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劍聲中學

鎖定
豐城市劍聲中學,1923年由豐城籍歷史名人熊恢先生聯絡政界、學界及其他社會各界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士創辦,由於歷史原因曾一度中斷辦學。2012年9月,豐城市政府重建劍聲中學。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配備、高質量管理的定位,“全面發展育人,學有所長塑才”的辦學指導思想,使劍聲中學辦學優勢日漸鮮明,品牌形象日漸凸顯,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中文名
劍聲中學
創辦時間
民國時期
創辦人
熊恢
校    訓
勤樸潔毅;慧心礪劍,厚德正聲
主要獎項
全國課堂教學先進學校,全國新課程改革先進學校
江西省素質教育活動先進集體,江西省校園文化特色校
宜春市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先進學校
豐城市紅旗學校,豐城市文明單位
知名校友
熊恢
張一清
陳友青
類    別
綜合性初級中學
現任校長
熊劍光 [1]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
別    名
公辦劍聲中學

劍聲中學辦學歷史

1923年秋,熊恢先生用清朝縣衙留下的“黃產”,在南昌市小桃花巷開辦劍聲中學(私立)。取名“劍聲”,一是意為書聲劍影,唐才子陳子昂有詩日:“平生聞高義,書劍百夫雄”,指能文能武;二是豐城別稱劍邑,是古代名劍龍泉(干將)、太阿(莫邪)的藴藏和出土之地。校徽圖案是兩柄交叉的劍下面放着一冊張開的書。
早年劍聲中學普通班所開課程有:國文、公民、英語、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衞生、動物、植物、童子軍、軍訓、護理、體育等。職業教育部採取勤工儉學的辦法,一邊讀書,一邊組織打工,減免部分學費,授予初中課程,教授木印、石印、鉛印、製造粉筆、製造簡易化工物品等技術。師範部學生,兩年肄業,招收社會青年,培養小學師資。小學部作為師範部學生的實習場所。另外,劍聲中學還幫助南昌市郊區開辦了7所農村小學,經費由地方自籌,利用祠堂廟宇上課,深受羣眾歡迎。
面對當時南昌那些悠久歷史和堅強的後盾的心遠、鴻聲、贛省等老牌、名牌學校的競爭,一方面,劍中師資力量強,如張一清(留學日、德,豐城塘邊人)、陳友青(留日,豐城土庫莊人)、甘人端(留日,豐城康莊人),另一方面,劍聲中學採取“有教無類”、改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等措施,擴大學校聲譽。學校的指導思想是:好學生要教,壞學生更要教,把壞學生教好了,比教好好學生的意義更大;富學生要教,窮學生更要教,教好了窮學生,讓他有出頭之日,更重要。一時,劍聲中學名聲大振,“要想翻身,去讀劍聲”傳為佳話。
1935年,南昌心遠等學校聯名向省教育廳告劍聲中學“霸佔祠堂廟宇,破壞宗教信仰”,省教育廳勒令劍聲停辦了一部分校班。這是該校受到的第一次打擊
1936年6月,日本侵略軍開始蹂躪江西。為確保學生安全,劍聲中學大部分遷到校長熊恢的老家豐城槎市。南昌市保留6個班的初中。
另外,在豐城縣荷湖分設分校1所,初開設初中6個班後增至12個班,送走了七屆畢業生。
1939年南昌淪陷,豐城成為江西抗戰前線,劍聲中學本部遷往吉安橫江渡,招收學生25個班上千人。1941年又由橫江渡遷至吉安永和鎮。抗日戰爭勝利後,劍聲中學遷回南昌市,並在南京下新河開辦一所南京劍聲中學。
40年代中期,因校長熊恢從政(任國大代表、江西青年黨主任),學校管理鬆弛,學校逐漸走向衰落。1949年5月,南昌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劍聲中學。一所創辦了26年、培養了數以萬計學生的學校,自此消失了。
劍聲中學有不同於當時其他中等學校的特點:一是男女同校,這對於在當時那個還沒有擺脱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禮教束縛的國情來説,是一個大膽的獨創。二是移風易俗。禁止學生穿長袍馬褂,一律穿校服、戴軍帽。三是學生須受軍事訓練,女生須學護理。這一點不但社會上不可理解,就是省教育廳也批以“前所未有,殊屬駭聞”字樣,可見其校對舊勢力的衝擊力有多大。四是教學規章制度完善,有教師手冊和學生手冊,印有教學行為規則,記載功過得失。當時的國家教育部曾通令全國中等學校仿效實施。五是強調講衞生、重鍛鍊,師生一律禁煙,違犯者開除解聘。
劍聲中學初、中期,是個進步學校。當時,共產黨中央派來江西開展工作的同志,許多以劍聲中學教員的身份作為掩護從事活動,發展組織。劍聲中學有些老師和學生也參加了共產黨。
1975年,熊恢先生的妹妹熊愷女士為了紀念已故校長熊恢先生,於台灣新店市明的社區創辦劍聲中幼稚園,經地三十餘年的發展,劍聲幼稚園由台灣北部延伸到南部,已擁有十餘家幼稚園、託兒所及教具服務中心。
1998年,熊恢先生的孫女孫盛安女士於南昌創辦老年福利院—劍聲松鶴園。
劍聲中學辦學初,辦學地除南昌外,豐城、吉安、南京等地也有分校或遷校。解放後,熊恢後人亦在台灣亦開辦分校。
學校開辦第一學期,只招收了一個初中班。因學校是豐城公產創辦的,所以豐城籍學生學費減半。
1924年秋,劍聲中學遷至南昌三皇宮。從此每年春秋兩季各招一個班,有時也招兩三個班,以報名學生多少而定。
1929年至1933年,該校規模最大,學校除開設普通初、高中班級外,還設有職業部、師範部、小學部,學生超過千人。
1949年5月,南昌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劍聲中學。同年9月10日,江西省教育廳決定,將私立“心遠中學”、“劍聲中學”和“青年中學”三校合併,定名為“江西省南昌第二聯合中學”,以原“心遠中學”為校址。“二聯中”直屬江西省教育廳領導,南下幹部胡世基為第一任校長,廖伯坦、胡其均、李國華先後任教導主任。南昌二中遂定每年9月10日為校慶日。
1951年1月,二聯中有99名同學首批參加軍事幹部學校。走上國防建設的光榮崗位。到7月初,已有474名同學報名考入軍校。1953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被確定為重點學校,並列入教育部在全國重點聯繫的30所中學之一。同年10月,南昌市文教局決定,將“江西省立南昌第二聯合中學”更名為“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學”,沿用至2019年。新中國的首任江西省省長邵式平親為題寫校名。
自此,南昌二中開始了新時期的輝煌,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劍聲中學校園環境

劍聲中學 劍聲中學
學校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以初中及小學的教學為主,西部以體育活動為主,佔地面積238.6畝,總建築面積78842.26平方米,現有58個教學班,其中小學部23個,中學部35個,4200餘名學生,在職老師170人,校園環境優美,綠化容積率36.86%,教學設施一流。步入校園,青磚黛瓦。粉牆疏影,縱橫的連廊、白色的欄杆點綴期間,突出了庭院特色。深灰色的坡頂、白色的山牆、青灰色的磚牆勾勒出江南校園的優雅色調。整個校園建築設計,既體現了劍聲中學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又樹立起一個面向未來的有活力的嶄新的學校形象。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配備,高質量管理”的定位決定了劍聲中學優質的品牌性質;“一年合規範,兩年成示範,三年鑄品牌”的近期辦學目標。學校本着“全面發展育人,學有所長塑才”的辦學指導思想,以“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為辦學宗旨,在課程建設、課堂改革、學生德育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在特色教育上亮出了“劍操”、“跑操”兩把劍,塑出了“食堂特色”、“劍文化特色”兩張名片。在劍聲的歷史長廊上鐫刻了一個鮮活的音符,奏響了一曲新的時代樂章。
“玉龍河畔揚書聲,薪火相續正逢時”劍聲的再次騰飛,給豐城的教育界帶來一陣陣清風。辦學近一年,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新課程改革先進學校”、“全省素質教育活動先進集體”、“全省‘尊師愛生’活動先進單位”、“豐城市共青團先進單位”、“豐城市優秀英語教研組”等多項殊榮。
“校優師為劍,師高德為芒”,這是對“劍聲”精神的詮釋。學校將依據“站穩升學教育的立足點,佔領競賽教育的制高點,凸顯新時代特色教育的新亮點,打造基礎教育新課改的閃光點”總目標的指引,以創辦特色學校為着力點,齊心聚力促發展、建品牌、謀新局,把我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鮮明、品牌卓越、複合發展的名校。
校歌:講學集英才,手腦兼用,文武兼長,立在時代最前線,以為天下倡。勤樸潔毅,校訓輝煌,凜凜慎毋忘,勤樸潔毅,校訓輝煌,凜凜慎毋忘!劍鋒鋭利,更相期劍聲宏大,增進民族榮光。

劍聲中學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列入“ 第二屆江西省文明校園”候選公示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