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冬(拼音:d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一般認為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繩子兩端有結的樣子,意為終結、終端,是“終”的初文。 [2]  冬季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故“冬”又指冬季。後來“冬”又由一年的最後一季引申為專指農曆的十一月。
“冬”也用作擬聲詞,用於形容敲鼓的聲音,用作擬聲詞的“冬”繁體作“鼕”,後簡化為“冬”。
中文名
拼    音
dōng
繁    體
鼕(擬聲詞)
部    首
夂(傳統歸冫部) [3] 
五    筆
TUU [4] 
倉    頡
HEY [4] 
鄭    碼
RSTD [4] 
筆    順
撇、橫撇、捺、點、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295) [1] 
平水韻
上平聲第二·冬 [5] 
總筆畫
3+2
筆順編號
35444
統一碼
51AC [4] 
注音字母
ㄉㄨㄥ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異體字
昸、㫡、𠔙、𠘀、𠘗、𣆼、𣅈
四角碼
2730₃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甲骨文“冬”字形體有待考證。不少學者認為,圖1和圖2是“冬”的甲骨文字形。但是這個字形最初並不表示冬季,而是“終了”的意思。這些甲骨文像絲繩兩端的打結,以示終端之義,也就是“”字的初文。而冬季是四時中最後一個季節,又冬終兩字讀音相近,所以要表“結束”的意思示它本義“終結”時,後人就在“冬”字的左側加了一個“糹”旁,造出一個“終”字來表示。
“冬”的金文寫作圖3、4。圖3的金文“冬”字與甲骨文形體非常相近,但圖4和甲骨文形體相差較大,這個形體像一個封團的房屋,屋內是一個太陽,大致表示太陽不出來,即天空無太陽照耀,用來表示冬天。《説文解字》收錄的字頭正篆的形體基於金文的形體進行了改造,金文形體中的“日”消失了,形體下面換作表示冰的部件“”,不見太陽而只見冰,就成了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冬天了。“冬”字頭下的古文形體,即圖6,與圖4的金文是基本一致的。後來為了書寫方便,小篆體的上半部分變成了“夂”,而下半部分的“仌”簡化成了兩點“⺀”,就是隸書和楷書“冬”字。 [6] 
從《説文解字》的説解來看:“冬,四時盡也。”“冬”是指四季的最後一個季節。作為季節名詞,在文獻中常被使用和記載,例如《尚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冬、夏同時列舉,表示冬季。古漢語中“冬”與“終”還可以見到通用的情況。現代漢語中,“冬”常被用來表示時令,與冬季相關的事物也都可以冠以“冬”來描述,例如“冬雨”“冬雪”“冬麥”,等等。 [7] 
“鼕鼕”,則與“冬天”之義毫無關係,那是後起的象聲詞,如陸游《二月二十四日作》詩:“棠梨花開社酒濃,南村北村鼓鼕鼕。”可是後來人們又造了一個上形(鼓)下聲(冬)的新形聲字“鼕”,表示敲鼓的聲音,但是筆畫太多,書寫不便,因此在簡化漢字時,把“鼕鼕”廢除了,仍用“鼕鼕”作象聲詞。 [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冬季,一年四季的最後一季,也指農曆十月至十二月。
winter
尚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柳青《種穀記》二:“他準備今冬不買地,用那個力量僱人打土窯。”
冬月冬至;冬眠;越冬;隆冬
特指冬月,農曆十一月的俗稱。

明楊慎《南詔野史·滇南月節詞·調寄漁家傲》:“冬月滇南雲護野,曹溪寺裏梅開也,綠萼黃鬚香趁馬。”

通“終”。完結,終了。
end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勢》:“冬而復始,日月是□。”通行本“冬”作“終”。

通“終”。指自始至終整段時間。
end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通行本“冬”作“終”。

(Dōng)姓氏用字。



擬聲詞
形容敲鼓或敲門等的聲音。
rub-a-dub;
rat-tat;
rat-a-tat
唐·顧況《公子行》:“朝遊鼕鼕鼓聲發,暮遊鼕鼕鼓聲絕。”
劉大白《紅色的新年》詩:“冬!冬!!冬!!!遠遠地鼓聲動了!”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仌部】都宗切(dōng)
四時盡也。從仌從夂。夂,古文終字。
𠔙(𣅈),古文冬,從日。 [12] 

説文解字注

“四時盡也”注:冬之為言終也。《考工記》曰:“水有時而凝,有時而釋。”故冬從仌。
“從仌,從𠔾”注:會意,𠔾亦聲。都宗切,九部。
“𠔾,古文終字”注:見糸部。 [13] 

廣韻

都宗切,平冬端 ‖ 冬聲終部(dōng)
冬,四時之末。《屍子》曰:“冬為信,北方為冬。冬,終也。”又姓,前燕慕容皝左司馬冬壽。都宗切。七。 [14]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冫部】冬;康熙筆畫:5畫;部外筆畫:3畫
古文:𣆼、𣅈、𠘀、𠔙、𠘗《唐韻》《集韻》《韻會》都宗切,並篤平聲。《説文》:四時盡也。《禮·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樂記》:冬,藏也。《前漢·律曆志》:冬,終也。《白虎通》:冰霜,冬之候也。《鶡冠子·環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又姓。《韻會》前燕有司馬冬壽。 [15] 
【亥集下】【鼓部】 鼕;康熙筆畫:18;部外筆畫:5
《廣韻》《集韻》《韻會》並徒冬切,音彤。《廣韻》鼓聲也。《唐書·馬周傳》:請置六街鼓,號為鼕鼕鼓。
又《集韻》徒東切《正韻》徒紅切,並音同。義同。 [1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冬”字書寫演示 “冬”字書寫演示
上大下小,“夂”罩住下部兩點。“夂”,首筆撇從豎中線起筆,與捺筆相交於田字格中心。下部兩點,垂直對齊,上小下大,都在豎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王力系統
t
董同龢系統
t
ôŋ
周法高系統
t
əwŋ
李方桂系統
t
əngw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woŋ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wo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
uoŋ
擬音/王力系統

t
uo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t
uo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t
uo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t
uo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冬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宗切
tuoŋ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冬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宗切
toŋ
禮部韻略


平聲





都宗切

增韻


平聲





都宗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t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多龍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清
德紅切
tuŋ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宗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實際發音以當地發音為準。
方言區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tuŋ
55
陰平

冀魯官話
濟南
tuŋ
213
陰平

中原官話
西安
tuoŋ
21
陰平

西南官話
武漢
toŋ
55
陰平

西南官話
成都
toŋ
44
陰平

江淮官話
合肥
təŋ
212
陰平

江淮官話
揚州
to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o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ʊŋ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ʊŋ
44
陰平

閩語
潮州
taŋ
33
陰平

閩語
廈門
tɔŋ
55
陰平
文讀
ta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
福州
tuŋ
44
陰平
文讀
tøyŋ
44
陰平
白讀
閩語
建甌
tɔŋ
54
平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7]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1-2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02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2-73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5.    平水韻 二冬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1-26]
  • 6.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51-252
  • 7.    鄭春蘭編著.魅力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54
  • 8.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76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95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311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31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14.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887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2.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8.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528.
  • 17.    冬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1-26]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語文出版社,2003.06:3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