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刻葉紫堇

鎖定
刻葉紫堇(學名:Corydalis incisa (Thunb.) Pers.)是罌粟科、紫堇屬植物。灰綠色直立草本,高15-60釐米。根莖短而肥厚,橢圓形。莖不分枝或少分枝,具葉。葉具長柄,基部具鞘,葉片二回三出。總狀花序長3-12釐米,多花。苞片約與花梗等長,菱形或楔形。萼片小,絲狀深裂。花紫紅色至紫色,稀淡藍色至蒼白色。蒴果線形至長圓形,具1列種子。 [1] 
分佈於中國、琉球羣島、日本、韓國和朝鮮;在中國分佈於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湖北、湖南、廣西東北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美國(紐約)有引種種植。生長於近海平面至1800米的林緣,路邊或疏林下。 [1]  [3] 
刻葉紫堇全草藥用,解毒殺蟲,治瘡癬、蛇蛟傷。外用,不宜內服,含刻葉紫堇胺等多種生物鹼。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刻葉紫堇
拉丁學名
Corydalis incisa (Thunb.) Pers.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毛茛目
罌粟科
紫堇屬
刻葉紫堇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Pers.,1807

刻葉紫堇植物學史

刻葉紫堇 荀一喬/繪 刻葉紫堇 荀一喬/繪
該種是一個多型種,其葉和苞片的分裂程度、花的大小及其顏色、外花瓣的頂端及下花瓣的基部都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同它的廣域分佈於不同的生境有關。外花瓣雞冠狀突起發自頂端的後面,柱頭的形態和果實是其較穩定的特徵。C. indsa var. koreana Fedde,var. pseudomakinoana Fedde,f. pallescens Makino及f. liuchiuensis Nakai都是依據模式標本初次合併的,它們的變異均在該種變異範圍之內。 [1] 

刻葉紫堇形態特徵

刻葉紫堇
刻葉紫堇(12張)
灰綠色直立草本,高15-60釐米。根莖短而肥厚,橢圓形,約長1釐米,粗5毫米,具束生的鬚根。莖不分枝或少分枝,具葉。葉具長柄,基部具鞘,葉片二回三出,一回羽片具短柄,二回羽片近無柄,菱形或寬楔形,約長2釐米,寬1釐米,三深裂,裂片具缺刻狀齒。 [1] 
總狀花序長3-12釐米,多花,先密集,後疏離。苞片約與花梗等長,菱形或楔形,具缺刻狀齒。花梗長約1釐米。萼片小,長約1毫米,絲狀深裂。花紫紅色至紫色,稀淡藍色至蒼白色,平展,大小的變異幅度較大。外花瓣頂端圓鈍,平截至多少下凹,頂端稍後具陡峭的雞冠狀突起。上花瓣長(1.6-)2-2.5釐米;距圓筒形,近直,約與瓣片等長或稍短;蜜腺體短,約佔距長的1/4至1/3,末端稍圓鈍。下花瓣基部常具小距或淺囊,有時發育不明顯。內花瓣頂端深紫色。柱頭近扁四方形,頂端具4短柱狀乳突,側面具2對無柄的雙生乳突。蒴果線形至長圓形,長1.5-2釐米,具1列種子。 [1] 

刻葉紫堇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琉球羣島、日本、韓國和朝鮮;在中國分佈於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四川、湖北、湖南、廣西東北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美國(紐約)有引種種植。生長於近海平面至1800米的林緣,路邊或疏林下。 [1]  [3]  喜歡潮濕,排水良好的輕質土壤,可以在半陰涼處茁壯成長。 [2] 
刻葉紫堇分佈圖(綠色:原產地,紫色:引種地) 刻葉紫堇分佈圖(綠色:原產地,紫色:引種地)

刻葉紫堇繁殖方法

刻葉紫堇
刻葉紫堇(3張)
種子最好在成熟後立即播種,如果任其變幹,種子會迅速失去活力。表面播種並保持濕潤,通常在15°℃下1-3個月內發芽。根據另一份報告,在春天發芽。兩個月温暖,然後冷環境有可以提高儲存種子的發芽率。幼苗在生長的第一年只長出一片葉子,並且很容易衰退。該物種是兩年生植物,可能比多年生物種更容易發芽。 [2] 

刻葉紫堇主要價值

刻葉紫堇全草藥用,解毒殺蟲,治瘡癬、蛇蛟傷。外用,不宜內服,含刻葉紫堇胺等多種生物鹼。 [1] 

刻葉紫堇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