐蟲病潛伏期為4~11天。
急性病例多為不典型的稽留熱(多在40℃以上)或弛張熱。發熱期間,呼吸急促,脈搏增數,血像、尿液、精神、食慾、體質等均有明顯新變化。一般在發熱初期血中可檢出錐蟲,急性病例血中錐蟲檢出率與體温升高比較一致,而且有蟲期長,慢性病例不規律,常見體軀下部浮腫。後期病馬高度消瘦,心機能衰竭,常出現神經症狀,主要表現為步態不穩,後軀麻痹等。騾對本病的抵抗力比馬稍強,驢則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多為慢性,即使體內帶蟲也不表現任何臨牀症狀,且常可自愈。

伊氏錐蟲病病理變化

屍體消瘦,黏膜呈黃白色。皮下及漿膜膠樣浸潤,全身性水腫、出血、淋巴結、脾、肝、腎、心等均腫大,有出血點。在血液中可檢出吞鐵細胞。

伊氏錐蟲病防治

在疫區及早發現病畜和帶蟲動物,進行隔離治療,控制傳染源,同時定期噴灑殺蟲藥,儘量消滅吸血昆蟲,對控制疫情發展有一定效果。必要時可進行藥物預防。
治療本病的藥物有:萘磺苯酰脲、喹嘧胺、三氮脒、氯化氮胺菲啶鹽酸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