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

鎖定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是北宋著名詞人賀鑄所作的一首詞,詞曰:”控滄江,排青嶂,燕台涼。駐彩仗、樂未渠央。巖花磴蔓,妒千門珠翠倚新妝。舞閒歌悄,恨風流不管餘香。繁華夢,驚俄頃;佳麗地,指蒼茫。寄一笑、何與興亡!量船載酒,賴使君相對兩胡牀。緩調清管,更為依三弄斜陽。“表現了作者登臨懷古,一舒胸臆的情懷。
中文名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
創作年代
北宋
作者姓名
賀鑄
作品體裁
凌歊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作品原文

銅人捧露盤引
控滄江,排青嶂,燕台涼。駐彩仗、樂未渠央。巖花磴蔓,妒千門珠翠倚新妝。舞閒歌悄,恨風流不管餘香。
繁華夢,驚俄頃;佳麗地,指蒼茫。寄一笑、何與興亡!量船載酒,賴使君相對兩胡牀。緩調清管,更為儂三弄斜陽。 [1]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創作背景

此為登臨懷古之作,約寫於公元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至公元1108年(大觀二年)作者任太平州通判時。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作品鑑賞

上片前三句寫登凌歊台而看到的山川形勢。長江流至當塗以後,因兩岸山勢陡峭,夾峙大江,江面變得比較狹窄,形成天門、牛渚兩處極為險要的處所,為自古以來的江防重地。故而《姑熟志序》寫到太平州的風俗形勝時説:“左天門,右牛渚,當塗、採石之險,實甲於東南。”此處用一“控”字,寫出峭壁臨江,形同鎖鑰;用一“排”字,寫出江水排開青山,衝突而下。可謂惜墨如金,言簡意賅,山川形勝,盡收眼底。“燕台涼”句轉入史實,説凌歊台。
以下數句寫凌歊台當時之盛及轉瞬之衰。燕台消夏,彩仗駐山,隨行的妃嬪宮娥(千門珠翠指宮中婦女),個個盛妝靚飾,千嬌百媚,以至使得山花失色,自愧不如。這裏,用一個“妒”字,把本沒有感情的“巖花磴蔓”寫得像人那樣產生了“妒”意,寫足了宋孝武帝的窮奢極侈,寫足了凌歊台當年的盛況。然而,曾幾何時,那個“樂未渠央”的喧鬧場面,已經風流雲散,只給這裏留下了破敗荒涼的蕭條景象。詞人以“舞閒歌悄”一句把昔日極盛一筆揭過,又寫出“恨風流不管餘香”這無限感慨的結句來。此處“餘香”,是詞人由眼前的巖花磴蔓而產生豐富聯想的結果。這些“妒”過“千門珠翠倚新妝”的“巖花磴蔓”,是歷史的見證。它們凌歊極盛的當年,也曾被脂水香風所浸潤,幾百年來,花開花落,此時似乎還殘存着餘香。然而一代風流,杳如黃鶴,眼前卻依然是花紅欲燃,蔓翠欲滴,這怎是那些醉生夢死之徒所能料到的呢?詞人用一個“恨”字,表示了對統治者奢侈淫逸的譴責,也表達了內心複雜的情感,為下片抒懷作引導。
下片前四句承上作出總結。花團錦簇般的繁華歲月,轉眼之間就如夢雲消散;千古如斯的秀麗江山,依然籠罩一派煙水迷茫的暮靄之間。詞人一“驚”、一“指”之中,表達了自己的無限感慨。
“寄一笑”句是領會此詞深意的關鍵所。作者此時,官不過佐貳,人已入暮年。昔日請長纓、系天驕的雄心壯志,已經消磨殆盡,所以只好把千古興亡,寄之一笑。這“笑”,如同東坡《念奴嬌》“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中之“笑”,都是痛感壯志未酬,烈士暮年的自嘲、自笑。詞人雖然口稱“何與”,但他畢竟這一句之前之後,都清清楚楚地告訴讀者,他不僅已經“與”,而且“與”得相當執着。因此,這“一笑”中寄寓着詞人英雄末路的淒涼和苦澀。
“量船”至歇拍,故作曠達之語,但字裏行間仍然充滿着濃郁的感傷情調,與前句一脈相承。詞人量船載酒,隨波泛舟,徜徉蒼芒的山水之間,所幸還有知心好友與自己相對胡牀,差可相慰。一派悽迷的夕陽殘照裏,詞人請他“緩調清管”,為自己吹奏笛曲三弄,藉以宣泄胸中的鬱鬱不平之氣。這裏,詞人化用了一個古典。據《晉書·桓伊傳》載:“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伊)素不與徽之相識。伊於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牀,為作三調。”桓伊曾與謝玄等淝水大破苻堅,穩定了東晉的政局。很明顯,作者詞中是以桓伊稱許友人的。作者此處化用古典,依然是抒發自己不得志於時、不能見賞於執政者的鬱郁之情。
綜上,此詞上片由寫景引入懷古,下片情中置景,情景交融,懷古傷今,全詞把登臨懷古與寫景抒懷和諧地融合一起,表現了詞人對於世事滄桑的深沉感慨和對於人生易逝的遺恨,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2] 

凌歊·銅人捧露盤引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北宋詞人。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長於衞州(治今河南衞輝)。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好以舊譜填新詞而改易調名,謂之“寓聲”。其詞風格多樣,善於錘鍊字句,又常用古樂府和唐人詩句入詞,內容多刻畫閨情離思,也有嗟嘆功名不就、縱酒狂放之作。又能詩文。詞集名《東山詞》。詩集名《慶湖遺老集》,今本為清人所輯。 [3] 
參考資料
  • 1.    《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908頁
  • 2.    賞析資料主要來源 
  • 3.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