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至西湖記

鎖定
《初至西湖記》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創作的一篇遊記。文章先寫作者望保叔塔而“心飛湖上”,溢出了驚喜之情;遊湖時“不覺目酣神醉”,更是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湖光山色之中,進入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再以曹植驚遇洛神作譬,把西湖看作美人,流露一片愛意。全文用記敍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行文灑脱清新、流轉自如,把一名初遊者為西湖之美所伏的心理過程很有層次地展現出來。
作品名稱
初至西湖記
作    者
袁宏道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袁中郎全集》
作品體裁
散文
作品別名
西湖一

初至西湖記作品原文

初至西湖記
從武林門而西1,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2,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3,茶畢,即棹小舟入湖4。山色如娥5,花光如頰6,温風如酒7,波紋如綾8;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9,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10。餘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1
晚同子公渡淨寺12,覓阿賓舊住僧房13。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14。草草領略,未及遍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15,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16,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1] 

初至西湖記註釋譯文

初至西湖記詞句註釋

  1. 武林門:在杭州城北。宋代叫餘杭門,俗稱北關門。
  2. 保叔塔:在西湖北寶石山上。始建於宋開寶元年(968年),吳越國忠懿王錢弘俶的舅舅、丞相吳延爽在寶石山建塔,當時亦稱寶石塔。北宋僧人保叔募緣十年重修此塔,故又曾叫保叔塔。根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時塔身上《重修保俶塔》碑記,稱其為“保俶塔”。突兀:高聳貌。
  3. 午刻:正午、中午。昭慶:昭慶寺,在錢塘門外。
  4. 棹(zhào)小舟入湖:划着小舟泛舟遊湖。
  5. 山色如娥:遠處羣山翠綠,宛若美人的螺黛染眉。
  6. 花光如頰(jiá):白堤上的繁花奼紫嫣紅,恰似少女的面頰。
  7. 温風如酒:湖上的和煦春風,如同酒香飄拂一樣醉人。
  8. 波紋如綾:湖水波光,恍如白綾一樣起伏擺動。
  9. 目酣神醉:形容西湖美景讓人見了如同醉酒般的迷戀和陶醉。
  10. 東阿王:三國時曹操第三子曹植,他曾分封為東阿(今屬山東)王。洛神:又名宓妃,伏羲氏之女。中國神話傳説中的洛水女神,曹植與洛神夢中相遇,創作《洛神賦》名篇,以寄託對洛神的思慕愛戀。
  11. 萬曆丁酉: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
  12. 子公:方文撰,字子公,自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至三十五年(1607年)一直為袁宏道料理筆墨,亦陪同出遊。淨寺:即淨慈寺。在南屏山慧日峯下,始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
  13. 阿賓:作者弟袁中道的小名。
  14. 石徑塘:即十錦塘。明司禮太監孫隆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修茸白堤,因而稱孫堤,一名十錦塘。
  15. 陶石簣(kuì):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升為國子監祭酒,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陶望齡特慕名拜訪了正任吳縣縣令的袁宏道,兩人長談三日,引為知交。
  16. 石簣兄弟:陶望齡、陶奭(shì)齡兄弟,時稱“二陶”。陶奭齡,字公望,號石樑,明代學者,與其兄陶望齡以講學王陽明的學説而著名。王靜虛:王贊化,字靜虛,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為學佛居士。 [1] 

初至西湖記白話譯文

從武林門向西走,就看見保俶塔聳立在重山之間,這時我的心早已飛到西湖上了。中午,到了昭慶寺,喝過茶,便划着小船駛入湖中:青翠的山色如同美女的蛾眉,鮮花的光彩如同美人的面頰,温煦的和風如令人陶醉的醇酒,湖面的波紋像柔軟的綾羅。我一抬頭,已不覺目眩神醉。這時若要用一句言詞描寫這裏的景色,已經是不可能了。我的感覺大約和東阿王曹植初次遇到洛神時一樣吧。我遊西湖是從這時開始的,時間是萬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
當天晚上,我同子公乘船到了淨慈寺,尋找阿賓過去住過的僧房,然後沿着六橋、岳墳、石徑塘的道路返回,匆匆地領略沿途風光,沒有來得及仔細觀賞。第二天早晨,收到陶石簣的名帖,等到十九日,石簣兄弟與學習研究佛經的王靜虛都來了,在西湖的好朋友,一時都聚會在一起。 [4] 

初至西湖記創作背景

袁宏道在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春被準解去吳縣縣令之後,乃暢遊惠山、西湖、五泄、天目、黃山等東南山水名勝,將其所見所感形諸筆墨,創作了不少遊記美文。其中描述杭州西湖山水風光及泛舟湖上的散文有十六篇之多,此文為第一篇,概寫第一次遊覽的總體印象。 [1] 

初至西湖記作品鑑賞

初至西湖記文學賞析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山水;西湖之美,又美在西湖畔星羅棋佈的景點,諸如南北高峯、靈隱寺、孤山、岳墳、九溪十八澗、湖心亭、龍井等皆是。這一篇《初至西湖記》是袁宏道乍見西湖美景後作的。他生長在湖北,荊楚山水與江南山水風格有別,而西湖則宛如江南山水顧盼流輝的眼睛,自然使作者心醉目迷。武林門在西湖之東,從武林門出,西行不久,便可望見兀立於葛嶺之上的保俶塔,轉過葛嶺便是西湖,而袁宏道的心早已飛越葛嶺、來到湖上。他對即將見到心儀已久的西湖有期待、也怕失落。存有這樣的情感,袁宏道反而不急着去遊西湖了,他們先在昭慶寺喝了一會茶,然後才坐小船遊湖。
西湖美景名不虛傳。但見近湖的山色如美麗的女子,綽約多姿;湖邊的桃李豔若女子頰上的粉白紅暈,含羞多情;湖上微拂的春風如美酒,使人慾醉;船邊的波紋如綾羅之皺。袁宏道連用了四個比喻,一氣報出了西湖美之所在。按説這四個比喻既貼切又形象,形容西湖的湖光山色已是上乘的文字。但是人們在絕美的自然山水之前,會很強烈地感受到語言的貧乏和蒼白。搜索枯腸、嘔心瀝血寫出來的讚美之辭在自然美之前,顯得是那樣無力,甚至滑稽可笑。自然之美是難以筆墨形容的,古今一轍,而當文人睹此絕美山水時,卻往往技癢,要寫出河山的神韻來。平心而論,多少遊記、山水散文是不能寫出其神韻的,惟有歷代文章高手才彷彿得河山之神。袁宏道是有自知之明的,他避開繼續正面形容西湖,而以觀賞主體的“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的感受反襯湖光山色不可説之美。若要鋪陳下去,反而令人生厭。四句比喻就已足夠,其餘讓讀者去想象和補充。
而且,袁宏道找到了一位與自己有相同感受的古代才士曹植。曹植乍睹美貌的洛神時,“精移神駭,忽焉思散”,這種陶醉的心情與袁宏道面對西湖美景時的感受十分相似。美的事物不足以以蒼白的文字來形容。袁宏道是聰明的,他寫西湖之美,由感而發,出自胸臆,但當意識到不能寫盡、寫出西湖美景時,便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由讀者領略西湖之美。此文平平道來,不堆砌詞藻,不搬弄故事,卻把西湖美景連同觀賞者的感慨寫了出來。所有這些,只用了數十字便完成了,令人折服。 [2] 

初至西湖記名家點評

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沈維藩:初至西湖佳麗地,是極叫人欣躍、極引人感嘆萬千的事。而此篇字句極平易、感想極簡單,似無多少奇思巧構、不足以副西湖之美。但若要將此景不放在西湖,而移於別處;將此感不放在初至,而移於他時:則又斷斷不能夠。文章最難是本色,而唯大英雄能真本色,豈不信然!(《歷代小品大觀》) [3] 

初至西湖記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授吳縣縣令,官至吏部郎中。袁宏道是明代文學“公安派”代表人物,與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並稱“公安三袁”。他在文學上反對明代前、後七子所倡導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流弊,主張文學作品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認為作詩為文都應通於人之喜怒哀樂,以見從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他的理論與創作掃清了明代復古主義的習氣,開一代清新活潑的文風。作品有《袁中郎全集》。 [5] 
參考資料
  • 1.    孟東生選注;杭州市西湖遊船有限公司編.西湖遊船文選注.杭州:杭州出版社,2018年1月:第156—157頁
  • 2.    堵軍主編.秀谷清韻·中國曆代山水散文卷.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205—206頁
  • 3.    湯高才主編.歷代小品大觀.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年6月:第543頁
  • 4.    張成德,張仁健,林友光,屈毓秀,崔元和主編.中國遊記散文大系·浙江卷.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年:第171—172頁
  • 5.    張銘遠,傅愛蘭主編.大學語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