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德斌

(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

鎖定
劉德斌,吉林大學歷史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公共外交學院創始院長。中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當代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史》課題組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招標項目“大國興衰的歷史邏輯、規律與國際秩序演進研究”首席專家,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先後攻讀歷史學學士、碩士和政治學博士學位;1985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期間曾先後赴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劍橋大學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學習、從事合作研究和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關係史與國際關係理論,大國興衰與國際政治轉型,以及軟實力公共外交等。 [1] 
中文名
劉德斌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吉林長春
出生日期
1957年
學位/學歷
法學博士 [8] 
職    業
教師
職    務
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
職    稱
教授
代表作品
國際關係研究的歷史路徑
國際關係史(第二版)

劉德斌研究方向

劉德斌教授多年來專注於國際關係體系的歷史演進和國際關係形態的歷史變化,基於國際關係體系的歷史演進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國際關係史解讀體系;基於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國際關係形態的歷史性變化提出了“公共外交時代”的論斷;並努力推動歷史學國際關係學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提出了全球化時代無論世界史和國際關係學事實上都已經演化為學科羣的觀點,同時提出了現代國家的歷史類型學分析,國際關係研究“歷史路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基於非西方國家歷史經驗提出了“我者”與“他者”的相互轉化和國際關係理論創新中的“共同體”轉向問題,在歷史學界和國際關係學界引起較大反響。撰寫、主編和主譯相關著作十餘部,發表相關論文四十餘篇。 [1] 

劉德斌論文

《百年之變與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1月5日。 [5] 
《2022到2023——歷史的“迴歸”與“超越”》,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1月5日。 [6] 
《超越東西方:百年變局與文明重塑》,《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8月31日。 [7] 
《迴歸抑或超越:百年變局下國際關係的新脈動》,《探索與爭鳴》,2022年第8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3年第1期轉載。 [7] 
《大國博弈、國際秩序與米爾斯海默的歷史邏輯》,《思想理論戰線》2022年第4期。 [7] 
《西方的“文明標準”與新的大國博弈》,《江海學刊》2022年第3期。 [7] 
《開啓國際關係學的“第三次奠基”——評<全球國際關係學的構建>》,《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14日。 [1] 
《大變局形勢下的世界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問題》,2021年第3期。 [2] 
《百年變局中的歷史轉換與戰略機遇》,《世界歷史》,2020年第6期;《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3期轉載。 [1] 
《歷史學中的“國際關係”研究》,《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20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2期,《新華文摘》2021年第3期轉載。 [1] 
《作為歷史學家的巴里·布贊》,《國際關係研究》,2020年第4期。 [1] 
《當代國際關係的歷史疊加與觀念重塑》,《史學集刊》,2020年第4期。
《重複與超越:世界歷史上疫情防治的經驗和教訓》,《國際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
《國家形態與國際領導權》,《復旦國際關係評論》,2020年第2期。
《世界的重塑:百年曆史演進的動力》,《南大亞太評論》,2020年第1期。
《世界的重塑:從“帝國”到“民族國家”》,《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揚帆遠航正當時:中國國際關係學科70週年回顧與展望》,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網,2019年10月22日。
《國際關係研究“歷史路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史學集刊》,2019年第3期。
《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8期轉載。
《西方的“困局”與“出路”》,《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9年第2期。
《一戰結束百年,我們還需要反思什麼》,《人民日報》海外網,2018年11月12日。
《中國敍事、公共外交與時代博弈》,《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2期。
《中國史學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3月30日。
《中俄關系與歐亞變局》,《東北亞論壇》,2017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8期轉載。
《公共外交時代更有條件合作共贏》,《人民日報》(理論版),2016年5月8日。
《歷史的輪迴和新篇》,《史學集刊》,2016年第3期。
《史海扁舟,甲子昂揚》,《史學集刊》,2016年第1期。
《世界秩序的崩塌與重構》,《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
《介入全球化:中國的視角》,《第三世界季刊》2015年第11期(“Engagingwith globalisation: Chinese perspective”, ThirdWorld Quarterly, 2015, No.11.)。
《全球歷史觀: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徘徊》,《史學集刊》,2015年第5期。
《公共外交時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3期。
《世界秩序的歷史變遷與現實取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17日。
《中國安全的大局和謀局》,《人民論壇》,2014年第10期。
《國際關係史解讀的幾個問題》,《史學集刊》,2014年第5期。
《管控中美關係“漂流狀態”》,《人民論壇》,2013年第19期。
《亟需重新定義中國與這個世界——美國視野下中國外交的判定》,《人民論壇》,2013年第12期。
《聚合與裂變:當代世界的歷史演進》,《史學集刊》,2012年第5期。
《國家類型的劃分——拓展國際安全研究的一種思路》,《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9期轉載。
《中國之路的世界歷史意義——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史學集刊》,2011年第4期。
《文化的交流、碰撞與國際體系的變遷》,《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
《霸權與帝國:兩種不同的組織形態與邏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2期。
《東北亞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史學集刊》,2010年第6期。
《當代世界的不同解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3期。

劉德斌著作

《國際關係研究的歷史路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 [4] 
《全球國際關係學的構建:百年國際關係學的起源和演進》(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3] 
《國際關係史(第二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全球化關鍵詞》(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國人民:創建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德斌學術訪談

《公共外交領域的先行者——專訪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創始院長劉德斌》,吳建民公益基金會,2019年5月1日。
《21世紀以來世界史與國際關係跨學科研究的發展——劉德斌教授訪談》,《國際政治研究》,2018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1期轉載。
《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變化—專訪英國學派理論領軍人物巴里•布贊教授》,《中國與世界》(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文明與大國崛起——訪美國著名歷史學家邁克•亞達斯》,《中國與世界》(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全球文明對話語境中的中國與世界——兩岸學者的對話》,《中國與世界》(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中東局勢多迷亂 各方態度需務實——卡瓦諾夫大使談中東局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 年7 月21 日。
《探求“英國學派”及國際社會——巴里•布贊與劉德斌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11日。
《從蘇聯到俄羅斯:歷史學科的變化與前景——專訪莫斯科大學歷史系主任卡爾波夫教授和副主任鮑羅德金教授》,《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

劉德斌學術交流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應邀參加俄國革命100週年紀念國際學術討論會,並發表“中俄革命的異同”學術演講,2017年9月27-28日。
韓國,成均館大學,應邀參加韓中建交二十五週年國際研討會“韓中關係的昨天、今天與未來”,並發表題為“深度拓展公共外交,讓中韓關係逐步成熟起來”的主題演講,2017年8月21-22日。
韓國,應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邀請參加“2017年中日韓合作論壇”,並發表題為“中日韓:在應對不確定性的挑戰中構建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演講,2017年4月18日。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應邀參加金磚五國“全球研究中的緊迫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題為“中國的世界秩序觀與金磚國家戰略”的主題演講,2016年5月24-26日。
韓國,成均館大學,應邀參加第三屆韓中公共外交研究論壇,並發表題為“中國的智庫建設與中韓智庫的交流與合作”的主題演講,2015年5月8日。
韓國,首爾大學,應韓國社會科學研究會主席樸海鎮教授邀請參加韓國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甲午年間的東亞與未來的韓國,1894-2014”,並發表題為“東亞秩序的崩塌與在21世紀重構的可能性”的主題演講,2014年10月24日。
韓國,成均館大學,應邀參加首屆中韓公共外交研究論壇,並發表題為“中國的公共外交與中韓公共外交的未來之路”的主題演講,2014年9月3日。
越南,胡志明市,應胡志明大學邀請參加“跨文化視角下的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2013年6月30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