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屹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教授)

鎖定
劉屹,男,1972年生於北京。1990-2000年,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得歷史教育學士、隋唐史碩士和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師從寧可、郝春文教授,博士論文《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並於2000年起至2021年在歷史系留校任教,現為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為歷史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的課程有:《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與選讀》、《中國古代史》、《敦煌學概論》、《中國古代的宗教》、《中國古代史料學》、《中國宗教文獻選讀》等。
中文名
劉屹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首都師範大學
職    業
教師
職    務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1] 
性    別

劉屹人物經歷

劉屹求學學位

1990年至1994年,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 攻讀歷史教育學本科,獲得學士學位。
1994年至1997年,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敦煌學碩士,獲得碩士學位。
1997年至2000年,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中國古代史博士,獲得博士學位。

劉屹專業職稱

2000年起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同年獲得講師職稱。
2004年12月獲得副教授職稱。
2010年已獲得教授職稱。 [2] 

劉屹學術兼職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秘書長、理事;
《敦煌吐魯番研究》編輯部副主任;
《天問》年刊副主編。

劉屹研究方向

專業領域為敦煌學、道教史、隋唐史。

劉屹主講課程

1、中國古代史(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基礎課)。
2、中國古代歷史文選(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基礎課)。
3、中國古代的宗教(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生選修課)
4、敦煌學概論(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生選修課)。
5、中國古代史料學(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基礎課)。
6、中國古代宗教文獻選讀(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生選修課)。

劉屹主要貢獻

已在國內外各種專業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論文集上發表專題論文、研究書評、譯稿等60餘篇,出版《敬天與崇道》(中華書局,2005年)專著1部。該書於2006年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5-2008年,承擔北京市教委項目“七世紀前中國信仰世界的變遷”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唐間中國信仰世界的變遷”,都已結題。多次赴德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
近年來主要從事道教研究,其研究特點是:(1)立足於基本文獻,以實證為主,不務空談;(2)綜合運用歷史學、文獻學、宗教學和考古學等多種學科和手段;(3)學術視野開闊,遵守學術規範,能夠站在相關課題的國際學術前沿,因而在很多具體論題上都具有代表中國學術界與國外學者對話的意義;(4)不僅能夠懷疑舊説,而且能夠提出道教史和道教文獻研究領域的新命題。

劉屹個人專著

1.《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741頁。
2.《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359頁。
3.《經典與歷史——敦煌道經研究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343頁。
4.《敦煌道經與中古道教》,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11月,418頁。

劉屹發表論文

(一)專題論文
1、《敦煌十卷本〈老子化胡經〉殘卷新探》,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101-120頁。
2、《試論化胡經產生的時代》,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4月,87-109頁。
3、《老子母碑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4期,34-41頁。
4、《唐前期道教與周邊國家、地區的關係》,98年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收入韓金科主編《‘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780-789頁。
5、《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之一:漢末成書説質疑》,《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281-306頁。(2000年1月)
6、《〈廣説品〉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6期,15-18頁。《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宗教》2000年2 期轉載,59-62頁。
7、《敦煌本〈升玄內教經〉的卷次問題》,《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2期,17-22頁。
8、《〈玄妙內篇〉考——六朝至唐初道典文本變化之一例》,“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北京,2000年6月,收入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614-634頁。
9、《試論敦煌本〈化胡經序〉的時代》,“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敦煌,2000年7-8月,載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歷史文化捲上》,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264-288頁。
10、《中古道教的“三道説”》,《華林》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283-293頁。
11、《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之二:成書年代考訂》,《敦煌研究》2001年4期,138-144頁。
12、《〈浮屠經〉小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1期,24-28頁。
13、《寇謙之的家世與生平》,《華林》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271-281頁。
14、《寇謙之身後的北天師道》,《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1期,15-25頁。
14、《寇謙之與南方道教的關係》《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二期,2003年4月,2003年4月,71-99頁。
15、《論〈升玄經〉的文本差異問題》,《文津學志》第一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5月,191-206頁。
16、《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漢學研究》21卷1期,2003年6月,77-103頁。
17、《唐代道教的化胡經説與道本論》,榮新江主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87—127頁。
18、《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上宮廄户寫<維摩詰經>補説》,《華林》第3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159-172頁。
19、《敦煌本〈升玄經〉經籙傳授儀式研究》,《敦煌學》第25輯,2004年9月,465-482頁。
20、《論漢晉間的“化胡經説”》,《首都師範大學史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9月,40-55頁。
21、《論〈升玄經〉“內教”與“昔教”的關係》,《敦煌吐魯番研究》8卷,2005年1月,45-70頁。
22、《上博本曹元深祭神文的幾個問題》,2003年9月北京敦煌學會議論文,收入《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3月,151-162頁。
23、《唐前期道藏經目研究:以〈南竺觀記〉和敦煌道經為中心》,2001年洪堡大學會議論文,in Poul Andersen and Florian C. Reiter eds. Scriptures, Schools and Forms of Practice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 Wiesbaden:Harrassowitz Verlag, 2005,pp.185-214.
24、《化佛與化胡:晉宋道教眼中的佛道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史學研究》第三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12月,139-153頁。
25、《唐開元年間摩尼教命運的轉折》,《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九卷,2006年5月,85-109頁。
26、《敦煌所見〈洞淵神咒經〉卷二十(S.8076+9047v)殘卷及相關問題》,《周紹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8月,297—302頁。
27、《〈笑道論〉引用道典之書志學研究》,《天問》(丙戌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57—295頁。
28、《〈畫雲台山記〉與東晉的張道陵傳説》,《藝術史研究》第8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29-51頁。
29、《五、六世紀之交關中道教的特點——以姚伯多碑為中心》,《中國中古史研究》第6期,台北蘭台出版社,2006年12月,1-22頁。
30、《中古道教的“中國”觀念》,《唐史論叢》第九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322-334頁。
31、《盤古神話:史料新讀》,《中國史研究》2007年1期,77-91頁。
32、《論〈太上妙法本相經〉的北朝特徵——以對佛教因素的借用為中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3期,14-20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宗教》2007年6期轉載,63-69頁。
33、《道教仙人子明論考》,《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11-522頁。
34、《〈太上妙法本相經〉的品題和成書問題》,高田時雄主編《唐代宗教文化與制度》,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7年9月,67-85頁。
35、《神話與歷史:六朝道教對張道陵天師形象的塑造》,Florian C. Reiter ed. Purposes, Means and Convictions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 Harrassowitz Verlag, 2007, pp.57-82.
36、《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經〉所見南北道教傳統之異同》,《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99-212頁。
37、《“元始系”和“仙公系”靈寶經的先後問題——以“古靈寶經”中的“天尊”和“元始天尊”為中心》,《敦煌學》第27輯,2008年2月,275-291頁。
38、《晉宋天師道史硏究之一——以對“奉道世家”的考察為中心》,《天問》(丁亥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213-240頁。
39、《〈本際經〉的續成問題及其對南北道教傳統的融合》,《華學》第九、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1061-1069頁。
40、《五斗米道“傳入”江東的幾個問題》,《慶祝寧可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195-207頁。
41、《敦煌本“靈寶經目錄”硏究》,《文史》2009年2輯,中華書局,2009年5月,49—72頁。
42、《“元始舊經”與“仙公新經”的先後問題——以“篇章所見”古靈寶經為中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3期,10-16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宗教》2009年5期轉載,65—71頁。
43、《論古靈寶經〈升玄步虛章〉的演變》,Florian C.Reiter ed., 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 A Berlin Symposium , Harrassowitz Verlag, 2009, pp.189-205.
44、《排拒與容納——六朝天師道與〈太平經〉關係的考察》,鄭開編《水窮雲起集——道教文獻研究的舊學新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1—24頁。
45、《敦煌本“通門論卷下”(P.2861.2+2256)定名再議》,《文獻》2009年4期,47—55頁。
46、《中古道教神學體系的建構與發展——以元始天尊的“至尊性”和“佛陀化”為中心》,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第42卷1、2期,2009年11月,75—91頁。
47、《漢末還是南北朝?——〈想爾注〉成書時代之比較》,《敦煌學》28輯,台北樂學書局,2010年3月,145—164頁。
48、《從星神到身神——漢晉間太一神的內在化》,《天問》第三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149—170頁。
49、《古靈寶經“未出一卷”考論》,《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4期,81—103頁。
50、《武則天“聖母神皇”與“聖神皇帝”尊號探析》,《莫斯科大學學報》2010年2期。(俄文)
51、《中古早期的鬼兵觀念——以王凝之所請鬼兵為中心》,Florian C. Reiter ed., Exorcism in D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pp.51—67.
52、《王凝之之死與晉宋天師道的淵源》,《中國史研究》2011年2期,59—75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宗教》2011年5期轉載,74—84頁。
53、《古靈寶經出世論——以葛巢甫和陸修靜為中心的考察》,《敦煌吐魯番硏究》第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7月,157—178頁。
54、《天尊的降格與道教的轉型——以德藏吐魯番道教文獻Ch.349、Ch.1002為例》,《吐魯番學硏究》2011年1期,77—88頁。
55、《論〈老子中經〉的成書時代》,鄭炳林主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08年度理事會曁敦煌漢藏佛教藝術與文化國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9月,121—134頁。
56、《向達先生摹抄本〈上元金籙簡文〉殘卷重識》,《敦煌文獻·考古·藝術綜合研究——紀念向達先生誕辰11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2月,535—548頁。
57、《唐代的靈寶五方鎮墓石研究——以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唐李義珪五方鎮墓石”為線索》,《唐研究》1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7—38頁。
58、《採撮〈法華〉與改換〈涅槃〉——〈太上靈寶元陽經〉的成書問題》,黃正建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355—362頁。
59、《開天時期安西軍政體系中的道教蹤跡——以庫車都勒都爾·阿乎爾遺址出土D.A.124+125號文書為中心》,新疆龜茲學會編《龜茲學研究》第五輯,新疆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483—497頁。
60、《如何修得上仙?——以古靈寶經中的太極左仙公葛玄為例》,餘欣主編《中古時代的禮儀、宗教與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375—391頁。
61、《S.4226“太平部卷第二”與〈太平經〉的“再出説”》,波波娃、劉屹主編《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St.Peterburg,Slavia, 2012, 147—153頁。
62、《死後成仙:晉唐至宋明道教的“鍊度”主題》,《唐硏究》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225—247頁。
63、《道教禮儀歷史考察的一個基點》,東嶽書院編《禮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183—191頁。
64、《古靈寶經中的三洞説》,《慶賀饒宗頤先生九十五華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12年12月,638—651頁。
65、《論古靈寶經“出者三分”説》,《國學的傳承與創新——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週年慶賀學術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1249—1261頁。
66、《德藏吐魯番雙語文書殘片Ch/So 10334 (T I α)v的道教內容考釋》,《中國新出資料學の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13年8月,257—264頁。
67、《符文、真文與天文——論“靈寶”概念的不同表現》,《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457—473頁。
(二)書評
1、《評〈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敦煌吐魯番研究》第3卷,1998年9月,371-381頁。
2、《評〈道家文化研究〉13輯〈敦煌道教文獻專號〉》,《敦煌研究》1999年3期,142-149頁。
3、《評T. H. Barrett, Taoism under T’ang .》《唐研究》第5卷,1999年12月,486-496頁。
4、《評山田俊著〈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唐研究》第6卷,2000年12月,451-458頁。
5、《評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中譯本)〉》,《中國史研究》2002年4期,134-142頁。
6、《評李德範輯〈敦煌道藏〉》,《敦煌吐魯番研究》第6卷,2002年6月,384-389頁。
7、《評王宗昱著〈道教義樞研究〉》,《唐研究》第8卷,2002年12月,476-481頁。
8、《評Florian C. Reiter,The Aspirations and Standards of Taoist Priests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唐研究》第8卷,2002年12月,471-476頁。
9、《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史〉及兩部中譯本》,《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512-523頁。
10、《評王承文著〈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敦煌吐魯番研究》第7卷,中華書局,2004年1月,463-468頁。
11、《評小林正美著〈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唐研究》第10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598-604頁。
12、《評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九卷,2006年5月,492-500頁。
13、《評榮新江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敦煌學輯刊》2008年2期, 171-173頁。
14、《評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25-531頁。
15、《評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人文中國學報》第十五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461—467頁。
16、《評呂鵬志〈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唐硏究》第1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545—551頁。
17、《評劉進寶主編〈百年敦煌學〉》,《敦煌吐魯番學硏究》第12卷,501—507頁。
18、《〈唐代道教〉中譯本序》,巴瑞特着,曾維加譯《唐代道教》,齊魯書社,2012年9月,1—6頁。
(三)信息、綜述
1、《關於敦煌本化胡經及其相關問題的新認識》,Susan Whitfield ed. IDP News , No.7 Spring 1997,p.6.
2、Critical Edition of the British Collection of Dunhuang Documents, Trans. By Colin Chinnery, IDP News , No. 10 ,Spring,1998, p.8.
3、《〈敦煌道經目錄編〉補遺》,《北京圖書館館刊》1999年3期,115-119頁。
4、《人間佛國--敦煌藝術百年回顧》,台灣《新朝藝術》22期,2000年7月號,123-126頁。
5、《一件流傳中國的日本國寶——記北京大學藏日本聖德太子寫經》,《中國書畫》2003年8期,91-93頁。
6、《二十世紀敦煌道教文獻研究概述》,北京2002年8月敦煌學學術史會議,《敦煌吐魯番研究》第7卷, 199—221頁。
7、《近年來道教研究對中古史研究的貢獻》,《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8期,12-20頁。《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宗教》2004年4期轉載。《2003-2004中國宗教研究年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52—268頁轉載。
(四)譯作
1、Anna Seidel, “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Taoist Roots in the Apocrypha”, M. Strickmann ed.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Vol.2, Bruxelles, 1983, 291-371.《國之重寶和道教秘寶》,《法國漢學》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42-127頁。
2、M. Strickmann,“The Longest Taoist Scriptures”, History of Religion ,17,1978,331-354.《最長的道經》,《法國漢學》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188-211頁。
(五)參撰參編論著
1、《漢書二十三家注鈔》,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與史睿、張鑰合作)。
2、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部分詞條。
3、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一),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二、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四、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7月。(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
4、波波娃、劉屹主編《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的研究視角與問題》,St. Peterburg, Slavia, 2012,
(六)學位論文
1、《試論南朝經教道教的形成及其對北方道教的影響》,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1997年。
2、《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博士學位論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年。

劉屹學術會議

1998年10月,陝西西安,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硏討會及唐史學會年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0年6月,北京,首都師大,「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0年8月,甘肅,敦煌硏究院,「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1年3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道教經典、學派與修行方法」國際道教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2年8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敦煌學學術史國際討論會」,提交會議論文已出版。
2003年10月,北京,國家圖書館,「敦煌學國際硏討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4年7月,雲南昆明,唐史學會年會,提交論文。
2004年9月,武漢,武大三至九世紀硏究所,「中國三至九世紀曆史發展及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
2005年6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道教修行的目的、方法和堅定信仰」國際討論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6年3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漢字情報中心,專題演講,論文已出版。
2006年11月,台灣高雄,「第一屆仙道國際學術硏討會」,提交論文,即將出版。
2006年12月,香港,「學藝兼修.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已出版。
2007年10月,香港,「東西方硏究」香港大學中文系成立八十週年國際學術硏討會,提交論文。
2007年11月,上海,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學術硏討會,提交論文。
2007年12月,柏林,「道教儀式的基礎硏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

劉屹科研項目

1.2005年獲得北京市教委項目“七世紀前中國信仰世界的變遷”。
2.2005年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唐間中國信仰世界的變遷”。
3.“六朝道教古靈寶經的歷史學研究”,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12BZS025) [2] 

劉屹獲獎記錄

2006年,《敬天與崇道》一書獲得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項目”。
2005-2008年 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其中的國家社科項目還於2008年12月獲得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優秀成果”鑑定評級。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參考資料
  • 1.    現任領導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引用日期2020-05-31]
  • 2.    劉屹  .首都師範大學.2016-03-22[引用日期201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