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軼

(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鎖定
劉軼,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現為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1] 
中文名
劉軼
畢業院校
東北大學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劉軼人物經歷

1992年和1995年在東北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然後分別在日本名古屋大學(1997-2002)、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2002-2003)、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2003-2005)、美國加州理工學院(2006-2012)從事計算材料學相關領域科學研究。2012年回國在上海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學院任教授。2015年開始在上海大學理學院物理系任教授,任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副院長。2012年獲得上海市"浦江人才"稱號。 [1] 

劉軼研究方向

基於材料基因組理念,利用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動力學計算模擬方法,結合機器學習和實驗研究手段,研究金屬合金(高温合金、高熵合金)、能源材料(碳氫燃料、含能材料、電池材料)、納米材料(碳、硅、III-V族半導體)、陶瓷(沸石)、催化材料(氧化物、金屬)和聚合物(樹形大分子)等材料的結構-過程-性能關係及其在複雜外界環境下的物理化學響應,進而在理解微觀機制基礎上進行新材料和新功能的設計。 [1] 

劉軼代表性成果

(1)對傳統的量子力學密度泛函方法和反應力場方法進行色散作用經驗修正,使其能夠對長程弱色散作用描述更準確;
(2)首次理論上澄清沸石鹼處理溶解和吸附的分子機制;
(3)發現並闡明新型碳硅烯結構的狄拉克錐成因及形成判據,提出解釋二維納米材料狄拉克錐起源的"分組-耦合"機制;
(4)首次在理論上成功解釋了樹形大分子的尺寸與環境酸鹼度的關係,解決了理論和實驗的長期分歧;
(5)理論上證明和表徵了世界上最小的碳納米管和一維長碳鏈在碳納米管內部的穩定存在。
在PRL、JACS、ACS Nano,、JPCL、Nanoscale、CM和JC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50多篇SCI學術論文,被他引1000餘次。 [1] 
參考資料
  • 1.    劉 軼  .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引用日期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