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水衝型銅鼓

鎖定
冷水衝型銅鼓以廣西藤縣冷水衝出土銅鼓為代表,流行時代約為東漢初至北宋年間。由石寨山型銅鼓發展演變而成,其特點是:體型高大,鼓面寬大,但不出沿或稍稍出沿。鼓胸略大於面徑或者與面徑相等,腰上部略直,足較高,鼓耳寬扁,飾辮紋。花紋密集且高度圖案化,立體裝飾豐富。主要分佈於廣西的左右江、黔江、鬱江、潯江沿岸一帶以及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在我國僚人是此型銅鼓的主要鑄造者和使用者。 [1] 
中文名
冷水衝型銅鼓
出土地點
廣西藤縣橫村冷水衝
流行於
四川、廣西、雲南
出現時間
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晚期到12世紀的北宋時期

目錄

冷水衝型銅鼓簡介

冷水衝型銅鼓 冷水衝型銅鼓
冷水衝型銅鼓是以廣西藤縣橫村冷水衝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晚期到12世紀的北宋時期。流行於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和左江、右江、鬱江、黔江、潯江流域一帶。
1972年,在廣西藤縣以西的桂平縣出土了一面東漢騎士銅鼓,通高48.7釐米、面徑74.9釐米。胸不突出鼓面,腰、足以一凸起弦紋為界,通體遍飾各種圖案花紋,鼓面邊緣鑄有四個蟾蜍和一個騎士立體塑像。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岑溪出土的一面銅鼓,通高57.2釐米、面徑90釐米,鼓面中心為十二芒,邊緣鑄六個立體蛙飾,胸腰間有四個繩紋耳,鼓面及周身飾五銖錢紋。
這種銅鼓形體瘦高、鼓體較大,花紋密集而趨於圖案化,飾有變形翔鷺、變形羽人和變形龍舟紋,重要特徵是鼓面四周鑄有蛙飾和鳥獸、人物等立體造型,奇異多姿。是石寨山型銅鼓的繼承和發展,並進入了成熟的階段。
冷水衝型銅鼓 冷水衝型銅鼓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裏,珍藏着一面西漢晚期的冷水衝型銅鼓,通高52釐米、面徑103.4 釐米,鼓面中央為八芒,由中心至邊緣有六道弦紋,暈間為雲雷紋、菱形紋,鼓邊鑄六個立體蛙飾,胸腰間一面繩紋耳的下方,還鑄一立體虎形飾物

冷水衝型銅鼓延伸

依據形制和紋飾特點,中國古代銅鼓劃分為八大類型:萬家壩型、西盟型、遵義型、北流型、冷水衝型、石寨山型、麻江型和靈山型。 [1] 
冷水衝型銅鼓 冷水衝型銅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