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刺果茶藨子(原變種)

鎖定
刺果茶藨子學名:Ribes burejense var. burejense,是虎耳草科茶藨子屬下的一個植物種。落葉灌木,高1-1.5米;老枝較平滑,灰黑色或灰褐色,小枝灰棕色,幼時具柔毛,在葉下部的節上着生3-7枚長達1釐米的粗刺,節間密生長短不等的細針刺;芽長圓形,先端急尖,具數枚幹膜質鱗片。
中文名
刺果茶藨子(原變種)
拉丁學名
Ribes burejense var. burejens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薔薇目
亞    目
虎耳草亞目
虎耳草科
亞    科
茶藨子亞科
茶藨子屬
亞    屬
醋栗亞屬
醋栗組
刺果茶藨子
變    種
原變種
分佈區域
黑龍江(小興安嶺、鐵力、帶嶺、哈爾濱、尚志、老爺嶺)、吉林
外文名
Ribes burejense Fr. Schmidt.
性    質
落葉灌木
1-1.5 (2) 米

刺果茶藨子(原變種)形態特徵

刺果茶藨子葉寬卵圓形,長1.5-4釐米,寬1.5-5釐米,不育枝上的葉較大,基部截形至心臟形,幼時兩面被短柔毛,老時漸脱落,下面沿葉脈有時具少數腺毛,掌狀3-5深裂,裂片先端稍鈍或急尖,邊緣有粗鈍鋸齒;葉柄長1.5-3釐米,具柔毛,老時脱落近無毛,常有稀疏腺毛。
花兩性,單生於葉腋或2-3朵組成短總狀花序;花序軸長約4-7毫米,具疏柔毛或幾無毛,或具疏腺毛;花梗長5-10毫米,疏生柔毛或近無毛,有時疏生腺毛;苞片寬卵圓形,長3-4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急尖或稍鈍,被柔毛,具3脈;花萼淺褐色至紅褐色,疏生柔毛或近無毛;萼筒寬鐘形,長3-4毫米,寬稍大於長,萼片長圓形或匙形,長6-7毫米,寬1.5-3毫米,先端圓鈍,在花期開展或反折,果期常直立;花瓣匙形或長圓形,長4-5毫米,寬1.5-3毫米,先端圓鈍,淺紅色或白色;雄蕊較花瓣長或幾等長,花葯卵狀橢圓形,先端常無密腺;子房梨形,無柔毛,具黃褐色小刺;花柱無毛,幾與雄蕊等長,先端2淺裂。果實圓球形,直徑約1釐米,未熟時淺綠色至淺黃綠色,熟後轉變為暗紅黑色,具多數黃褐色小刺。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刺果茶藨子(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針葉林、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下及林緣,也見於山坡灌叢及溪流旁,海拔900-2300米。
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小興安嶺、鐵力、帶嶺、哈爾濱、尚志、老爺嶺)、吉林產(撫松、漫江、松江、長白山)、遼寧(瀋陽)、內蒙古(察哈爾、化德)、河北(西北部、西部、東北部)、山西(北部、西部、南部)、陝西(商縣)、甘肅、河南(西部)。蒙古、朝鮮、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刺果茶藨子(原變種)主要價值

刺果茶藨子果實有刺,味酸,可供食用,但以製作果汁和果酒為宜,中國東北地區民間也用其根浸酒飲用。
莖枝、果實:清熱燥濕,利水,調經。用於風濕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