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濤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鎖定
劉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視覺傳播研究》集刊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主要從事視覺修辭學、環境傳播、融合新聞研究。入選“國家特支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項目。目前擔任教育部虛擬教研室(融合新聞)、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新聞採寫)負責人。專著《視覺修辭學》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二等獎。曾供職於央視《新聞調查》,目前兼任《中國教育報》專欄作者,獨立撰寫新聞作品四次獲中國新聞獎,其中兩次為一等獎。
中文名
劉濤
國    籍
中國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環境傳播、視覺修辭研究
職    稱
教授

劉濤主講課程

l 《新聞採寫》《新聞評論》《融合新聞學》《傳播學理論》《媒介文化研究》
l MOOC《新媒體文化十二講》(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負責人)
l MOOC《融合新聞:通往未來新聞之路》(廣東省線上一流課程,負責人) [1] 

劉濤工作經歷

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編導/編輯(2005-2007)
美國田納西大學訪問學者(2007-2008)

劉濤社會兼職

中國教育報刊社簽約評論員,《中國教育報》專欄作者
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濤人才榮譽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
中組部“國家特支計劃”哲學社科領軍人才(2021)
中組部“國家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8)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項目(2017)
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2017)
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2016)
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2017)
廣東青年五四獎章(2019)

劉濤教學團隊

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融合新聞課程羣虛擬教研室)負責人;
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新聞採寫教學團隊)負責人;
教育部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融合新聞教師團隊)核心骨幹,融合新聞教學方向負責人;

劉濤主持項目

劉濤科研類項目

1. 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視覺修辭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17ZDA290);
2. 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專項“傳播研究的修辭學範式及其創新研究”(22VRC068);
3. 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環境傳播的公共修辭與符號化治理策略研究” (17BXW008)(結項:優秀);
4.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北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文化身份識別及媒介動員策略研究”(10CXW029)(結項:優秀);
5. 2014年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環境傳播的基本理論及典型案例庫建設研究”(141099);
6. 2012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視覺修辭的意義生產機制及典型案例庫建設研究”(12JHQ056); [1] 

劉濤教學類項目

1.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四維融合’模式研究與實踐”,2021年,負責人;
2. 廣東省2022年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五維互動’模式下融合新聞虛擬教研室共同體”,2022年,負責人;
3. 廣東省2020年度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示範項目“融合新聞課程思政示範教學團隊”,2021-2023,負責人;
4. 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融合新聞教學團隊”,2018- 2021,負責人;
5. 廣東省2016年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教學設計創新與實踐探索”,2016-2019,負責人(已結項);
6. 廣東省2020年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聞傳播學類課程‘翻轉+實訓+直播’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20-2023,負責人(已結項);
7. 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建設項目“研究生示範課程《媒介文化研究》”,2018-2021,負責人(已結項);
8. 廣東省首批省級系列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在線開放課程《融合新聞》”,2018-2020,負責人(已結項);
9. 廣東省首批省級系列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在線開放課程《新媒體文化》”,2018-2020,負責人(已結項); [1] 

劉濤重要獲獎

劉濤教學類獲獎

1. 第三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2016.7;
2. 首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正高組一等獎,2021.8(排名第一);
3. 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新聞採寫Ⅱ》,2020.12(獨立);
4. 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新媒體文化十二講》,2023.5(排名第一);
5. 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新聞採寫》,2021.5(排名第一);
6. 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融合新聞課程羣虛擬教研室),2022.4(負責人);
7. 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二等獎,2018.3(獨立);
8. 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新聞人才培養“六結合”模式的創建與實踐》,2019.1,排名第三);
9. 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我行我動”——社會大場景中“思政+專業”深度融合的全媒體實踐育人體系重構與探索》,2022.2,負責人)
10. 第八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全媒體時代新聞採寫能力提升的“五維互動”教學理念與主題實踐創新》,2018.5,排名第一);
11. 第十屆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全媒體教學體系的“全場景”模式探索與實踐》,2022.5,排名第一);
12. 第二十二屆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一等獎(微課《空間實踐與權力批評》,2018.12,獨立); [1] 

劉濤科研類獲獎

1. 《視覺修辭學》入選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20年(獨立);
2. 論文《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獲教育部第八屆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青年成果獎,2020年(獨立);
3. 專著《環境傳播:話語、修辭與政治》獲教育部第七屆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二等獎,2015年(獨立);
4. 研究報告《習近平關於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研究》獲教育部第八屆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二等獎,2020年(集體);
5. 專著《環境傳播:話語、修辭與政治》獲廣東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5年(獨立);
6. 論文《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獲廣東省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9年(獨立)
7. 第三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學會獎“傑出青年獎”,中國新聞史學會與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指委頒發,2017.5(獨立);
8. 《社會化媒體時代的空間批評理論創新研究》獲第十四次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5年(排名第一);
9. 《媒介·空間·事件:觀看的“語法”與視覺修辭方法》獲第十一屆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一等獎,2018.10(獨立);
10. 《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列斐伏爾和福柯“空間思想”的批判與對話機制研究》獲第二屆中國新聞傳播學學會獎三等獎,2016.5(獨立); [1] 

劉濤實踐類獲獎

1. 新聞評論《把校舍真正建設成第一避難所》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4.10(獨立);
2. 新聞評論《新時代呼喚蓬勃的青年精神》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8.11(獨立);
3. 新聞評論《讓勞動光榮成為青年堅定信念》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2019.10(獨立);
4. 新聞評論《師德“紅線”需要更明確的操作性》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2015.10(獨立);

劉濤指導學生獲獎

1. 中國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國賽金獎(“聲海——講好家國故事,‘話’出灣區青年同心圓”,2022.11,指導教師);
2. 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國賽二等獎(“終把異鄉當故鄉——延安知青個體命運與身份認同研究”,2021.11,指導教師);
3. 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決賽國賽銅獎(“全景故事會:博物館數字化設計與傳播工作室”,2023.3,指導教師);
4. 中國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賽金獎(“普惠型智能助聽器——更時尚的無障礙助聽器解決方案”,2022.8,指導教師)

劉濤主要著作

1. 劉濤:《視覺修辭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2. 劉濤等:《融合新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3. 劉濤:《環境傳播:話語、修辭與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4. 劉濤、何豔、張海華:《媒介內容策劃與運營:戰略與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譯著)。
5. 劉濤:《100個人眼中的中國十年·記錄》,經濟日報出版社,2016.5.
6. 劉濤:《100個人眼中的中國十年·行走》,經濟日報出版社,2016.6.
7. 劉濤:《時代長鏡頭·新青年》,經濟日報出版社,2019.12;
8. 劉濤:《時代長鏡頭·風雨路》,經濟日報出版社,2019.12;
9. 劉濤:《時代長鏡頭·鋪路石》,經濟日報出版社,2019.12;
10. 劉濤:《時代長鏡頭·煙火人家》,經濟日報出版社,2020.1;
11. 劉濤:《時代長鏡頭·浮生掠影》,經濟日報出版社,2020.1; [1] 

劉濤SSCI、CSSCI論文

1. 劉濤:《圖像的境況:視覺實踐與圖像闡釋的傳播視角——兼論圖像闡釋學的釋義系統》,《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3.03(獨立);
2. 劉濤、馮夢瑤:《百年中國新聞學的話語體系:理論內涵與演進邏輯》,《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23.01(第一作者);
3. 劉濤、黃婷:《融合新聞的空間敍事形式及語言——基於數字敍事學的視角》,《新聞與寫作》(CSSCI),2023.02(第一作者);
4. 劉濤、劉倩欣:《情感敍事:環境傳播的公共修辭實踐》,《新聞界》(CSSCI),2023.04(第一作者);
5. 劉濤、龐宇瑤:《環境議題構建的數字敍事機制》,《新聞與寫作》(CSSCI),2023.07(第一作者)
6. 劉濤:《超越“象徵之殤”:物質邏輯與圖像闡釋的媒介視角——通往“以媒介為方法”的圖像闡釋學》,《探索與爭鳴》(CSSCI),2022.12(獨立);
7. 劉濤:《視覺框架分析:圖像研究的框架視角及其理論範式》,《新聞大學》(CSSCI),2022.3(獨立);
8. 劉濤:《傳播修辭學的問題域及其研究範式》,《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2.1(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22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立);
9. 劉濤:《公共修辭:話語實踐中的公共利益及其修辭建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22.6(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23年第1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部分轉載)(獨立);
10. 劉濤、李昕昕:《如何觀看自我?——作為自我技術實踐的自畫像及其觀念的起源與流變》,《現代傳播》(CSSCI),2022.5(第一作者);
11. 劉濤、吳思:《中國環境治理的本土實踐及話語體系創新——基於“河長制”的話語實踐考察》,《新聞界》(CSSCI),2022.10(第一作者);
12. 劉濤、曹鋭:《程序修辭的概念緣起、學術身份與運作機制》,《新聞與寫作》(CSSCI),2022.4(第一作者);
13. 劉濤:《以短視頻為方法,理解媒介化生存》,《新聞與寫作》(CSSCI),2022.4(獨立);
14. 劉濤、劉倩欣:《新文本 新語言 新生態:“講好中國故事”的數字敍事體系構建》,《新聞與寫作》(CSSCI),2022.10(第一作者);
15. 劉濤、朱思敏:《圖像事件中的凝縮符號及其意義流變——基於“敬禮娃娃”符號實踐的個案考察》,《新聞與寫作》(CSSCI),2021.12(第一作者);
16. 劉濤:《新媒體豎屏敍事的“版面”語言及其語圖關係》,《現代出版》(CSSCI),2021.5(獨立);
17. 劉濤、曹鋭:《程序修辭:遊戲研究的修辭學範式》,《新聞界》(CSSCI),2021.1(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21年第5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
18. 劉濤:《圖像研究的語義系統及其視覺修辭分析方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21.4(獨立);
19. 劉濤、李昕昕:《作為“技術化身”的標籤:圖像社交時代的連接文化及其視覺生成機制》,《新聞與寫作》(CSSCI),2021.8(《新華文摘》數字版2022年06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
20. 劉濤、蔡雨耘:《形態·語法·意象:融合新聞的“再媒介化”敍事語言》,《新聞與寫作》(CSSCI),2021.4(第一作者);
21. 劉濤:《從生產邏輯到生成範式:後新冠疫情時代的風險文化及其批評轉向》,《新聞界》(CSSCI),2020.6(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20年第8期全文轉載(獨立);
22. 劉濤:《圖式論:圖像思維與視覺修辭分析》,《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0.02(獨立);
23. 劉濤、田茵子:《喊麥的聲音政治及其符號實踐——兼論聽覺文化研究的階層分析方法》,《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SSCI),2020.04(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
24. 劉濤、朱思敏:《融合新聞的聲音“景觀”及其敍事語言》,《新聞與寫作》,2020.12(第一作者);
25. 劉濤:《理論譜系與本土探索:新中國傳播學理論研究70年(1949-2019)》,《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9.10(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20年第1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4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數字版2020年第10期全文轉載)(獨立);
26. 劉濤:《圖繪“西醫的觀念”:晚清西醫東漸的視覺修辭實踐——兼論觀念史研究的視覺修辭方法》,《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8.11(獨立)
27. 劉濤:《轉喻論:圖像指代與視覺修辭分析》,《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8.10(獨立)(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9年第2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1期部分轉載)(獨立);
28. 劉濤:《語圖論:語圖互文與視覺修辭分析》,《新聞與傳播評論》(CSSCI),2018.1(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8年第7期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8年第3期部分轉載)(獨立);
29. 劉濤:《意象論:意中之象與視覺修辭分析》,《新聞大學》,(CSSCI),2018.4(獨立);
30. 劉濤:《語境論:釋義規則與視覺修辭分析》,《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8.1(獨立);
31. 劉濤:《隱喻與轉喻的互動模型:從語言到圖像》,《新聞界》(CSSCI),2018.12(獨立);
32. 劉濤:《何為視覺修辭?——圖像議題研究的視覺修辭學範式》,《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SSCI),(《新華文摘》數字版2018年17期全文轉載)2018.6(獨立);
33. 劉濤:《視覺修辭何為?——視覺議題研究的三種“修辭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8.2(《新華文摘》數字版2018年第17期全文轉載)(獨立);
34. 劉濤:《超越“美學”:知識生產與網絡影評的“社會學想象力”》,《當代電影》(CSSCI),2018.11(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9年第1期全文轉載)(獨立);
35. 劉濤,姚文苑:《風險話語如何嵌入女性議題?——風險議題建構的性別邏輯與符號接合實踐》,《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18.6(第一作者);
36. 劉濤:《隱喻論:轉義生成與視覺修辭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SSCI),2017.6(獨立);
37. 劉濤:《PM2.5、知識生產與意指概念的階層性批判:通往觀念史研究的一種修辭學方法路徑》,《國際新聞界》(CSSCI),2017.6(獨立);
38. 劉濤:《新概念 新範疇 新表述:對外話語體系創新的修辭學觀念與路徑》,《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7.2(《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6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數字版2017年第17期全文轉載)(獨立);
39. 劉濤:《元框架:話語實踐中的修辭發明與爭議宣認》,《新聞大學》(CSSCI),2017.2(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7年第8期全文轉載)(獨立);
40. 劉濤:《媒介·空間·事件:觀看的“語法”與視覺修辭方法》,《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7.9(《新華文摘》2018年第1期部分轉載)(獨立);
41. 劉濤:《視覺修辭的學術起源與意義機制:一個學術史的考察》,《暨南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7.9(獨立);
42. 劉濤:《身體抗爭:表演式抗爭的劇場政治與身體敍事》,《現代傳播》(CSSCI),2017.1(獨立);
43. 劉濤:《符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意指實踐與隱喻機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7.4(獨立);
44. 劉濤:《儀式抗爭:表演式抗爭的視覺意象與修辭原理》,《中外文化與文論》(CSSCI),2017.1(獨立);
45. 劉濤:《西方數據新聞中的中國:一個視覺修辭分析框架》,《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6.2(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6年第7期全文轉載)(獨立);
46. 劉濤,《“傳播環境”還是“環境傳播”:環境傳播的學術起源與意義框架》,《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6.7(獨立);
47. 劉濤:《作為知識生產的新聞評論:知識話語呈現的公共修辭與框架再造》,《新聞大學》(CSSCI),2016.6(《新華文摘》2017年第05期部分轉載)(獨立);
48. 劉濤:《風險、流動性與“不確定性”批判:通往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範式》,《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6.5(獨立);
49. 劉濤:《情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情感框架與道德語法》,《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CSSCI),2016.5(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6年第11期全文轉載)(獨立);
50. 劉濤:《視覺抗爭:表演式抗爭的劇目結構與符號矩陣》,《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6.4(獨立);
51. 劉濤:《意指概念:環境傳播的修辭理論探析》,《現代傳播》(CSSCI),2015.2(獨立);
52. 劉濤:《接合實踐:環境傳播的修辭理論探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CSSCI),2015.1(獨立);
53. 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列斐伏爾和福柯“空間思想”的批判與對話機制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5.5(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5年第11期全文轉載)(獨立);
54. 劉濤:《環境公共事件的符號再造與修辭實踐——基於蘭州自來水污染事件的符號學分析》,《新聞大學》(CSSCI),2014.6(獨立);
55. 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福柯“空間規訓思想”的當代闡釋》,《國際新聞界》(CSSCI),2014.5(獨立);
56. 劉濤,楊有慶:《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卡斯特“流動空間思想”的當代闡釋》,《文藝理論與批評》(CSSCI),2014.2(第一作者);
57. 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戴維·哈維“空間壓縮思想”的當代闡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4.2(獨立);
58. 劉濤:《大數據思維與電影內容生產的數據化啓示》,《當代電影》(CSSCI),2014.06.(獨立);
59. 劉濤:《社會化媒體與空間的社會化生產——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的當代闡釋》,《當代傳播》(CSSCI),2013.3(《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11期全文轉載)(獨立);
60. 劉濤:《新社會運動與氣候傳播的修辭學理論探究》,《國際新聞界》(CSSCI),2013.08. (獨立);
61. 劉濤,齊虎:《紀錄片<京劇>的歷史敍述機制探析》,《電影藝術》(CSSCI),2013.5. (第一作者);
62. 劉濤,肖明珊:《“方韓事件”中的長微博與外部鏈接現象探析》,《現代傳播》(CSSCI),2012.4(第一作者);
63. 劉濤:《圖像政治:環境議題再現的公共修辭視角》,《當代傳播》(CSSCI), 2012.1(獨立);
64. 劉濤:《網絡造句:公共議題構造的社會動員與公共修辭藝術》,《江淮論壇》(CSSCI), 2012.1(獨立);
65. 劉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三重敍事語境探析》,《中國電視》(CSSCI),2012.9(獨立);
66. 劉濤:《文化意象的構造與生產:視覺修辭的心理學運作機制探析》,《現代傳播》(CSSCI),2011.09(獨立);
67. 劉濤、肖明珊:《CCTV-10科學話語傳播的四種奇觀敍事機制》,《電視研究》(CSSCI),2011.03(第一作者);
68. 劉濤:《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文化身份識別及其象徵符號生產——基於甘肅省積石山縣的民族誌調查》,《國際新聞界》(CSSCI),2010.02(獨立);
69. 劉濤:《環境傳播的九大研究領域(1938-2008):話語、權力與政治的解讀視角》,《新聞大學》(CSSCI),2009/冬季號 (獨立);
70. Liu, Tao*, & Bates, Benjamin J. (2009). What's behind public trust in news medi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 and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3), 307-329.(SSCI); [1] 

劉濤實踐作品

2005-2007年供職於央視《新聞調查》,擔任策劃/編導/編輯,共製作節目21期,其中《天價住院費》獲2006年度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專題一等獎。2006年被評為CCTV《新聞調查》“調查之星”。
2013年至今,擔任《中國教育報》簽約評論員、專欄作者,發表新聞評論300餘篇,深入思考轉型中國的社會問題和公共疼痛。作品四次獲中國新聞獎,其中兩次獲一等獎。《把校舍真正建設成第一避難所》獲2014年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新時代呼喚蓬勃的青年精神》獲2018年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讓勞動光榮成為青年堅定信念》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師德“紅線”需要更明確的操作性》獲2015年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其他多篇評論獲得中國教育報刊社“年度鋭評”、“年度觀點”、“年度好聲音”等。代表性評論如下:
1. 劉濤,把校舍真正建設成第一避難所,《中國教育報》,2013.04.26
2. 劉濤,今天,我們應如何紀念馬克思,《中國教育報》,2018.5.9
3. 劉濤,“小學生遇見蘇軾”是基教變革側影,《中國教育報》,2017.10.13
4. 劉濤:誰來捍衞兒童的“被遺忘權”,《中國教育報》,2015.3.26
5. 劉濤,“爛尾新聞”折射公共理性薄弱,《中國教育報》,2016.4.6
6. 劉濤,好政策豈能成特權“綠色通道”, 《中國教育報》2015.1.26
7. 劉濤:師德“紅線”需要更明確的操作性,《中國教育報》,2014.10.15
8. 劉濤,高校信息公開豈能因“領導”卡殼,《中國教育報》,2014.12.11
9. 劉濤,官氣太重有辱大學“斯文” ,《中國教育報》,2014.04.04
10. 劉濤,“年齡設防”讓勵志青春無處安放,《中國教育報》,2013.05.10
11. 劉濤,不能再在“985”“211”的門縫裏看人了,《中國教育報》,2016.3.28
12. 劉濤:讓澳門成為融入 國家發展的“樣板間”,《光明日報》,2019.12.16 [1] 
參考資料
  • 1.    劉濤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04-19[引用日期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