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港村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龍湖鎮下轄村)

鎖定
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大唐帝國中央政府官員秘書丞施典隨同鄉河南光州固始縣縣史王潮王審知王審邽兄弟率領義軍南渡福建,於次年攻佔泉州等諸地立下赫赫功勳,施典為五代十國中的閩國開國功臣之一。施典為閩國開國立下赫赫功勳而受閩王王審知分封為龍湖伯,賜封地於今晉江龍湖一帶,施典擇居晉江龍湖“牙水”(陽溪入海口,詞出《錢江家譜》)之右,因前(北面)臨陽溪,東頻海灣,取村名為錢江,亦稱“前港”。
中文名
前港村
別    名
錢江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龍湖鎮管轄
下轄地區
前港新鄉
電話區號
0595
郵政編碼
36224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真如殿
施典墓
施氏大宗祠
方    言
閩語

前港村歷史沿革

前港村,解放前稱錢江村,包括二十五個施姓村,如坑尾村、石廈村等,作為錢江施姓家族的總稱,前港為錢江施姓的母村。解放後,為了便於管理,政府將前港分為二十五個村,前港為第十區,屬龍湖管轄,叫前港鄉。1955年實行合作化,成立初級公社,最初為五個,後擴大為8個,1957年,成立高級公社。後取消區、鄉制度,前港改為生產大隊,1989年,龍湖鄉由鄉改為鎮,前港生產大隊改為前港村。

前港村地理概況

錢江北大門 錢江北大門
位於龍湖鎮政府駐地東南1.5公里,東南與深滬鎮交界,東臨深滬灣。轄前港、前港新鄉2個自然村。村委會設前港。公路連接泉州至金井公路。錢江,現改名為“前港”,位於泉郡首邑晉江之南,為閩南三角要地之一。錢江物產豐饒,人丁旺盛,鄉僑名流遍及台、菲、港、澳和東南亞諸國。整個村共劃分為前港、新鄉兩個自然村,共計人口8000餘人,海外人口5000餘人,常住人口2500人,面積1.5平方公里。它地處交通要道,東枕沿海大通道,西襟龍湖鎮區,南接晉南四鎮、省306道,化挹寶蓋山,距譽稱小香港石獅僅八公里,可謂形盡東南之美,名揚四海。

前港村歷史人文

沿着歷史的記憶,追溯道一千一百多年前,先祖唐秘書丞施典千里迢迢跨越吳山,橫渡江海,從河南光州固始南渡泉州晉江海口,聚居錢江的情景,先祖傳人遍佈神州內外,人文淵數,子孫繁衍,奕奕赫赫,而今從錢江派支配四方的施式宗親已達數十萬人。如今,一代又一代的錢江鄉親秉承先祖之夙願,以發展教育、振興家園為己任,早在清朝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海外鄉賢與家鄉名流合力共同啓創尊道學校,教育家鄉子弟,培育英才。這百年來,尊道學校人才輩出,篤學純修:有為創辦尊道學校奔走海內外的清朝秀才施學賢、施碩謀堂兄弟;名噪士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施議對博士、廈門大學施鼎漢教授;2013年國際旅遊小姐大賽中國賽區總決賽折桂三項單項獎冠軍的泉州市旅遊形象大使施珊珊女士;菲律賓阿基諾總統中國特使、上好佳(國際)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施恭旗先生;主掌鄉土風俗禮儀文化長達五十餘年之久的施教祝先生;為尊道學校奉獻一生的老教師施家魁老師;身經百戰,為祖國解放立過戰功的施學忠先生,廈門警備區副政委施志雄上校,海軍學院教官施聰輝大校等一大批祖國官員,有像施學順、施教明、施教煥、施學慨等省級政協委員10人,原省級政協委員4人。
錢江鄉賢有着傳統的慈善情結,“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是中華民族傳頌千年的古訓,所以,每一位遠離故土的錢江赤子,當他在業績上有所成就時,都會毅然地報效家鄉。多年來,各地鄉僑斥巨資支持家鄉興辦公益事業:1979年已故旅菲僑親施家約、施學豎等老一輩僑領,發動廣大鄉僑捐資百萬,用於尊道學校籌建新校園;1989年,在尊道學校八十週年慶典上,又捐獻200多萬,作永久性教育基金;在2009年百年校慶臨近之際,旅菲愛國華僑施恭旗先生捐資73萬建設尊道小學橡膠體育場,企業家施志堅先生捐資29.5萬重新裝修學校外觀,旅菲前港同鄉會捐資30萬改造學校大門,還有許多華僑踴躍捐資支持學校教學設施的改善,使這所百年老校舊貌換新顏。

前港村村容村貌

改革開放30年來,前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僑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熱潮高漲,新建設的清輦清溪大道、延伸至覆蓋全村水泥大道,以及竣工通往沿海大通道的“東方”大道已達一萬多平方米。新建的村委會大樓、錢江施式大宗祠、老人活動中心、門球場、燈光球場、村文化活動中心、農貿市場歷歷在目,不勝枚舉。“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在生息於斯的錢江鄉親的共同努力下,這個美麗的僑鄉,將更加美麗迷人!

前港村文物保護單位

錢江施氏大宗祠(前港施氏族廟)
2003年修善後的錢江施氏大宗祠 2003年修善後的錢江施氏大宗祠
錢江施氏大宗祠坐落於晉江市龍湖鎮前港村,坐西朝東,三開二進,抬梁木構架,歇山頂屋面,總高12米。宗祠正面牆為花崗岩石,古樸莊重,是閩南特有的“皇宮起”,聞名遐邇,是泉南名祠,於1999年6月被晉江市列為第三批文物古建築保護單位 [1]  。錢江施氏大宗祠始創於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距今已近八百個春秋,錢江施氏大宗祠為錢江施氏開基始祖閩國開國功臣之一的施典之八世孫施雲卿(字:夢悦)提倡首建,得到錢江施氏本族兄弟的支持,同心協力而創建,首奉始祖施典遺像為春冬祭祀,編修族譜,敍述祖先源流世序,祖德宗功,歷代明賢之事蹟盡載入族譜。經歲月更迭,風侵雨蝕,曾數次重修,1990年旅港世界臨濮堂施氏總會理事長施家宗先生捐資翻修後屋面,並開創祖龕為晉主作準備,1994年又再修繕,先後有八次斥資修葺。為千秋計,前港村兩委偕老人會於1999年召集錢江施姓25村宗族共襄盛舉,再次發動海內外宗親,在香港前港同鄉會創會會長施學順先生的積極倡議下,海內外鄉親計捐資350萬元人民幣於2002年農曆三月初五動工,對錢江施氏大宗祠進行一次全面整修,2003年八月初四竣工,歷時17個月,如今宗祠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清高宗乾隆大帝御賜的“十世簪纓”題字高懸於正堂正中,“四代一品”等匾額高懸祠堂中堂兩旁,“中秘之光”大匾在前堂之上向人們訴説着施典與其子孫後代們在歷史長河中的豐功史記與輝煌。 [2] 
真如殿
2006年擇地重建後的真如殿正大門一角 2006年擇地重建後的真如殿正大門一角
真如殿地處於具有悠久歷史的閩南著名僑鄉錢江村境內,錢江村財物富庶,人文薈萃。其先人為庇佑子孫繁衍,裏外平安,早在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九月,由錢江施式五世祖亮公倡議,於村落東郊興建此殿,擬為家廟,乃供奉玄天上帝,命名“真如殿”。
彈指八百多年,殿宇曾經滄海桑田,數度毀復。南宋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二月,錢江八世祖,開禧乙丑科進士夢説公捐奉重修。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八月,鄉紳春壽公捐金修葺。隆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臘月,廟祝迭山道長募緣修之。明世宗嘉靖(1521 年~ 1566年在位)年間倭寇侵擾劫掠中國沿海地區,真如殿為倭寇所焚燬,錢江施氏宗族子弟為保衞真如殿慘遭倭寇殺戮。迄明神宗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鄉耆建陽君率諸善施,請廟主厥事重修。清宣宗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十月,鄉耆益智君等鳩金恢復舊構。清文宗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山洪海漲,寶殿坍塌。之後,民國事故浮沉,復修未果。
真如殿古遺址 真如殿古遺址
一百五十年來,“十世簪纓”之錢江族人,目睹殿宇毀廢,心急如焚。曾有諸多鄉老豪傑為之奔走呼告,但當時正逢亂世,重建寶殿,難以奏效。
直至共和開明盛世,鄉賢族彥,鼎力支持。先行向政府書面呈報,懇切要求重建真如寶殿。終於公元1998年3月獲得批准,錢江真如殿古遺址成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是年下文立碑。爾後海內外鄉親達成共識,決定按宋代風格復建。是年開始籌款,然恰遇東南亞金融危機,族人雖有熱心,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幸於公元2000年香港前港同鄉會成立,2001年由香港晉江前港同鄉會創會會長施學順出面倡議並帶頭樂捐,既有菲華、香港、澳門、大陸等鄉賢及諸信徒積極響應,募捐此道觀擇地重建資金人民幣近千萬元。於2004年再度復工,2006年正月初三竣工重光。
於是一座氣勢宏偉、雍容典雅的真如殿巋然 力在人傑地靈的東海之濱錢江村。這是海內外鄉親返里尋根謁祖,進行文化交流,統一中華民族大業,共謀社會發展之盛世;也是鄉鄰信徒進香祈福,寄託宗法信念,參修道德之善舉。錢江真如殿因靈光普照,自寧朝以來與東石石佛寺、寶蓋山虎岫寺、金井西資巖齊名,並稱閩南四大名殿。 [3] 
大唐帝國秘書丞、五代十國閩國開國功臣錢江施氏開基始祖典伯墓
施典墓外觀 施典墓外觀
施典墓位於今前港村、後宅村、棣頭村、中山街四地交匯處,晉江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古墓葬保護單位 [1]  。傳説典伯精通風水,在他臨終之前於錢江西面親選墓葬地,他告誡子孫:本伯選此處為墓地,觀四周草木皆亡,唯中心之地雜草繁茂、鳥蟲鳴啼、生機勃然,以此中心之地葬本伯必可庇廕子孫十世為官、四代官居一品,這就是前港村施氏先祖十世為官、四代官居一品的傳説。
施典逝世於五代十國的閩國,以伯爵(施典生前被閩王王審知封為龍湖伯)禮儀葬於錢江之西。墓地歷經千年,錢江施氏宗族多次修善,由於地區經濟經一步發展進程,為保護其墓地免於被破環,如今墓地外圍已建起圍牆。
施典墓內部結構 施典墓內部結構

前港村下屬單

老年協會、計生協會、治安大隊、共青團、婦聯、錢江施氏宗親會、尊道小學校董會、前港村愛心慈善援助站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