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康

(杜克大學教授)

鎖定
劉康,美國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教授,杜克大學政治系兼職教授 [1]  ;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2]  。學術研究主要涉及中國研究、文化與社會理論研究、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國際關係、國際傳媒等人文社科多個領域,研究成果產生重要國際影響。
中文名
劉康
國    籍
美國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研究、文化與社會理論研究、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國際關係、國際傳媒
職    務
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職    稱
杜克大學教授

劉康人物經歷

劉康教育經歷

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語系,獲外文系英文專業學士學位
1983年獲美國國家富布萊特獎學金,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留學,1989年獲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

劉康工作經歷

1989年至1991年任美國格林奈爾學院助理教授。
1991年至2002年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7年任北京大學英語系訪問教授;1998年任台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福布萊特訪問教授;1998年任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研究員)。
1998-2002年擔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
2003年起,任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並擔任杜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杜克大學政治系兼職教授。2015、2018、2020年春季學期擔任崑山杜克大學教授。
2008-2020年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
2008年創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2008-2014年擔任院長。
2008年春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訪問教授。
2015年10月,劉康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2018年擔任德國哥廷根大學訪問教授。
2020年受聘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外院士工作站院士;2020年以來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擔任兼職和訪問教授。

劉康研究方向

劉康教授的學術研究主要包括中國研究(China Studies)、文化與社會理論研究、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政治學、國際關係、國際傳媒等人文社會科學多個領域,是世界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他擔任首席專家的上海交通大學-杜克大學中國國際形象全球民意調查和公共外交項目,研究成果產生很大國際影響。從2018年起,與中國及歐美多位學者合作,開啓“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研究,涉及思想史、美學與文藝理論、文學、翻譯學、傳播學等各人文社科領域,在中英文學術期刊發表多期專輯專欄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劉康學術成果

英文著作包括《中國現代文學與政治和意識形態》(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1993年)、《美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2000年、中譯本《馬克思主義與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全球化與中國當代文化變遷》(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文著作包括《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大陸版1993年;台灣麥田出版公司台灣版199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全球化/民族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文化·傳媒·全球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以及和李希光等合著《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大陸版1996 年、香港大公報出版公司香港版1997年、台灣申益出版公司台灣版1997年、美國英文節譯本2001年《當代中國思想》30期)、《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國家形象與政治傳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大國形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
劉康策劃、組織了首次以中國學術機構為主體的大型跨國實證民意調查研究,將之引入國際關係和國際外交政策研究領域,向國家決策層提出戰略性和策略性的建議,並在國際國內媒體、學術期刊和論壇等多個平台發佈,在政策研究、學科建設兩方面具有前瞻性和建設性。
劉康在美國、歐洲、日本英文學術刊物和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學術期刊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多篇,其中包括具有重要影響的英文SSCI、AHCI期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European Review, Boundary 2, New Literary History, Social Text, Positions, Minnesota Review, Rethinking Marxis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CLCWeb: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等,中文期刊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中國比較文學》、《國外文學》《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中國圖書評論》,以及《二十一世紀》(香港)等。

劉康代表性專著

英文:
Liu, Ka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ends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Liu, Kang, Aesthetics and Marxism: 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Liu Kang, and Xiaobing Tang,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中文: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大陸版 1995年;台灣麥田出版公司台灣版,1995年一版,2001年再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新版。本書被曾軍著《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稱為中文學術界對巴赫金理論最全面完整的接受,“直到現在還沒有第二本能取代它的地位。”
劉康、李希光,《妖魔化中國的背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本書為96-97年中國社科、政論類暢銷書,累計發行50餘萬冊,並有香港大公報出版公司香港版、台灣捷佑出版公司台灣版。本書受到美國《華盛頓郵報》整版書評,以及美國CNN電視台、《華爾街日報》、《新聞週刊》、《時代週刊》等主流傳媒報道與評論。美國出版的英文節譯本Demonizing China: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U.S. Press, Special Issu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30. 2 (Winter 1998-99)。
劉康、李希光,《妖魔化與媒體轟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康,《全球化/民族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康,《文化·傳媒·全球化》,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康,《國家形象與政治傳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康,《馬克思主義與美學》(中譯李輝、楊建剛),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康,《大國形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劉康代表性論文

英文論文(收錄於SSCI,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MLA Index等)
1.“The China Question of Wester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pecial Issue of the China Question of Western Theory,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2. 5 (2020): 1-10.
2.“A (Meta) Commentary on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n China----The Case of Jameson and Chinese Jamesonism.”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79.3 (2018):323-340.
3.‘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Liberal Arts: China and the West.” European Review, 26.1 (2018):1-28.
4.“Interests, Values, and Geopolitics: The Global Public Opinion on China.” European Review, 23.2 (2015):242-260.
5.“Poeticizing Revolution: Žižek's Misreading of Mao and China.” Positions: East Asian Cultural Critique, 19. 3 (2011): 627-651.
6."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Literary History, 27.4 (1996): 34-51.
7."Is There 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 The Debate about Modernity in China." Boundary 2, 23. 3 (Fall 1996): 245-269.
8."The Legacy of Mao and Althusser: Problematics of Dialectics, Alternative Modernit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Rethinking Marxism: A Journal of Economics, Culture, and Society, 8.3 (1996):1-25.
9."Politics, Critical Paradigms: Reflection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Modern China, 19.1 (1993): 13-40.本篇論文為美國的漢學核心期刊《近代中國》中國現代研究專輯的中心論文,由美國學者Perry Link、加拿大學者Michael Duke以及美國華裔學者張隆溪對該文作出長篇評論與迴應, 展開對美國學術界的中國現代文化研究範式的爭論。
10. "Subjectivity, Marxism, and Culture Theory in China." Social Text 31/32 (1992): 114-140.
中文論文
1、“什麼是文科?--現代知識的型塑與體系”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期 (2021年):1-18頁。
2、“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一個思想史的角度” 《社會科學》4期(2020年):161-175頁。
3、“從“後學”到認同政治:當代美國人文思潮走向” 《學術月刊》52.2期(2020年):129-141頁。
4、“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以學術範式、方法、批評實踐為切入點”《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2019年):16-28頁。
5、“西方理論的中國問題:兼論研究方法、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3.5期(2020年):53-59頁。
6、“ 西方理論在中國的命運——詹姆遜與詹姆遜主義” 《文藝理論研究》1期(2018年):184-201頁。
7、“全球傳媒與中國國家形象“ 《新聞與傳播研究》6期 (2009年):11-26頁。
8、“從區域研究到文化研究:人文社科學術範式轉換”《文藝研究》,6期(2007年):12-21頁。
9、“後殖民主義批評:從西方到中國”《文學評論》1期(1998年)1期(1998年):149-159頁。
10、“巴赫金對話理論在當代文化批評中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86期 (1994年): 161-177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