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志榮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文系教授)

鎖定
劉志榮,男,1973年5月出生於陝西白水,博士,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劉志榮
出生地
陝西白水
出生日期
1973年5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外文學關係等
任職院校
中山大學

劉志榮人物經歷

劉志榮學習經歷

1990年9月~1994年7月,西北大學中文系就讀,獲學士學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復旦大學中文系就讀,獲碩士學位。
1997年9月~2000年7月,復旦大學中文系就讀,獲博士學位。 [1] 

劉志榮工作經歷

2000年8月~2006年4月,任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
2006年1月起赴西藏民族學院援藏一年。
2006年4月~2014.12,任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2015年1月~2016年8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2015年底任博士生導師。
2014年9月~2016年8月,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
2016年6月以“百人計劃二期緊缺人才”引進至中山大學;2016年9月-2019年5月任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教授;2019年5月校內調動至中山大學博雅學院 [1] 

劉志榮出訪經歷

2002年9月~2003年8月,奉派赴韓國啓明大學任教一年。
2007年7月~12月,奉派赴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任教半年。
2011年9月~2012年8月,奉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任交換研究員一年; [1] 

劉志榮研究方向

此前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外文學關係等領域的研究,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經典解釋、古典文明與新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學術源流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1] 

劉志榮榮譽稱號

1. 個人專著《潛在寫作:1949——1976》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科類二等獎(2009)、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2008);
2. 參與編寫及統稿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曾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2000)、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已出版台灣版,韓國語譯本即將出版。
3. 個人獲“2009年度上海市社科新人”獎(2010年評出)
4. 個人獲選復旦大學“卓學人才”(2011);
5. 個人獲選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
6. 個人獲聘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二批客座研究員(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任期滿以後,2013年11月被中國現代文學館聘請為特約研究員。
7. 曾獲《當代作家評論》(1999)、《南方文壇》(2012)優秀論文獎。

劉志榮學術成果

劉志榮著作

一、古典研究相關
1.《古本<老子>校讀釋》(待出版),15萬字,獨著,已完成,並修改完四稿。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相關
1.《潛在寫作:1949~1976》,50萬字,學術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獨著。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科類二等獎(2009),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2008)。
2.《張愛玲、魯迅、沈從文——中國現代三作家論集》,獨著,22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從“實感經驗”出發》(論文集),獨著,2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
4.《此間因緣》(論文集),獨著,33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
5.《“70後”批評家文叢——劉志榮卷》,3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實感經驗與文學形式》,對話集(與張新穎合作),8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7.《百年文學十二談》(文學史對話集。主持,第一作者),16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該書出版後《文匯讀書週報》《南方都市報》刊發了書評。
8.《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44.6萬字,參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本人承擔五章,並承擔全書三分之一的定稿任務,為該書主要撰寫者之一。該書出版後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內學術性雜誌如《讀書》《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等均發表長篇評論,多家重要報刊如《人民日報》《文匯報》等均發表報道,目前被國內幾十家高校和國外多家高校選為教材。曾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將。已出版台灣版,韓國語譯本即將出版。
9.《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為上書的台灣版,合著,台灣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本人承擔五章,並承擔全書三分之一的定稿任務,為該書主要撰寫者之一。 [1] 

劉志榮論文

權威期刊論文(共4篇)
1.《當代文學史的兩個問題的再思考》,《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生命最後的智慧之歌:穆旦在一九七六》,《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獨著。
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轉載;並被選入“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之《2004年文學批評》,林建法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3.《緩慢的流水,惶恐的輓歌——漫談賈平凹的<秦腔>》,《文學評論》, 2006年第2期。獨著。
4.《當代中國新科幻中的人文問題》,《新華文摘》,2012年第5期。 [1] 
二、其他期刊論文[共88篇,其中在國外或境外發表論文(含被譯)5篇,國內CSSCI論文33篇]
(一)、古典研究相關(目前暫發表及錄用3篇,其中CSSCI論文1篇)
1.《論<老子>中的“執古之道”與“執今之道”》,《第三屆中國古典學年會論文集》,2015年11月;《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CSSCI。
2.《古本<老子>校讀釋·<德經>1-7章》,《第五屆中國古典學年會論文集》,2017年11月。
3.《古典文明與新文化——新世紀如何認識中國的古典文化》,7.5千字,編輯改題以《新世紀如何認識中國的古典文化》刊《文匯報·文匯學人》第348期,2018年6月29日,略有刪節。修訂全文刊《文學》2018年秋冬卷。
4.《古本<老子>校讀釋,<道經>1-7章》,《第六屆中國古典學年會論文集》,2018年10月,長沙。
(二)、比較文學相關(共16篇,其中在國外或境外發表論文2篇,國內CSSCI論文10篇)
1.《張愛玲與現代末日意識》,《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2期。第一作者。CSSCI
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並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發。
2.《現代焦慮的精神超越:論<無名書>》,《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獨著。CSSCI
該文從世界性的現代焦慮及其對之的超克的角度討論了無名氏的畢生鉅著《無名書》,並對其哲學及精神內涵進行了解析。被選入“新世紀編年文選”之《2003年文學批評》(周立民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並被編入台灣文學館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無名氏卷》(2014)。
3.《現代文學的起源、世界視野與中國主體——比較文學已經和可以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意義》,《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3期。獨著。CSSCI
4.《阿尼瑪變形記——馬華作家張貴興小説<賽蓮之歌>的分析心理學解讀》,《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1期。獨著。CSSCI
5.《言情與世情:張愛玲與中國傳統人情小説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繫》,《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CSSCI
收入中國作協理論組編《中國文學批評文選2006——2007》,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獨著。
6.《傳奇與日常:張愛玲小説的雙向改造過程》,1.5萬字,《學術月刊》,2009年第7期。CSSCI
7.《文學的<家>與歷史的“家”》,全文3.6萬字,載《一股奔騰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修訂定稿2.0萬字,載《復旦學報》, 2009年第6期。CSSCI
8.《當代中國新科幻中的人文問題》,1.6萬字,《南方文壇》, 2012年第1期。除《新華文摘》2012年第5期轉載外,該文曾獲2012年度《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併入選《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CSSCI
9.《多多論》,該文用重要篇幅論及其早期創作的外來資源,尤其是從原始材料考掘了其創作風格形成與波德萊爾及茨維塔耶娃的關係,4萬字,《文藝爭鳴》,2014年第6期。CSSCI
10.《藏地經驗與當代文學》,7千字,《南方文壇》,CSSCI,核心,201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獨著。
11.《“文革”中讀波德萊爾》,首屆復旦大學-巴黎高師人文學術研討會《意義的移位與創造:多邊文化史的路標(中國-法國-歐洲)會議論文集》,2015年12月,上海。
12.《莫言小説想象力的兩個特徵及其來蹤去向》,該文從巴赫金和凱澤爾的理論出發,對莫言小説創作中的“荒誕”與“怪誕”做了辨析,1.4萬字,《上海文化》201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第4期轉載。獨著。
13.《荒誕現實主義:近二十年來中國小説的一個傾向》,《第四屆遠東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俄)聖彼得堡大學出版社,2008。獨著。
14.《近二十年中國文學中的荒誕現實主義》,3萬字,《東吳學術》2012年第1期。該文結合域外文學創作,對怪誕現實主義、荒誕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概念做了辨析,並在比較視野下,對中國語境下的荒誕現實主義創作及其特徵首次做了清晰的詩學界定,並對其影響來源做了梳理和辨析。《新華文摘》2012年16期論點摘編。獨著。
15.《文學更新與知識更新——談姚偉的<尼祿王>,兼談新世紀的先鋒文學》,《文學》2014年春夏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8月版。
16.《“從被擄中獲救”:圍繞新世紀文學的一次談話》,3萬字(與姚偉、蔌弦合作,第一作者),該文從文學越界、實驗等角度,探討了當下文學創作前沿與古典哲學、新興技術、科幻等的關係,《大家》,2018年第1期。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相關(共69篇,其中在國外或境外發表論文3篇,國內CSSCI論文22篇)
1.《關於1949——1976年中國潛在寫作的幾個問題》,韓國《中國現代文學》(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主辦)2001年6月(總20號)。韓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權威雜誌。
該文全文收入王曉明先生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代表性論文選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修訂版)(中國出版集團 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獨著。
2.《黑夜中漫遊的靈魂:灰娃“文革”時期的詩歌寫作》,刊於香港《詩網絡》雜誌21期,2005年6月;又刊《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獨著。CSSCI
該文被譯為日語(鈴木將美譯),刊載於日本中日雙語刊物《藍BLUE》雜誌總第20期。
3.《痛苦的雨滴——50——70年代無名氏潛在寫作中的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説》,刊於
日本中日雙語刊物《藍BLUE》總第15期。獨著。
該文被編入台灣文學館所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無名氏卷》(2014)。
4.《如水的旅程:論1958—1976年唐湜的潛在寫作》,《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 獨著。CSSCI
該文獲1999年《當代作家評論》獎。
5.《地火在運行:張中曉與<無夢樓隨筆>》,《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獨著。CSSCI
該文被選入陳思和等編《無名時代的文學批評》,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
6.《1949年後沈從文書信的文學和精神意義》,《南開學報》2005年第4期。獨著。CSSCI
7.《抗戰爆發: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分界線》,《復旦學報》2001年第4期。獨著。CSSCI
該文收入章培恆先生主編《文學史分期討論論文集》,並被選入《2001年中國最佳文論》,(林建法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8.《談張愛玲小説的修改》,《修辭學習》1997年1月號。第二作者。CSSCI
9.《關於六十年代文學創作的重新思考》,《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第5期。第二作者。CSSCI
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全文轉載,並全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選編的《中國年度文論選·99卷》(灕江出版社1999年版)。
10.《民族風土的精神昇華》,《學術季刊》1999年第4期。第二作者。CCSCI
11.《多民族文學的民間精神》,《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CSSCI
12.《漫談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獨著。CSSCI
13.《打開我們的文學理解和打開文學的生活視野——從<婦女閒聊錄>反思文學性》,《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CSSCI
該文被選入“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之《2005年文學批評》,林建法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14.《“內在於”時代的實感經驗及其“冒犯”性——談<兄弟>,並談<兄弟>觸及的一些基本問題》,3.5萬字,《文藝爭鳴》, 2007年第2期。第二作者。CSSCI
15.《大地與天空的遼闊與隱秘——李娟散文漫談》,《文藝爭鳴》,2011年第15期。獨著。CSSCI
16.《關於“實感經驗”問題的序言三篇》,1.1萬字,《當代作家評論》, 2012年第4期。獨著。CSSCI
17.《審美批評的原創性:生存根基的暢顯與心智的交流》,《南方文壇》1999年第1期。 獨著。CSSCI
18.《批評的寬度——評説張檸》,《南方文壇》2000年第1期。獨著。CSSCI
19.《宋炳輝其人其文》,《當代作家評論》, 2007年3期。獨著。CSSCI
20.《最初的相遇》,《南方文壇》, 2013年3期。獨著。CSSCI
21.《身在此山,走出此山》,《讀書》1998年第6期。獨著。CSSCI
22.《聽音尋路——我的批評觀》,《南方文壇》, 2006年第2期。獨著。CSSCI
23.《一點感想——談全媒時代的文學批評》,《南方文壇》,CSSCI,核心,2011年第1期。獨著。
24.《批評的素心》,《文藝爭鳴》,2015年11期。獨著。CSSCI
25.《胡適舉起義旗之後》,學術對話,第一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9月21日。
26.《我們今天為什麼回憶魯迅(上,下)》,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0月12日/19日。
27.《弱的自我:從郁達夫説起》,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刪節版刊於《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0月26日。全文8千字,改題《軟弱的自我:從郁達夫談起》,刊《郁達夫研究通訊》總第十九期,2002年2月。
28.《挖掘與勘探內面世界的嘗試——重讀郁達夫的小説<沉淪>》,《文藝報》2013年3月22日7版。獨著。
29.《沈從文:我們如何追憶和想象鄉土》,學術對話,第一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3日。
30.《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對話,第二作者,3.5萬字,刊《長城》2005年第5期
31.《<從文家書>解讀》,2萬字,刊《評論》叢刊(江蘇省作協主辦) 2002年上卷。獨著。
32.《狂人康復的精神歷程:論沈從文1949年後的潛在寫作》,4萬字,全文收入《一江春水流不盡:復旦師生論沈從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獨著。
33.《我們如何面對都市——談張愛玲》,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刪節版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9日。全文改題《張愛玲的啓示:我們如何面對都市》,刊《上海文學》2003年第2期。
34.《穆旦與現代經驗》,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日。
35.《無名氏與當代文學中潛在寫作的意義》,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1月30日。
36.《門外讀錢詩——錢鍾書先生舊詩閲讀筆記五則》,5千字,《文藝報》2013年2月28日;獨著。
該文被《國學》雜誌2013年6期全文轉載。
37.《白雲蒼狗,關山萬里——讀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四部曲》,刊《文匯讀書週報》2013年5月17日8版。獨著。
38.《晨曦的兒子——論賈植芳先生的生平與創作》,《文景》2005年第1期。獨著
39.《特殊年代的精神活動:“胡風集團”作家的潛在寫作》,《上海文學》2001年第5期。獨著。
該文全文收入《中國年度最佳隨筆·2001卷》,杜漸坤主編(灕江出版社)。
40.《射擊與堅守:胡風的獄中寫作》,《書屋》2003年第5期。 獨著。
41.《生命煉獄邊的小花:曾卓的潛在寫作》,《芙蓉》2003年第1期。獨著。
42.《生命的傷殘、反抗與堅守:牛漢“文革”時期的潛在寫作》,《黃海學術論壇》第三輯,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5月版。獨著。
43. 《絕望中的抗爭與個人主體性的出現——以彭燕郊與綠原1955~1976年的寫作為例》,《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4,獨著。
該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全文轉載。
44.《懷念綠原先生》,刊《文匯讀書週報》,2009年10月30日。獨著。
45.《“七月派”的潛在寫作》,《文藝報》2013年7月29日7版。獨著。
46.《食指與一代人的精神分裂》,《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4期。獨著。
47.《個人的覺醒與新的詩歌的誕生——論白洋淀三詩人的潛在寫作》,《詩探索》(理論卷),2005年第1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版。獨著。
48.《文學的民間精神:以莫言為例》,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2月14日。
49.《打開活生生的民間世界——莫言小説四題》,7千字,《社會科學報》2012年11月1日6版。獨著。
50.《王安憶:作家的第二口氣》,學術對話,第二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2月7日。
51.《王小波:先鋒與現實》,學術對話,第一作者,刊《大連日報》D3版“星海副刊”,2000年12月21日。
52.《王小波的兩面》,刊《文匯讀書週報》2002年某期。獨著。
53.《遷徙的羣落:當代文學中的青年女性形象》,《青年學報》,1996年春季號。獨著。
54.《消費時代人與物的疏離——唐穎與都市文化》,《當代小説》,1999年8期。獨著。
該文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學批評叢書·作家論卷》。
55.《藍天白雲之下,戰爭之外——讀宗璞的長篇小説<東藏記>》,《外灘畫報》2005年7月21日第39版。獨著。
56.《一些美好、安靜而自然的事情——讀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文匯讀書週報》2010年7月30日。獨著。
57.《通過言説,回到無言的蒼茫,找到自己和語言的氣息——談杜涯的詩》,多人對話,參與,《揚子江詩刊》2012年第3期。
58.《眾説紛紜劉震雲》,多人對話,參與,《文學報》1998年6月11日。
59.《流水帶來的,帶走的——評賈平凹的長篇小説<秦腔>》,《文景》2005年第5期。獨著
60.《閻強國小説印象》,《上海文學》2005年第9期。獨著。
61.《刁斗<我哥刁北年表>閲讀筆記》,《揚子江評論》2008年5期.獨著。
62.《童話詩人——談常立的新童話創作》,《文藝報》2013年3月1日4版。獨著。
6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曾毅峯、吳娟<飛鳥相與還>序》,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版。獨著。
64.《香港作家唐睿長篇小説<腳註>大陸版序》,“香港文學新動力”叢書,花城出版社2017年7月版。獨著。
65.《2013年長篇小説綜述》,《東吳學術》,2014年第2期。獨著。
66.《短篇的命運,在現時代——林建法主編<二○一四中國最佳短篇小説>序》(論文),《東吳學術》,2015年第1期。獨著。
67.《“實感”、經驗與視界——“70後”批評家訪談之劉志榮》,答周明全問,《邊疆文學·文藝評論》,2016年第1期。
68.《批評是一種修行》,《文藝報》2012年11月12日。獨著。
69.《我們時代的內心生活——新世紀三部中國小説的解讀》,2.3萬字,《東吳學術》2013年第1期。獨著。
《新華文摘》論點摘編。 [1] 
編選:
1.協助主編“潛在寫作書系”(共十種),獨立編選其中的《懷春室詩文》、《春泥裏的白色花》二種及編輯處理無名氏遺編二種《<無名書>精粹》及《花的恐怖》,併為此四集撰寫長篇研究性後記,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2.共編《把人字寫端正——賈植芳生平自述與人生感悟》,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1] 

劉志榮科研項目

獨立承擔科研項目:
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課題:《神話·歷史·小説——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史互證”研究》(批准號:09YJA751011)。已結項。
2.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史互證研究》(項目批准號2008BWY012)。已結項。
3.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國文學的多層次性研究》”(2002~2004)。已結項。
4. 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項目課題:《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虛無體驗及其析解——以張愛玲、魯迅、沈從文為中心》(批准號13PJC013)。
5. 復旦大學“卓學計劃”資助項目:《“實感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 2011年立項;已結題。
6. 復旦大學金苗項目:《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文史互證研究》,2008年立項,已結題。
7.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基金項目:《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大陸的潛在寫作》(2000~2002)。已結題。
參與科研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二十世紀文學史理論創新”探索》,2003~2006,主要參與者之一,負責子課題,已結項;
2.南京大學教育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項目:《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1999~2001,主要參與者之一,負責子課題;已結項。
3.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文學史理論創新和當代文學》,2002~2005,主要參與者之一,負責子課題。已結項。
4. 上海市“高峯”學科項目:《“現代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學批評:基礎重審與前沿拓進” 》,2016—?,主持(因本人調動工作項目另由他人負責)
5. 復旦大學“985工程”三期整體推進人文學科研究項目:《文學史關鍵人物研究”》,負責子課題:“張愛玲與現代中國的文化和心理危機”,已結項。 [1] 

劉志榮國際會議

2000上海,九十年代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華東師大主辦;
2002上海,第二屆國際胡風討論會,復旦大學、蘇州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06天津,穆旦詩歌國際研討會,南開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07上海,海外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研討會,復旦大學、哈佛大學主辦;
2007俄羅斯聖彼得堡,“第四屆遠東文學國際會議”,聖彼得堡大學、復旦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08法國巴黎,“中國現代十大留法作家研討會”,法國七大、復旦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10上海,“新世紀文學十年——現狀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復旦大學中文系與哈佛大學東亞系聯合舉辦,發表論文。
2011,日本福岡,日本中國學年會,九州大學承辦,參會,交流。
2012,北京,第二屆國際胡風研究會議,魯迅博物館館主辦,發言。
2013,上海,“新世紀大學文學教育論壇”,復旦大學、中國現代文學館合辦,主辦、發言。
2014年,韓國春川,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國際研討會,韓國江原大學、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合辦,發表論文。
2015年6月 崑山,“潛在寫作工作坊”,復旦大學中文系、杜克大學合辦,參與主辦,作報告並發表論文。
2015年12月 上海,“意義的移位與創造:多邊文化史的路標(中國-法國-歐洲)”,首屆復旦大學-巴黎高師人文學術研討會,作報告並發表論文。
另,2015、2017、2018分別參與(或以論文參與)中國古典學會第三、第五、第六屆年會,發表論文或主持小組討論。 [1] 

劉志榮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名稱
獲獎類別及等級
頒獎部門
本人在獲獎者中的排名情況
2008
2009
2009
2011
2012
2000
2002
2000
2000
2003
《潛在寫作:1949——1976》
《潛在寫作:1949——1976》
個人
個人
《當代中國新科幻中的人文問題》
如水的旅程:論1958~1976年唐湜的潛在寫作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教育部全國高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科類著作類二等獎
上海市社科新人
入選復旦大學“卓學人才”
《南方文壇》年度優秀論文獎
1999年度《當代作家評論》獎
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
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
復旦大學精品課程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
教育部
上海市
《南方文壇》
《當代作家評論》雜誌
教育部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
復旦大學
獨立
獨立
僅評出9人
獨立
獨立
第三
第三
第三
參與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