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冷暖自知

(漢語成語)

鎖定
冷暖自知(拼音:lěng nuǎn zì zh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釋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1] 
冷暖自知指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對事物的認知、感受,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自然就會體會到。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4-5] 
中文名
冷暖自知
拼    音
lěng nuǎn zì zhī
近義詞
感同身受身臨其境
反義詞
麻木不仁不知高低
出    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注音字母
ㄌㄥˇ ㄋㄨㄢˇ ㄗㄧˋ ㄓㄧ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冷暖自知成語出處

唐·釋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冷暖自知”。 [1] 

冷暖自知成語故事

《六祖壇經》主要是記載慧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蹟及啓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書中記載,慧能辭別了五祖,拔腳往南走,走了兩個月,來到大庾嶺,後面有幾百個人追來,想搶奪證法的袈裟和缽盂。其中一個僧人俗姓陳,名字叫惠明,出家前當過四品的將軍,性格行為粗暴,格外努力追尋慧能,跑在眾人的前面,趕上了慧能。 [2] 
慧能把袈裟和缽盂扔在一塊大石頭上,説:“袈裟缽盂只不過是傳法的信物而已,(並不是法本身)怎麼能靠強力來爭奪呢?”然後就隱身在草叢林莽中。惠明趕來,卻不拿袈裟缽盂,而喊叫説:“行者啊,行者啊,惠明是為佛法來的,不是為袈裟來的。”慧能就從隱身處走出來,在盤石上打坐。惠明向慧能行禮説:“請行者給惠明講解佛法。”慧能説:“你既然是為佛法而來,就靜下心,杜絕一切俗緣,一點俗念也不要產生,慧能就給你講説佛法。”惠明沉思靜默了很久,慧能對他説:“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惡,此時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嗎?”惠明立刻覺悟。他又問慧能説:“除了剛才説的密語密意外,還有別的密意嗎?”慧能回答説:“慧能對你説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來觀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兒了。” [2] 
惠明説:“惠明雖然在黃梅修行,卻並沒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導教誨,好像人喝水一樣,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現在行者您就是惠明的師傅了。”慧能回答説:“你要是這樣想,慧能和你都是以黃梅五祖為師,咱們共同努力維護佛法吧。”惠明又問慧能説:“惠明今後該到哪兒去呢?”慧能回答説:“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惠明向慧能行禮後告辭而去。 [2] 

冷暖自知成語寓意

人在煩心時,往往都想找一個信賴的人傾吐心事,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可事實上人生的千百種滋味,只有真正體驗過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所以不能苛求經歷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切身理解自己,即便是兩個經歷相似或相同的人,由於感受力不同,對人生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人能真正無障礙地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切身感受他人所經歷的苦辣酸甜,一個內心成熟強大的人,勢必懂得人與人之間理解的困難,無需強求別人百分百的理解,無需去奢望獲得所有人的同情。 [3] 

冷暖自知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冷暖自知”指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對事物的認知、感受,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自然就會體會到。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4]  [5] 
  • 運用示例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人師也。” [5] 
宋·蘇軾《與滕達道》:“某聞見不廣,何足以質?然冷暖自知,殆未可以前人之有無為證耳。” [4] 
明·唐順之《答林鎮江巽峯》:“前書所説冷熱自知,可北則北,可莆則莆,可視事則視事,可攝則攝,亦何所固必也。” [4] 
參考資料
  • 1.    王毅主編. 學生實用典故詞典[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09:265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能力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6:97-99
  • 3.    趙文彤編著. 北大24堂心理課[M].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6.06:236-237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855
  • 5.    冷暖自知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