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則亭

鎖定
劉則亭,生於1944年,是古漁雁的後代。劉則亭挖掘、採錄蒐集有近千則解釋古船網由來和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神話、故事和傳説,是當地知名的故事家。他從年輕時就有意從事古漁雁民間故事的挖掘、整理與保護工作,是遼河口古漁雁民間故事的集大成者。 [1] 
中文名
劉則亭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4年
性    別

劉則亭漁雁故事

“古漁雁”指的是古代像大雁一樣南北遷徙的打魚人。古漁雁民間故事,是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多為神話故事、民間傳説和漁歌等,由被稱為“古漁雁”的特殊捕魚羣體創作和傳承,因而得名。“古漁雁”式行蹤在世界範圍內多已絕跡,唯獨遼河入海口還有遺存,堪稱人類遠古漁獵活動的活化石。 [1] 
“古漁雁”民間文學已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推薦並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 

劉則亭傳承文化

位於遼河口海域的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二界溝鎮是特殊羣體“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他們沿襲着一種不定居的原始漁獵生存方式,每年沿着水陸邊緣遷徙,在江河入海口的灘塗及淺海捕撈魚蝦。在積年累月的捕魚捉蝦生活中,他們留下關於海上漂泊的傳説、故事,記錄了早年“漁雁”們在各個海域海灘經歷的傳奇,並一代一代傳承至今。劉則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老漁民和古漁雁民間故事的優秀傳承人 [1] 
2006年,古漁雁民間故事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劉則亭被授予“遼寧省民間藝術家”稱號。2009年,他被命名為古漁雁民間故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1] 
如今,已經年近七旬的劉則亭老人,除了將全部的心力投注到古漁雁民間故事、古漁雁民俗等捕撈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之外,還用自己的退休工資收集了四五百件故事中提到的船、錨、海碗等實物,使古漁雁民間故事有可依託的物質載體。同時,劉則亭還在每年寒暑假期間,為前來參觀學習和社會實踐的學生們擔當義務講解員,廣泛宣傳和傳播古漁雁民間故事和古漁雁文化。 [1] 
劉則亭通過挖掘、收集、整理古漁雁民間故事的資料,先後出版了《漁家的傳説》、《漁家風物民俗史話》和《遼東灣的傳説》,並有65篇故事被收入《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遼寧卷》。其中,《漁家的傳説》於1992年獲中國北方民間文學二等獎,《漁家風物民俗史話》於2001年獲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優秀獎。2006年,在劉則亭的提議下,盤錦市文化部門積極籌劃建立了遼河口古漁雁文化遺產博物館,從此,“漁雁”有了一個保存和展示海上文化的基地。 [1] 
劉則亭説:“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會做一天‘古漁雁’的守護人。” 在父親的影響下,劉則亭的女兒和女婿對古漁雁文化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並決心要將古漁雁民間故事傳承下去。 [1] 

劉則亭留住記憶

二界溝的漁民一直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劉則亭對祖輩們靠漁而生的生活經歷和有關“古漁雁”的故事很感興趣,他一邊聽一邊記憶,時間久了,便有了豐厚的積澱 [2] 
“漁雁的傳統不能丟,打魚人文化少,航海經驗、觀天諺語,還有民間小故事,都沒有文字記載,完全是口傳,等你學了文化一定要把這些記下來”。劉則亭祖父的一句話像種子一樣埋在他心裏。儘管劉則亭只讀到初一,無論上船捕魚、參軍,還是後來從事文化工作,他都不間斷地收集整理這些漁家文化。
劉則亭已經收集整理了近千個故事、漁歌、諺語,尋訪老漁民記錄的手稿近60萬字,錄製數十盤磁帶,並整理出版了《漁家的傳説》、《漁家風物民俗史話》等多部書,而待出版的“古漁雁”民間文學資料還有40餘萬字。
劉則亭的努力對“古漁雁”文化的延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他自己經數十年的積累和沉澱,也成為海洋文化研究領域裏的專家。在他收集的故事變成書籍出版後,“古漁雁”的故事也廣泛流傳,並吸引了文藝界人士的關注。 [2] 
劉則亭從小跟着祖父、父親在河北的白洋淀、文安窪打魚,10多歲時跟隨父母來到遼河口海域,一邊讀書一邊打魚。小時候的劉則亭特別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閒暇時,他經常從祖父劉英文、外祖父邵樹本、父親劉維珍、母親邵汝蘭以及老一代打魚人那裏瞭解關於古漁雁的民間傳説。這些故事和難忘的“漁雁”生活伴隨着劉則亭的童年記憶,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生根發芽,漸漸枝繁葉茂。 [1] 
隨着社會的發展,遼河口的“漁雁”越來越少,為了留住心中對“漁雁”的記憶,當時在二界溝鎮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的劉則亭開始有意識地回憶自己聽過的古漁雁故事,並利用工作之便潛心研究遼河入海口地區的漁家民俗、口頭傳説,先後收集、記錄文稿上百萬字,整理和講述古漁雁民間故事500多則。他講述的古漁雁民間故事與內陸及海島的口頭文學有所不同,內容和形式上都帶有鮮明的捕魚生活特點和原始文化韻味。這些故事大都短小精悍,其中包括對“古漁雁”祖先的追懷、對海神和龍王的崇拜、對遠古時代“漁雁”生活足跡的描述,以及漁船、網具等捕撈工具的起源與演變等。因為劉則亭從小經歷過“漁雁”生活的緣故,他善於運用生動質樸的語言來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在講述故事時,他還會偶爾穿插一些漁歌、號子,運用手勢等形體語言,使故事的表現力和現場感更強。 [1] 
劉則亭 劉則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