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丹青

(中國當代畫家、作家、文藝評論家,美術教育家)

鎖定
陳丹青,1953年8月11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台,筆名張,中國當代畫家、作 [6]  、文藝評論家 [3]  ,美術教育家 [22]  ,其主要繪畫作品有《西藏組畫》,主要著作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草草集》《談話的泥沼》《無知的遊歷》《陌生的經驗》《張岪與木心等。 [1] 
陳丹青於1978年入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作品《西藏組畫》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 [23]  ;1982年,定居美國紐約 [1]  ;1992年,編著出版《陳丹青速寫集》;1995年,在中國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陳丹青油畫展”;1998年,在紐約哥根漢姆現代美術館參加“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2000年,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參加在比利時舉辦的“二十世紀新古典主義回顧展”;2002年,參加在德國舉辦的“中國與德國當代藝術對話展”;2003年,參加在奧地利舉辦的“藝術與戰爭”;2005年,編著出版《退步集》;2007年,編著出版《退步集續編》《與陳丹青交談》;2008年12月,聯合馬可魯馮良鴻舉辦“從紐約到北京”陳丹青、馬可魯、馮良鴻畫 [10]  ;2009年,編著出版雜文集《荒廢集》 [7]  ;2010年5月,在北京舉辦“陳丹青版畫展” [9]  ,11月,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舉辦“歸國十年”陳丹青個展 [8]  ;2011年,受聘於浙江大學 [3]  ;2014年9月,在北京舉辦“陳丹青色粉人體作品展” [11]  ;2019年11月,在北京舉辦“退步 1968-2019”展。 [24] 
中文名
陳丹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53年8月11日 [31] 
畢業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
職    業
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藝術家
代表作品
《進軍西藏》
《西藏組畫》
籍    貫
廣東台山
筆    名

陳丹青人物經歷

1953年8月11日,陳丹青出生於上海,
1970年—1978年,先後在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户,其間自習繪畫。
1976年,創作油畫作品《進軍西藏》。 [20] 
1977年,作品《進軍西藏》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軍美展”;另作品《淚水撒滿豐收田》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美展。
1978年,入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
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作品《西藏組畫》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 [23] 
1982年,定居美國紐約 [1]  ;在法國巴黎參加巴黎春季沙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展)。
1992年,編著出版《陳丹青速寫集》。
1995年,在中國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陳丹青油畫展”;編著出版《陳丹青畫集》。
1998年,在紐約哥根漢姆現代美術館參加“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在香港科技大學技術中心舉辦“陳丹青作品展”;另編著出版《陳丹青畫冊/靜物》。
2000年,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另先後在北京、武漢、瀋陽、廣州、南京、上海等地舉辦“1968—1999年個人巡迴展”;另編著出版《紐約瑣記》。
2001年,參加在比利時舉辦的“二十世紀新古典主義回顧展”。
2002年,參加在德國舉辦的“中國與德國當代藝術對話展”;另編著出版《陳丹青音樂筆記》《陳丹青1968-1999素描油畫集》。
2003年,參加在奧地利舉辦的“藝術與戰爭”;另編著出版《多餘的素材》。
2004年,辭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職;另在中國上海舉辦“感覺記憶”。
2005年,編著出版《退步集》。
2007年,編著出版《退步集續編》《與陳丹青交談》。
2008年12月,聯合馬可魯、馮良鴻舉辦“從紐約到北京”陳丹青、馬可魯、馮良鴻畫展。 [10] 
2009年,編著出版雜文集《荒廢集》。 [7] 
2010年5月,在北京舉辦“陳丹青版畫展” [9]  ;11月,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舉辦“歸國十年”陳丹青個展。 [8] 
2011年,受聘於浙江大學。 [3] 
2014年9月,在北京舉辦“陳丹青色粉人體作品展”。 [11] 
2019年11月,在北京舉辦“退步 1968-2019”個展。 [24] 

陳丹青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陳丹青的祖父陳砥中為黃埔軍校的第七期軍官,歷任國民黨師教導連長,集團軍獨立憲兵營長,專區保安副司令以及“鐵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1990年回到廣東台山定居。200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紀念章。陳丹青的父親的名字是陳兆熾,陳丹青弟弟的名字是陳丹心。 [12] 
  • 婚姻家庭
陳丹青的妻子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畫家、紡織品設計師黃素寧 [14] 

陳丹青主要作品

  • 繪畫作品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作品規格
1968年
《第一幅靜物畫》 [19] 
紙本油畫

1968年
《15歲》 [19] 
布面油彩

1970年
《我的祖母》 [19] 
紙本素描

1976年
《淚水灑滿豐收田》 [19] 
布面油彩
120cm×200cm
1978年
《江北農民》 [19] 
紙本油畫

1980年
《康巴漢子》 [17] 
板上油畫
79cmx55.3cm
1980年
《朝聖》 [17] 
板上油畫
53.5cmx79cm
1980年
《母與子》 [17] 
板上油畫
53.8cmx79cm
1980年
《洗髮女》 [17] 
板上油畫
54cmx68cm
1980年
《進城之一》 [17] 
板上油畫
54.5cmx79cm
1980年
《進城之二》 [17] 
板上油畫
79cmx55.5cm
1980年
《牧羊人》 [17] 
板上油畫
78.6cmx52.3cm
1981年
《進城之三》 [15] 
布面油畫

1990年
《皮鞋》 [19] 
布面油畫

1992年
《女人體》 [13] 
油畫

2001年
《國學研究院》 [16] 
布上油畫
180cm×225cm
2009年
《絲襪與黨齡》 [16] 
布上油畫
138cm×92cm
2011年
《山西老農》 [19] 
布面油畫

2014年
《畫冊與真跡》 [18] 
布面油畫
101cm×228cm
2014年
《自畫像》 [19] 
布面油彩

2014年
《題未定之二》 [24] 
布面油彩
76cm×202cm
2014年
《巴洛克羣像之二》 [24] 
布面油彩
101cm×152cm
2014年
《沈周與董其昌雙重奏》 [19] 
布面油畫

2015年
《書帖叢林之二》 [19] 
布面油彩

2016年
《絲巾與花褲》 [19] 
布面油畫

2017年
《佛洛倫薩羣像》 [19] 
布面油彩
199.4cm×199.6cm
2017年
《紅色西服》 [19] 
布面油彩
210cm×230cm
2019年
《唐人畫廊的四川民工》 [19] 
布面油畫

  • 專著文集
出版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商
1992年
《陳丹青速寫集》 [3] 
天津美術出版社
1995年
《陳丹青畫集》 [3] 
1998年
《陳丹青畫冊/靜物》 [3] 
香港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00年
《紐約瑣記(上下集)》 [3] 
吉林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
2003年
《多餘的素材》 [3] 
2003年
《陳丹青1968-1999素描油畫集》 [3] 
2005年
退步集 [3] 
2007年
《退步集續編》 [3]  [25]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與陳丹青交 [3]  [26] 
2019年
2020年
《局部:陌生的經驗》 [5]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年
《局部:我的大學》 [5]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0年
《局部:偉大的工匠》 [5] 
北京日報出版社

陳丹青創作特點

  • 藝術綜述
陳丹青以文寫畫、以畫為文、文畫互補分別使畫家散文之間產生了更多的主題、風格和藴意。他的美術生涯構成了散文寫作的主要內容,繪畫習慣帶來的審美經驗留存於散文之中,形成語言、敍事上的風格,圖像與文字的互證互補,使文字與圖像的表達得以深化,提升了單一媒介的意藴空間。而畫家散文也煥發了價值:畫家散文溝通了“圖”“文”兩種藝術媒介,融合了“看”“讀”兩種思維方式,為文學提供一種新質素,為批評提供一種新場域。繪畫領域的語彙、思維進入文學後,更生了散文語言,也締造出了特別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時,繪畫藝術的介入也轉化了文字的剛硬氣質,使散文內容中的批評得以柔化,理性思辨更富於詩性。 [27] 
  • 文學藝術
陳丹青的散文透露出一種觀看之道。“觀看”不僅是一種繪畫積習與思維慣性,也成為理解外物的邏輯方式。陳丹青在風景鋪陳中,對空間、光線、色彩、肖像的細描,顯露出其繪畫眼光。此外,肖像、衣着更在他的解讀下與攝影、建築等一道形成一種“看”的政治;他的繪畫經驗,使他更青睞“表面”,他理解外界的方式是“撇開本質看現象”,這使其散文在敍事時形成了描寫凸顯,議論、抒情消退的客觀性特點,顯露出戲劇般的場景感;他品畫時從局部入手,是在看取歷史的細部,這與其“退步”宣言類似,是對整體與進步的消解。與之相關,他在作文時,則愛寫“多餘”的細節。局部與細節,不但是陳丹青的觀看之法,也可以藉此理解其精神生成的理路。 [27] 
陳丹青的繪畫實踐與藝術經驗,形成了其自己的觀看之道,並影響到他的散文寫作,即以畫眼觀物,使其在行文時格外凸顯顏色、空間、光線、肖像等要素。同時,他對錶面的青睞,使其往往願意從肖像、照片、建築等可視層思入,展開他的言説空間,也使其文章形成重描寫的特點,顯現出場景感。他強調局部與退步的藝術史經驗,使其關注歷史的細部,從而在記錄、回憶故事時,喜寫多餘的細節,因而,陳丹青的觀看之道不僅影響了他行文的內容取向,更深刻影響到其文章的形式層面。 [27] 
陳丹青的觀看之道,來自他的繪畫實踐,更深植於他人生歷程,尤其是繪畫階段中獲得的認知自主性。陳丹青所表露出的觀看之道,顯現出其個人的審美習慣和思考外物的邏輯方式,及彼此之間的觀念盤繞、互通,也呈現出他生命經驗生成的理路。 [27] 
  • 繪畫藝術
1968年—1976年,陳丹青少年時期,正趕上文化大革命,跟隨中學老師學畫,從他油畫啓蒙教育時,在他心裏就種下了向歐洲大師學習的種子;1970年—1978年,輾轉農村插隊落户,勞動的空隙自學畫畫。這個時期,陳丹青藝術創作的特色正反映出中國藝術創作的總體要求:藝術創作的主題是根據形勢需要,屬於政治宣傳。強調領袖人物的高大及工農兵形象。畫風積極明朗,畫面充滿感召力,造型上注意主要人物健康向上的力量和戲劇性。色彩上以“紅、光、亮”為主,表現積極而熱烈精神傾向,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寫實主義。這個時期稱為前現實主義時期。 [29] 
1980年,陳丹青二度進藏,創作了畢業創作《西藏組畫》,把中國油畫創作從傷痕美術的政治情結和形式美中解放出來。他筆下的藏民不再是載歌載舞宣傳符號,而足一種深沉厚重的文化載體。打破了在人們頭腦中成為定勢的蘇聯式的繪畫模式。在色彩和筆觸的運用上極盡樸實。渾厚的灰褐色幾乎統領畫面,然而卻極富情感力度,塗抹的筆觸效果加強了畫面的表現力,使作品有一種凝重感,人物神情動念生動傳神。這個時期稱為現實主義時期。 [29] 
1990年,陳丹青受到當代藝術薰陶的,擺脱了西藏,擺脱了十九世紀美學範疇裏寫實主義的框架,他不再去畫過去那種反映論式的寫實繪畫,開始畫題材嚴肅的巨幅雙聯、三聯多聯畫,立足於自身的視覺經驗,對當代政治、文化的觀照和思索。他將歷史名作與當代圖像並置,兩種異質圖像在人物動勢和神情中有一定的相似和顧盼照應,揭示出在歷史演變中話語觀念行為模式等的連續和斷裂,同一和差異。陳丹青發現了用油畫材料可以畫國畫。畫董其昌、懷素、米芾的畫冊和書法,山水花鳥,既是畫冊中附帶的藝術,又可認為是一種“創作”的藝術,這裏的繪畫變為表現繪畫的繪畫,以中國山水畫冊為圖式語言創作的靜物畫,讓人們重新看待國畫與油畫,個人與歷史、真實與虛幻,種種間離的效果。這一時期稱為當代藝術時期。 [29] 
  • 色粉畫作
陳丹青的色粉畫介於素描(速寫)和油畫兩者之間,色不傷筆,筆不傷色。他的色粉畫用筆比速寫更精進更復古,筆筆中鋒,線條自起自導,人身的輪廓、重量、空間、體積、骨與肉,均由線條發起,最後又都歸回到線條,而飽滿的造型,生動的姿態、渾圓的形體,肌膚的温度,躍然紙上。他的色粉畫越過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遠接19世紀遺風,線條精準而生氣勃勃。 [11] 
  • 西藏組畫
《西藏組畫》擺脱了蘇聯的繪畫方法,凝結了西方老派歐洲的繪畫技法。是對教條化的政治主體性創作模式的一種顛覆。遵循了“畫你眼睛看見的東西”,摒棄主體性的虛假喧囂,將視野專注於生活真實,是對人的價值的進一步思考與呼喚,是改革開放後寫實主義思潮的發端。 [20] 
在《西藏組畫》中,陳丹青沒有安排戲劇化的事件,沒有去烘托人物性格及文學主題,只是用一種“純粹”踐行着一位現實主義者的態度;另一方面表現在繪畫語言的樸實性上。 陳丹青只是用樸素單純的寫生手法來表現眼睛的即時所見。 透過畫面,可以感受到藏民渾身上下所散發出的粗獷性格,體味到一種厚重和深沉 [28] 

陳丹青獲獎記錄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6年
中國首屆“時代藝術家大獎” [4] 

2011年
金南方2011最受讀者關注年度作家 [2] 
廣東省委宣傳部、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等

陳丹青人物評價

“陳丹青具有較強的造型能力,畫風細膩,感情真摯,思維敏鋭,有着一種穩定和深沉的力量。”(鳳凰網評) [3] 
“陳丹青的畫令人愛看,耐人尋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寫實手法,真實地表現了濃厚的生活氣息,達到令人百看不厭的境地。”(中央美術學院油畫教授馮法祀評) [7] 
“陳丹青的才華是活潑的,而且很豐盛。他有超常的學習能力,實踐範圍甚廣,品性純真,富有正義感。”(畫家楊飛雲評) [21] 
“曲折的人生經歷及十八年的海外生涯造就了今天的陳丹青,他不但是一位優秀的畫家.還是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知識分了,不斷地對社會諸多問題提出質疑和看法,對教育、影視、當代藝術等有獨到的見解.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與政治意識,他的畫及文字都承載着厚重的責任感,折射出他多元的藝術修養及人格魅力。”(《出國與就業》評) [29] 
“陳丹青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是將中國油畫從‘傷痕美術’中走出來的重要領軍人物之一,開創了‘鄉土情’和‘生活流’的先河。”(《科學之友》評)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