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制首烏

鎖定
制首烏即制何首烏,為何首烏炮製加工品,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質堅硬,斷面角質樣,棕褐色或黑色。氣微,味微甘而苦澀。置乾燥處,防蛀。現代研究表明,何首烏在炮製過程中,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都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藥效也隨之改變,臨牀生用與制用功效各異 [1] 
中文名
制首烏
外文名
Prepared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
來    源
制首烏為何首烏的炮製加工品
形    態
不規則皺縮狀的塊片
氣    味
氣微,味微甘而苦澀
貯    藏
置乾燥處,防蛀。

制首烏形態特徵

本品呈不規則皺縮狀的塊片,
制首烏 制首烏
厚約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凹凸不平。質堅硬,斷面角質樣,棕褐色或黑色。氣微,味微甘而苦澀 [2] 

制首烏主要成分

主要含磷脂、蒽醌類、葡萄糖苷類等。磷脂中卵磷脂約為3.7%。蒽醌類含量達1.1%,其中大黃酚與大黃素含量最多。葡萄糖苷主要為二苯乙烯苷,含量高達1.2%以上,為主要水溶性成分。何首烏尚含有β-谷甾醇、胡蘿蔔素、沒食子酸及多種微量元素等 [2] 
201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制何首烏含2,3,5,4´-四羥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不得少於0.70%,遊離蒽醌以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素甲醚(C16H12O5)的總量計不得少於0.10% [2] 

制首烏製法

制首烏古代炮製方法

縱覽古代醫籍資料,窺探何首烏的炮製方法發現,唐代以前的何首烏主要以生首烏入藥,其炮製方法主要為修制。自唐代以來中藥炮製快速發展,何首烏先後經歷了不加輔料炮製法、加輔料製法及現代新炮製法。其中不加輔料製法包括煮、蒸、曝、炒、炙、焙等這些單純加熱處理的方法。比如“水煮熟”始記載於唐朝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蒸”法記載於宋代《聖濟總錄》。加輔料製法在歷代古籍中則記載比較多,所用到的輔料有黑豆、米泔水、酒、醋、生薑、甘草等。其中被歷版中國藥典收載一直沿用至今的黑豆汁製法起源於唐代,雖然當時何首烏的主要臨牀應用飲片仍是生首烏,但古人依然不斷探索何首烏的新炮製方法,豐富發展其炮製加工的內容。從唐代開始,古人就將黑色入腎理論應用於何首烏的炮製上,於是就開啓了將黑豆用作炮製用輔料的先河,而且這種黑豆製法為宋代至清代時期盛行的九蒸九曝製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臨牀經驗。到了清代,很多醫籍記載都把九蒸九曝製法作為制首烏的主要炮製方法。在中醫臨牀上常以“九”為尊,要求對何首烏進行九蒸九曬,可使其外觀性狀呈黑色、角質樣、烏黑髮亮,且在《本草綱目》中已有記載曰“如此九蒸九曬乃用”,這種何首烏製法數百年以來一直被中藥炮製者所接受,其療效也被臨牀醫生所公認 [3] 

制首烏現代炮製方法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中藥炮製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由原來的手工炮製發展為現在的機械化炮製,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在歷代中何首烏的炮製方法複雜多樣,而現代,其炮製方法則基本統一為黑豆汁製法及黑豆黃酒共製法。但具體的炮製工藝也不同於以前的九蒸九曬法。比如現行的藥典標準中制何首烏的炮製方法為黑豆汁燉或黑豆汁蒸或清蒸,而在具體的生產工藝中有采用高壓蒸、減壓蒸等,炮製時間則有從3-40h不等,其中在企業規模化生產中用得最多的工藝是黑豆汁高壓蒸制4h。此外,隨着中藥炮製機理的研究深入,人們提出了一些新的炮製方法,有高壓蒸制、發酵炮製、微波炮製及膨化炮製法。這些是迎合時代發展要求,將新工藝、新技術引入現代中藥炮製研究中,並根據需要對何首烏的傳統炮製方法進行改進,以提高其飲片生產效率、質量或療效,於是就有了何首烏古今炮製方法不盡相同的現象。但這些新的炮製方法尚處於起步階段,是否具有減毒增效的效果仍有待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與評估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