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

鎖定
《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是2005年10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德俊。本書是一部動機心理學的理論專著,內容涉及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提供誘因與獎勵、提高學習的內在動機、設置恰當的任務目標、引導掌握目標方向、培養良好的自我概念等,適合心理學研究者。 [1] 
中文名
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
作    者
郭德俊
類    別
心理學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10月1日
頁    數
500 頁
定    價
27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71913437107191349

目錄

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作者簡介

郭德俊,1939生於湖北安陸。196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生班。1980~1996年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1~1995年任心理系主任。1996年7月至今,任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足動機與情緒。承擔過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八五”、“九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攀登計劃、同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國家人事部考試中心項目。在心理學期刊發表論文九十餘篇。主編《教育心理學概論》、《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參編了《普通心理學》、《人類情緒》等。曾獲三項省部級科研成果一等獎、兩項部級教學成果一等和二等獎。曾獲得“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和“全國先進教職工工作者”等稱號。

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概述
一、動機的涵義
二、動機的特徵
三、動機的種類
第二節 動機研究的發展概況
一、動機研究的哲學與生理學基礎
二、動機的早期研究
三、動機研究的近代發展
四、動機的現代研究
第三節 動機研究的途徑與方法
一、動機研究的主要途徑
二、動機研究的模式
三、動機的評價
第四節 動機研究在教育中的意義
一、學習動機的涵義
二、學習動機與學習
三、學習動機的基本成分
四、學習動機的分類
五、年齡特徵與學習動機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二章 早期的動機理論
第一節 需要理論及其應用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二、需要的種類
三、需要的理論
第二節 強化理論及其應用
一、強化的一般概念
二、強化的理論
第三節 期待價值理論及其應用
一、期待的涵義
二、期待價值理論
三、期望價值理論對教師的啓發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三章 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
第一節 歸因與歸因理論
一、歸因的基本概念
二、重要的歸因理論
第二節 歸因研究的綜合模型
一、原因知覺與原因維度
二、影響歸因的因素(歸因的前因)
三、歸因的後果
第三節 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
一、歸因與教育的關係
二、引導積極的歸因方式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四章 提高學習的內在動機
第一節 內在動機的一般概念
一、內在動機的定義
二、內在動機的測量
三、內在動機的發展
第二節 自我決定及激發策略
一、自我決定的性質
二、支持學生的自主行為的積極結果
三、創建自主性的課堂
四、對支持學生的自主性的批評
第三節 勝任力及激發策略
一、勝任力的理論
二、增強學生的勝任力的策略
第四節 興趣及激發策略
一、興趣的性質
二、提高課堂中的學習興趣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五章 提供誘因與獎勵
第一節 外在動機的一般概述
一、什麼是外在動機
二、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的關係——折扣性原則
三、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的相對作用
第二節 外在動機的理論基礎
一、經典條件反射學説
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與強化學説
第三節 課堂環境的設置:目標獎勵結構
一、課堂目標獎勵結構
二、目標獎勵結構所激發的三種動機系統
三、目標獎勵結構對成就的影響
四、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四節 外在動機在教學環境中的應用
一、正確運用獎勵
二、慎重使用懲罰
三、恰當使用表揚與批評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六章 設置恰當的任務目標
第一節 目標的一般概述
一、目標與目標設置
二、目標的類型
三、目標的動機作用機制
第二節 目標設置的理論與研究
一、主要理論觀點
二、目標設置與工作效率的關係
三、高績效循環模型
第三節 目標設置原理在現實中的應用
一、目標設置的原則
二、目標設置的程序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七章 引導掌握目標定向
第一節 成就目標理論概述
一、什麼是成就目標
二、理論起源
三、德韋克的成就目標理論
四、成就目標的類型
五、成就目標與其他動機變量的關係
第二節 成就目標的形成
一、個人因素
二、社會環境因素
第三節 成就目標理論的應用
一、TARGET教學模式
二、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三、掌握定向課堂結構的設計原則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八章 培養良好的自我概念
第一節 自我概念
一、自我
二、自我的結構
三、自我的適應功能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我研究的新趨勢
第二節 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二、自我效能感的測量
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四、自我效能感的維度
五、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第三節 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感
一、提高學生自我概念與自我效能感的教學干預
二、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干預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九章 自我調節學習
第一節 自我調節學習理論
一、自我調節學習的含義
二、自我調節學習的特徵
三、自我調節學習的主要理論
四、自我調節學習的維度
五、自我調節學習的測量
六、自我調節學習與其他心理建構的關係
第二節 自我調節學習的教學模式
一、自我調節學習的條件
二、策略內容學習指導教學模式
三、策略內容學習指導教學模式的應用
四、評價
第三節 使學生成為自我調節學習者
一、自我調節學習的步驟
二、形成促進自我調節學習的背景
三、自我調節學習中的學習策略
四、培養自我調節學習者的教學原則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第十章 發揮社交動機的積極作用
第一節 社交動機的一般概述
一、什麼是社交動機
二、社交動機與學習
三、兒童的社交狀況與退學現象
四、社交動機的性別差異
五、社交動機的文化差異
第二節 社交動機的理論基礎
一、社交動機的本能觀
二、社交動機的學習説
三、社交動機的恐懼一親和説
四、社會比較理論的解釋,
第三節 課堂中的溝通:滿足學生的社交動機
一、師生溝通
二、同伴溝通
第四節 印象管理:社交動機在人際關係中的體現
一、什麼是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研究的發展歷程
三、有關印象管理的一些問題
四、印象管理策略
五、作為教師如何運用印象管理技術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者題
第十章 情緒與動機
第一節 情緒的一般概述
一、情緒的定義
二、情緒的種類
三、情緒的機能
四、情緒的大腦機制
第二節 情緒的動力性質
一、情緒與動機
二、主張情緒具有動機性質的理論
第三節 情緒對認知的組織與瓦解作用
一、情緒對認知的影響
二、情緒作用的理論
第四節 激發適宜情緒的教學模式
一、情緒調節教學模式
二、愉快教育模式
本章主要觀點
思考題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