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勒氏皇帶魚

鎖定
勒氏皇帶魚有着像帶子狀扁平而長的身體,生活於50~200米左右的海里。它主要分佈區域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熱帶海域。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都有發現。
中文名
勒氏皇帶魚
別    名
大帶魚、大鯡魚王、搖槳魚
分佈區域
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熱帶海域

勒氏皇帶魚生活習性

生活於200~500公尺海域,肉食性,以小型魚類為主。

勒氏皇帶魚分佈範圍

勒氏皇帶魚
勒氏皇帶魚(5張)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温、熱帶海域。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都有發現。 它的洄游民政部不詳。
附記:全世界的捕獲量皆極少,故對其生態習性並不瞭解。相傳地震來臨前,此種魚會由海底游上水面,因而被漁民捕獲。
皇帶魚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體長最高可達11米,但普遍為約3米。而已知最重可達272公斤。

勒氏皇帶魚名稱簡介

俗稱 大帶魚 大鯡魚王 搖槳魚
勒氏皇帶魚 勒氏皇帶魚
拉文種名 Regalecus russellii(Shaw)
英文種名 Oar fish
勒氏皇帶魚有着像帶子狀扁平而長的身體,生活於50200米左右的海里,在那兒靜靜地游來游去。背鰭的前部分像鬣那樣變長,腹鰭也很長。很少被人們看到,自古有“鯡王”或“鮭王”之稱而被人們崇拜。

勒氏皇帶魚外形特徵

體側扁,呈長條狀;口朝上能向前伸出,無鱗片。魚體銀白色,各鰭為鮮紅色。背鰭長,特徵是前方6根鰭條延長呈絲狀,而腹鰭亦呈絲狀延長。

勒氏皇帶魚民間傳聞

在台灣有人形容為地震魚,一般認為是其受到地震驚嚇才游到淺層海域。本種魚極為罕見,難得發現於台灣東部及西南部海域,大部分為海浪打上岸所能遇見。因標本少且體型特殊,日本人喻為“龍宮之遣”。古人更認為是大地震前兆。

勒氏皇帶魚4米龍骨

勒氏皇帶魚化石 勒氏皇帶魚化石
2013年3月,河套羅家營一漁船出海捕撈,在東海海域打撈上來一副4米長的神秘骨骼。骨骼有頭有尾,靠一根筋連成一體。是海龍魚?還是大水怪?世代打魚為生的漁民沒人認識,甚至有人質疑是否真有類似龍的魚類。
2013年3月26日中科院海洋魚類分類專家進行初步鑑定,判斷這副骨架應該是一種名為勒氏皇帶魚的遺骨,而不是海龍魚科。專家從骨骼特徵、捕撈位置等進一步確認其應為勒氏皇帶魚,隨後專家還採集了骨骼樣本帶回實驗室準備做DNA對比,以便從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確定其種屬及其分類學意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