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安祺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鎖定
劉安祺(1903-1995),山東嶧縣人,字壽如。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曾參加東征、北伐戰爭和中原大戰。1932年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1933年升任旅長。1936年10月授陸軍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抗戰。1939年升任第五十七軍第九十七師師長。1944年4月升任第五十七軍軍長,率部參加豫中會戰。1945年任青年軍第五軍軍長。1947年初調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東北分團主任,同年7月任第七十一軍軍長、第七兵團司令,在東北參加內戰。1948年9月授陸軍中將,調任第十一綏靖區司令長官兼青島警備司令,參加濟南戰役,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1949年去台灣。歷任台灣中部防守司令、澎湖防守司令、第二軍團司令、金門防守司令、陸軍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 [1] 
中文名
劉安祺
外文名
Liu Anqi
別    名
劉壽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3年6月10日
逝世日期
1995年9月8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職    業
軍人
政    黨
中國國民黨
服役時間
1926年——1995年
軍    銜
一級上將
參與戰役
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逝世地
台灣省台北市

目錄

劉安祺人物生平

劉安祺(1903—1995),字壽如,1903年6月10日出生於嶧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義和莊。民國初年,因鄉下遭匪亂,舉家遷到韓莊(今屬微山縣)。
1909年,劉安祺在韓莊一個私塾裏啓蒙上學。1914年,入韓莊鎮高等小學校。1920年夏,又考入私立山陰中學堂就讀.並結了婚。在中學讀了三年半,差三個月就畢業的時候,因北洋軍閥混戰,無法在當地讀書,轉到徐州中學學習,不久輟學。
1924年冬,劉安祺受徐州中學歷史課老師孫樹成的影響,離開家鄉去報考黃埔軍校。先是在上海蔘加初考,錄取後乘船去廣州參加復考。到廣州後,與來自全國的370名青年一起參加考試,以第73名的成績被錄取,從此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1925年11月,劉安祺畢業於黃埔軍校三期步兵科。1926年7月15日,參加北伐誓師,隸屬教導師第三團。北伐不到三個月,升為步兵第七連連長,這個連一共出了兩個二級上將,一個是劉安祺,一個是胡璉。1927年8月,參加龍潭戰役,擔任五十八團特攻隊(突擊隊)隊長。戰鬥將結束時,代理五十八團第二營營長。後調任警衞團第二營營長。1932年,任八十七師二六一旅五二一團團長。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淞滬戰爭。劉安祺曾於半夜向何應欽請願抗日,戰爭後大約一個禮拜八十七師開到上海,擔任戰場的正面攻擊,劉安祺所屬的二六一旅駐守在江灣,靠近吳淞炮台。那裏正是敵人的飛機炮火最密集之處,戰鬥打得相當慘烈,最後連伙伕和通信兵都用上。戰鬥相持大約五週時間,陣地幾度易手,並多次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兵員傷亡很大。劉安祺團死傷三分之二。3月初,日軍在瀏河突擊登陸,威脅防線左翼,劉安祺部被迫退到二線。此時因國際調停,戰事暫時停止。
淞滬戰爭結束之後,八十七師回南京近郊整訓。1933年2月,劉安祺升任八十七師二六一旅上校旅長。是年秋,奉令開往江西南昌行營歸何應欽指揮,準備“圍剿”紅軍。10月,劉安祺晉升為少將旅長。
1937年8月,劉安祺率二六一旅參加了淞滬抗戰。10月,任第八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因師長生病,又兼師長職務。1938年初,劉安祺又奉調率四十師參加蘭封會戰,因為疲勞不堪幾次昏倒,住進醫院。6月12日,武漢會戰開始後,蔣介石任命他為八十七師師長。尚未成行,胡宗南就於一週之內看望他三次,要他去胡的七十八師任師長,並要他先去西安第七軍分校兼第二總隊的總隊長,七十八師暫由副師長代理。劉安祺念其在醫院期間有三顧之情,只好接受。
1940年9月,劉安祺改調甘肅平涼,任九十七師師長。調他去平涼的任務有二:一是封鎖八路軍;二是平定回民起義。1944年4月,劉安祺升為陸軍第五十七軍軍長,下轄九十七師、第八師和第四十六師。同年夏,日軍侵佔洛陽、鄭州之後,以西安為目標,向豫西靈寶地區進犯。五十七軍奉命開向靈寶地區。到達戰場的第二天下午,就協同友軍向東迎擊來犯日軍,雙方展開血戰,最後迫使日軍退卻,改向平漢路轉移,再沒有繼續西進。五十七軍在靈寶戰役中損失將近兩團的兵力,戰爭結束後調回西安整頓。1944年9月上旬,兩廣與湖南日軍糾集了15萬人的兵力,分三路向桂林、柳州進犯。至12月,日軍南犯到達廣西之後,轉而西向進攻貴州,重慶受到極大的威脅。為加強西南防禦,駐西安的劉安祺五十七軍三個整師共5萬餘人,由美國的空運大隊一百五十多架C46型飛機,從西安向雲南晝夜轉運,連同大炮和牲口都一塊乘機運去。這樣大規模地空運,在亞洲戰場還是第一次。
1945年春,劉安祺調任青年軍二O五師師長,1946年1月,調升為青年軍第六軍軍長,轄二〇二、二〇四、二〇五3個師駐重慶。並擔任陪都重慶的衞戍任務,此間,經常聯同蔣經國視察部隊。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1946年8月,蔣介石為加強東北的軍事力量,改變軍事上的被動挨打局面,派陳誠以參謀總長接替熊式輝兼任東北行轅主任職務。9月,劉安祺任七十一軍軍長,去四平街接防。後任七兵團司令官。
1948年1月,青島警備司令部擴充為國民黨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丁治磐。轄第五十軍、整編第八師、整編第九師,整編第六十四師。同年5月,恢復青島警備司令部,原在東北的第七兵團司令官劉安祺調任青島警備司令。同年夏,劉安祺接任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兼青島警備司令。9月22日晉升陸軍中將。
1949年6月,守備青島的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兼行政長官劉安祺部有第三十二軍,第五十軍,綏靖區獨立旅,山東保安第二、第四旅,青島保安旅以及海軍第二軍區的第一艦隊、第二巡防隊,空軍第五大隊的第二十五中隊、二十七中隊、一個供應中隊和一個警衞營,共約7萬餘人。劉安祺根據蔣介石的“保存有生力量,避免就殲,隨時準備撤退”的作戰方針,採取以外圍山區、城鎮和交通幹線為依託的縱深梯次配備的防禦體系,由滄口至即墨城關設置了三道防線,各道防線均由其主力防守。
為解放青島,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重建山東軍區,並由膠東前線指揮部所屬新五師、新六師和炮兵團,組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二軍,軍長譚希林,政委彭林,編入第三野戰軍序列。根據中央軍委對青(島)、即(墨)戰役提出的“迫敵撤退、保全城市”的作戰方針,三十二軍制定了“逐步壓縮、迫敵早撤,於敵撤退之際尋機殲其一部或大部”的作戰方案,決定分兵三路,由北向南推進。在進入市區之前,快速挺進,以閃電之勢殲敵主力;進入市區後,停止使用重武器,力避同敵進行巷戰。
5月初,青即戰役前線指揮部成立,許世友兼任總指揮,譚希林任副總指揮,彭林任政委,三路大軍去集青島、即墨一線,根據作戰方案,分三路進攻青島。5月3日至19日,完成青島外圍前哨戰。5月26日至27日,攻破敵第一道防線。5月31日,敵軍的第二道防線不戰而逃。市內守軍在美軍支援下已開始從海上撤退。6月1日晚,解放軍佔領了青島市東部的重要口岸沙子口,國民黨軍完全陷入陸地包圍圈中,只得趁夜陸續從海上撤退。同日夜,美軍第七艦隊也同時撤至公海。6月2日上午,戰鬥基本結束。進入市區的部隊隨即消除殘敵,全部解放青島。
青島解放前夕,自感瀕於失敗的國民黨青島當局曾制定了一個龐大的破壞城市計劃,並運來2萬噸炸藥,準備在撤逃之前將港口碼頭、電廠、水廠和中紡、齊魯兩大公司及其他工廠企業徹底破壞。中共膠東區委、膠東軍區和行署通過張公制做劉安祺的工作。張公制與劉安祺關係甚好。劉安祺素仰張公制的才學品行,因此,到青任職後,曾不止一次會見張公制,待之如前輩,敬禮有加。正是因為有此關係,張公制捨生忘死,兩次面見劉安祺,仗義執言,保全青島。第一次是在1949年春節前,張公制去見劉安祺,對他説:“風聞有令要炸燬青島工業區,此事萬萬做不得。日本投降,敵偽工廠就屬青島人,閣下是山東人,應該給山東人留下工廠。”劉安祺聽完後,遮掩説我不會幹這樣的事。第二次是在1949年春,膠東軍區通過地下工作者劉仲讓與張公制取得聯繫,請張去説服劉安祺,勸其不要做危害國家、民族的罪人。張公制再去見劉安祺,語重心長地對劉説:“青島孤軍無援,豈能堅守?青島遲早要解放,戰爭解決,青島58萬人民必遭塗炭,名城青島將毀於一旦。”張公制又説:“如按中央指示炸燬水廠、電廠、港口碼頭等重要設施,那樣做,閣下名譽將不是流芳千古。如其不然,只有不戰善退,保全青島,也不失留有餘地。”話中要害,劉安祺沉思後説:“我是山東人,哪有不想在本地留個好名譽呀!我接受張老先生的善意……”6月2日凌晨,最後一批國民黨軍隊從海上撤離青島,2萬噸炸藥沒有爆炸,碼頭、工廠及一切城市設施依然如故,青島完整無損地歸入人民手中。
1949年6月2日,劉安祺率部從青島海運台灣,後又轉運海南。撤退的軍隊連同其他人員共計撤出達9萬人。第十一綏靖區撤出青島後改編成第二十一兵團,隸屬廣州綏署、華南軍政長官公署指揮,劉安祺任司令官。
1950年春,第二十一兵團及第五十軍撤退到台灣。到台後,劉安祺一直在軍中任職。1968年,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劉安祺晚年主持由台灣的“山東同鄉會”印行的《山東文獻》,為徵集、整理和研究在台灣的山東人史料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9月9日,劉安祺病逝。 [2] 
參考資料
  • 1.    餘克禮,朱顯龍主編;張民憲,高景軒,彭付芝副主編..中國國民黨全書 下: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747-748
  • 2.    王志民主編.山東重要歷史人物 第6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33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