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冶官縣

鎖定
冶官縣,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南北朝如舊。北周廢縣(一説南齊廢縣),隋復置,誤以“冶”為“諮”也,稱諮官縣。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唐後稱“資官縣” ,宋仍屬榮州,元廢資官縣,併入榮縣。冶官縣治在今犍為縣金石井鎮
中文名
冶官縣
別    名
諮官縣
資官縣
縣    治
今犍為縣金石井鎮 [1] 
存在時間
晉代至元代 [2] 
所屬地區
今榮縣、犍為縣

冶官縣建制沿革

冶官縣,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南北朝如舊。北周廢縣(一説南齊廢縣),隋復置,誤以“冶”為“諮”也,稱諮官縣。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唐後稱“資官縣” ,宋仍屬榮州,元廢資官縣,併入榮縣
晉代至齊朝冶官縣(414—500)。隋代諮官縣(原冶官縣,冶誤為諮)(615—617),屬犍為郡。唐代諮官縣(618—651),武德元年(618)屬嘉州,貞觀六年(632)改屬榮州。治所在今犍為金石井。
今金石井鎮西北十里有白巖山(巖與崖音近)、東二十餘里有湧斯茫水(即擁思水、今越溪河),與古籍所載“州西南七十五里”“縣西南120裏”“有白崖山、湧斯水”一一吻合。《樂山古代史話》:“1958年,金井出土石碑刻有‘諸葛武侯巖前取鐵’碑文”,説明在三國時期金石井的冶鐵已成規模。故冶官縣治和諮官縣治定為犍為縣金石井鎮。2004年版《犍為縣誌政區•金石井鎮》:“齊東昏候永元二年(500)冶官縣廢。” [3] 

冶官縣冶官縣治

據清嘉慶年間《犍為縣誌》卷二·古蹟記載:“晉冶官廢縣,縣東五十里,金石井,齊廢,隋復置,訛為‘諮官’,唐改屬榮州時,又訛‘諮’為‘資’,元省,今為榮縣地,見《元和志》”。由此可知,冶官縣治在今犍為縣金石井鎮。 [2] 
根自貢市地方誌辦的專題文章,也是説冶官縣治在今犍為縣金石井鎮。 [1] 

冶官縣史書記載

《宋書》:“犍為,領縣五。冶官令,晉安帝義熙十年立。”
《元和郡縣誌》:“諮官縣,中下。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隋後誤以冶為諮也。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
《舊唐書》:“資官,漢南安縣地,晉置資官縣。武德初,屬嘉州。貞觀六年,來屬。”
《太平寰宇記》:“榮州——資官縣,西北九十里,元四鄉也,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中置,資官縣屬犍為郡,唐武德初改郡為縣屬嘉州,貞觀六年割屬榮州,舊名資字誤,鐵山在州西北一百里,從資州月山縣西來,其山出鐵,擁思水在縣西二十里,從陵州始建縣界南流至縣西,又南入戎州宜賓縣界。”
《元豐九域志》:“中下,資官。州西南七十五里。四鄉。石梯、賴牟、永吉三鎮。有白崖山、湧斯水。”
《讀史方輿紀要》:“榮縣,資官廢縣,縣西南百二十里。”
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引《元和志》雲:“諮官縣,大業十一年置,屬犍為郡,隋後誤以冶為諮也”。
民國本《榮縣誌》:“資官縣治,今來牟鋪,元和志:‘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寰宇記:‘擁思水西二十里’,一一吻合,今來牟鋪確矣。今記湧斯茫水在縣西二十里,寫官誤也。”
以上為按成書時間排列的相關記述,較早的《元和郡縣誌》約成書於813年,距當時設縣已有較長一段時間。可以看出:今《元和郡縣誌》與楊守敬引《元和志》有少許差異;縣名先後為冶官、諮官、資官;治地有在州西南75裏、州西北90裏、州西來牟鋪、縣西南120裏幾種説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