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剝,漢語一級字 [5]  ,讀作剝(bāo或bō),讀作bāo,指去掉物的外皮或殼(多用於口語)。讀作bō,指剝離。引申指脱落、侵蝕。又引申指強制除去、侵奪。 [2]  [4]  [6] 
中文名
拼    音
bāo,bō [1] 
部    首
注    音
ㄅㄠˉ或ㄅㄛˉ
釋    義
以刀砍物而致物裂
總筆畫
10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剝bāo
⒈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剝皮。剝花生。
其他字義
剝bō
⒈ 義同(一),用於複合詞:剝奪。剝削(xuē)。剝落。剝蝕。生吞活剝。 [6] 
詳細字義
◎ 剝 bāo
〈動〉
(1) [口]∶去掉物的外皮或殼(多用於口語) [shell;skin;peel;peel off]
或剝或烹。——《詩·楚茨》 [2] 
又如:剝花生;剝碗豆;剝牛皮;剝葱皮
(2) 另見 bō
其它字義
◎ 剝 bō
〈動〉
(1) (會意。從刀,從錄,“錄”又兼作聲符。“錄”,《説文》:“刻割也。”本義:削;剝離;剝脱,即去掉物體表面上的東西) [2] 
(2) 同本義 [pare cut apart]
剝,裂也。——《説文》
剝,離也。——《廣雅》
或剝或亨。——《詩·小雅·楚茨》
然不剝脱,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荀子·強國》。注:“剝脱,謂颳去其生澀。”
冬日至,令剝陰木而水之。——《周禮·秋官》。注:“刊、剝互言耳,皆謂斫去次地之皮。”
溪頭卧剝蓮蓬。——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又如:剝除(削去);剝割(割削);剝製(剝取或削除外皮,加工製作);剝皮(剝去外皮)
(3) 割裂 [divide;sever;cut apart]
是剝是菹。——《詩·小雅·信南山》
(4) 脱落 [fall off]
實熟則剝。——《莊子》
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芒。—— 陸游《老學庵筆記》
又如:剝落(剝損脱落;落地,沒有選上);剝缺(剝落殘缺);剝壞(剝落損壞)
(5) 強制除去 [denude]
裸剝士女。——房玄齡《晉書》
又如:剝廬(剝奪他人蔭庇之所;窮困的居所);剝放(斥退)
(6) 盤剝;掠奪 [exploit;rob]
故為吏牧民者競相剝削。——《梁書·賀琛傳》
患在於剝奪之不已。——元稹《錢貨議狀》
又如:剝害(盤剝傷害);剝褫(革除;褫奪)
(7) 罷免,革除 [recall]。
如:剝坐(革職治罪);剝辱(謂革職之辱)
(8) 傷害 [injure]
剝喪元良。——《書·泰誓中》
又如:剝喪(傷亡);剝戮(傷害殺戮);剝喪(傷亡;喪亂)
(9) 衰微;減少 [decay]。
如:剝極(時運不利或事物衰敗到了極點)
(10) 另見 bāo;pū [2] 

古籍釋義

【子集下】【刀字部】剝
〔古文〕𠚪《唐韻》《集韻》《韻會》𠀤北角切,音駁。《説文》裂也。從刀,彔聲。《玉篇》削也。《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又《增韻》褫也,脱也。
又卦名。《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又《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注》謂斫去次地之皮。
又殺牲體解之名。《詩·小雅》或剝或亨。
又《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注》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又《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音璞。力擊也。《詩·豳風》八月剝棗。《注》擊也。
又音卜。《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 [2] 

方言音韻

◎贛語 brɔk5,剝豆莢裏
◎客家話 [台灣四縣腔] bok7 [客英字典] bok7 [海陸腔] bok7
粵語 bok1 mok1
◎潮州話 bag4 (pak)
◎韓語 PAK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