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物浦雙年展

鎖定
利物浦雙年展是英國展出各國當代藝術最大的展覽,從1999年開辦以來即強調每一件作品都與利物浦這個城市息息相關,強調城市的場域特質、城市脈絡的敏感度以及與在地社區的結合,每次展出邀請各地藝術家為該展量身訂做新作品,並命題作文,以利物浦豐富的海港城市、過往歷史、人文風貌,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衰敗、荒廢,到今天城市再造為主題,以藝術做為城市行銷與再造的一環。
中文名
利物浦雙年展
外文名
The Liverpool Biennial
創辦時間
1999年
展會地點
上海

利物浦雙年展主題

2008利物浦國際雙年展的主題被定為“MADE UP(虛構)”——想象藝術發電機。不論展出的作品是惡作劇式的、建設性的、抑或是破傳統的,MADE UP的宗旨都在於傳播藝術的能量及產生在藝術信仰和懷疑之間二中擇一的真實情況。

利物浦雙年展策展人

2008年的利物浦雙年展邀請了兩位國際策展人,分別是來自古巴的哥拉多‧墨斯凱拉(Gerardo Mosquera)及台灣的徐文瑞,他們各自提出展覽論述及其合作的藝術家,兩個不同概念及路線的展示結合在一起,成為本屆展出的特色之一。墨斯凱拉提出「反殖民路線」的概念,引介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的藝術家至利物浦現身説法,這些藝術家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看待利物浦這個城市,也以藝術的方式將他們各自的概念短暫地殖民利物浦;徐文瑞(Manray Hsu)則提出「城市針灸」的概念,用中醫的方法,將城市比擬為人的身體,觀察此城市氣脈不通之病灶予以針灸治療,期能恢復健康的平衡狀態。藝術家關注的焦點是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私人記憶,以及他們對於這個城市的看法。

利物浦雙年展獨特之處

利物浦雙年展作品
利物浦雙年展與多數雙年展另一個不同之處是:以“研究者”代替時髦的策展人,以委託制來要求藝術家必須針對利物浦或利物浦雙年展來創作作品。這些使人們在利物浦看到的展覽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獨特性在全球化時代顯得彌足珍貴,這使得利物浦雙年展名聲大噪。
利物浦雙年展的主辦方泰特利物浦美術館的館長路易士·比格斯(Lewis Biggs)認為雙年展中的國際展必須是利物浦特有的。就外國來的參觀者而言(那些到各地旅行看雙年展的人),不會想到利物浦來看在其它地方可以看到的東西,如果用委任製作的方式,就可以保證參觀者可以看到其它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即使看到的是相同的藝術家,也會看到不同的作品。參觀者到利物浦來時,就會看到全新的作品,因此感覺值得跑一趟利物浦。
第二點是藝術家喜歡做新的作品,他們喜歡委任製作的方式,這樣對藝術家比較好。對利物浦當地或其它地區來參觀的 [1]  人來説,一位藝術家專程來利物浦做一件新作品,對他們而言是相當受寵若驚的,因為這些作品很可能就反映他們所在的情況。這樣可以讓人們能以他們原本對地方的瞭解去思考藝術。路易士·比格斯説:“這是第一次我在處理藝術時,主要處理的不是藝術史,而是其它的歷史,我覺得這真的非常有趣。雙年展對我而言,是可以把建築物、藝術史、美術館擺在一旁,當然不是完全擺在一旁,我自己是藝術史家,且喜歡藝術史。把藝術放到街上,對藝術而言,當然是比較冒險的,但在面對觀眾時,可以去開展不同的意義,就其所能產生的許多不同的意義,這是更有趣的作法。”
第三點比較重要的是,所謂藝術作品最初始的觀眾。當一件作品在生產的過程中,不管是在工作室或工廠,除了藝術家外,還有那些參與生產過程的人,這個藝術品是什麼?最先看到這件藝術品的人就賦予它意義,如黃海昌在Adelphi飯店的作品,在還沒有於畫廊展出前,飯店中的工作人員就已賦予它意義,誰最先賦予作品意義,就會影響以後其它的詮釋。用委任製作的方式,因此也就給利物浦為作品創造意義的機會。我們覺得用委任製作的方式,來做展覽比較有意思,而不是去借東西來展覽,展覽後再把它送回去。
對應着全球化流動性的,是超地域性的文化的全球遊走。各地爭相舉辦世界性的藝術展形成了對少數明星策展人和藝術家的盲目追捧,導致在不同城市的展覽上看到的卻是相同的面孔和作品,這種全球藝術展千篇一律的趨同現象和藝術創作的個性和地域性的喪失,使我們看到全球化時代的弊端,它似乎正在把世界變成無差異的“勻質空間”。而利物浦雙年展正是在與這種地域性的喪失相對抗,是一種尋求錨固於特定地域的藝術展,在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利物浦雙年展中國藝術家入選

利物浦雙年展艾未未

利物浦雙年展的視覺形象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曾經是Herzog de Meuron的鳥巢體育場的顧問。這次,他為利物浦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燈光之網”(Web of Light)。這座雕塑是由“泰特利物浦”委託設計的,是一張點亮的水晶線構成的網從鋼纜上懸垂下來,位於老艾伯特造船廠的上方。用水晶製作的蜘蛛網也將懸掛在泰特附近的角落裏。2008年年初,艾未未設計了一個發光的瀑布,類似樹枝形的裝飾燈,漂浮在碼頭的中間,這也是泰特美術館委託的。

利物浦雙年展雷亮

雷亮以自己的中國本土主義藝術入選雙年展。藝術評委會認同陳丹青、賈又福、王廣義等人對雷亮藝術的評價,看重雷亮作品中的強烈個性精神,在中國當代藝術中風格鮮明,強調其帶有濃烈的中國本土主義藝術特色,大大迥異於中國大多數的copy藝術,展示出中國藝術家靈活的多樣性和巨大的創造性。評委尼古拉·巴託斯(Nicole Bartos)給雷亮本土主義藝術的評論是“來自於中國北京的雷亮展現了中國當代藝術中反潮流的革新派風格與色彩混合”,“我對你在中國當代藝術做出的成績、你的作品中體現出來的反潮流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並祝你進一步取得成功!”

利物浦雙年展歷史回顧

艾未未為利物浦雙年展設計“燈光之網”
利物浦雙年展1998年建立,是迄今為止英國最大、傳播面最廣、參觀人數最多的當代視覺藝術節。對於爭取利物浦贏得2008年歐洲文化首都稱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文化推廣活動中,雙年展也是功勳卓著:2006年雙年展期間,迎來了400,000遊客,其中50%來自於Merseyside地區以外,創造了本市消費1350萬英鎊的成績。2004年的雙年展贏得了西北地區最佳旅遊事件的稱號,並在英國旅遊局主辦的遊覽英國獎中贏得了最佳旅遊經驗獎.

利物浦雙年展意義

英國利物浦雙年展與世界其他重要雙年展並駕齊驅:威尼斯雙年展、惠特尼雙年展、北京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在引領世界藝術走向方面起到了座標作用,意義重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