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州

(中國古代地名)

鎖定
榮州 ,中國古代地名。縣有鹽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縣鎮因取為名。
應靈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南安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大牢鎮,十三年改鎮為縣。縣界有大牢溪,因取為名。天寶元年為應靈。
縣有鹽井四所。
中文名
榮州
類    型
縣名
特    點
鹽井
時    代
武德元年

榮州歷史淵源

一、榮州,唐武德元年(618)置,治所在公井縣(今四川自貢市西十里貢井)。《元和志》卷33,榮州:取“榮德山為名”。六年(623)移治大牢縣(今四川榮縣西)。
二、榮州 一作滎州。金貞祐三年(1215)於榮河縣置榮州,轄河津、萬泉二縣,屬河東南路。元初州廢,故治在今山西萬榮縣寶井村。
三、榮縣縣名,現四川省自貢市榮縣舊稱,根據以下歷史資料記載,古時榮縣即稱為榮州,現在,榮州一名仍然繼續沿用。最開始是在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因為降榮州而名榮縣。境內山有榮德、榮梨、榮隱、榮陵;水有榮川。榮也就是梧桐,古代時縣境內的梧桐樹多,是“榮”名的來源。

榮州史料記載

榮州。和義。下。開元户四千八百七。鄉一十五。元和户八百八十一。鄉二十。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南安縣地,李雄據蜀後,夷獠居之,所謂鐵山生獠也。隋開皇十三年置大牢縣,武德元年割資州大牢、威遠二縣,於公井鎮置榮州,取榮德山為名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三里。南北一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資州路,二千四百九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資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東南至滬州水陸路相兼五百四十里。西至嘉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陵州二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班布六匹,利鐵。元和貢:班布。
管縣六:旭川,諮官,和義,威遠,公井,應靈。
旭川縣,中下。郭下。本漢南安縣地,貞觀元年於此置旭川縣,因縣有鹽井號旭井,取以名縣。
榮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鐵山,在縣北四十里。
大牢溪,出縣北鐵山下,南流,經縣北。
諮官縣,中下。東南至州九十里。本漢南安縣地,晉義熙十年置冶官縣,屬犍為郡。隋後誤以“冶”為“諮”也。武德元年屬嘉州,貞觀六年改屬榮州。
白崖山,在縣西北十里。
和義縣,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是滬、資二州界,隋大業十二年分置和義縣,以招和夷獠,故以和義為名。
內江水,在縣西一百七十里。
縣有鹽井五所。
威遠縣,中下。西至州七十里。本漢資中縣地,隋開皇三年於此置威遠戍以招撫生獠,十一年改戍為縣,屬資州。武德元年,改屬榮州。
鐵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威遠鎮,在縣城內。
縣有鹽井七所。
公井縣,中下。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江陽縣地,屬犍為郡。周武帝於此置公井鎮,隋因之。武德元年於鎮置榮州,因改鎮為公井縣。
野客山,在縣南六十里。

榮州文字記載

乾隆本、嘉慶本《榮縣誌》載:“紹熙六年升為紹熙府,端平二年擇地僑治,寶祐後廢。”
道光本、光緒本《榮縣誌》載:“紹熙元年升為紹熙府,端平二年擇地僑治,寶祐後廢。”
民國本《榮縣誌》載:“紹熙元年升為紹熙府,……端平三年擇地僑治,寶祐後廢。元初州縣俱廢,順宗時為紹熙府軍民宣撫司。”
1993年版《榮縣誌》載:理宗紹定六年(1233),改榮州為紹熙府,治所設榮德縣,轄榮德、資官、應靈、威遠4縣。端平三年(1236),紹熙府擇地僑置,室祐六年(1258)後廢。元初,州縣俱廢。順帝至元四年,立紹熙府軍民宣撫司。
1997年版《自貢市志》載:宋紹定六年(1233),改榮州為紹熙府,宋寶祐六年(1258),廢紹熙府。
《宋史》光宗本紀、理宗本紀、地理志、百官志等對設紹熙府、僑置、廢除等均無記載。
《輿地紀勝》《宋史全文•理宗本紀》《方輿勝覽》有關於榮州升紹熙府的記載。
《元史》本紀、百官志、贍思傳等處有關於紹熙軍民宣撫司的記載。
元代紹熙軍民宣撫司所轄資、普、昌、隆4州,即今資中、安嶽、大邑、仁壽等地縣誌無關於紹熙府、紹熙軍民宣撫司之記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