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冠(拼音:guān、g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本義是帽子。 [2]  古代的冠是一種裝飾,用來束髮,帶冠表示禮貌。冠由帽子又引申為形狀像帽子的或在頂部的東西。以上義讀guān。冠又讀guàn,用作動詞,意思是戴帽。帽子戴在頭上,處於人體最高處,故引申為第一位、第一名等。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guān,guàn
部    首
五    筆
PFQF(86、98)
倉    頡
BMUI
鄭    碼
WWRD
筆    順
點、橫鈎、橫、橫、撇、豎彎鈎、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705) [1] 
平水韻
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5] 
注音字母
ㄍㄨㄢ,ㄍㄨㄢˋ
筆畫數
2+7(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45113512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GBK編碼
B9DA
統一碼
51A0
四角碼
3721₄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戰國時期戰國文字開始出現。戰國文字作圖1,上部從(mào)、下部從元。冃就是帽子,旁邊下垂的兩筆,表示帽邊下垂的綁帶,“元”表示人的頭,即戴帽子的部位。這個字形也由篆文(圖2)繼承,只是兩邊下垂的筆畫已不與中間的筆畫連結,而減省成覆蓋形狀的“冂”形,同時在“元”字右下加“寸”字。“”應是人手的象形,手腕處的一橫(楷書中變作點)是後加的裝飾性筆畫,所以“冠”字中的“寸”與獨立的“寸”字不同。小篆的“冠”字就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到了漢代隸書中,“冠”字由秦代篆文的寫法演變而成。楷書的寫法是由漢代隸書的寫法演變而成。 [2] 
“冠”的本義就是帽子,“冠”是一種可以把頭髮梳理起來的東西,是帽子的總稱。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長髮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時,頭髮都是披髮或束於耳側。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而戴冠,女子十五歲行成人禮而束笄。“冠”既然是成人之禮,那麼“冠”自然也就成了男子成年的代稱,例如《漢書·敍傳下》中所記載的:“賈生矯矯,弱冠登朝。”古人的帽子除了冠之外,還有“冕”“弁”等。
冠是戴於頭頂的飾物,因此位居高處,於是就有了“冠軍”“……之冠”這樣的説法,表示居於首位、領先的意思。而形似冠、位於頭頂的東西也被稱之為冠,例如“雞冠”“樹冠”“桂冠”,等等。“冠”又用作動詞,表示戴帽子,讀作guàn。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uān
名詞
帽子的總稱。
hat;cap;
crown
《禮記·曲禮上》:“為人子,父母存,冠衣不純素。”
岳飛《滿江紅·寫懷》詞:“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衣冠;桂冠;皇冠;怒髮衝冠
特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禮帽。

東漢·班固《漢書·匡衡傳》:“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端的東西。
cap
《墨子·備城門》:“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長丈三尺,冠長十尺,闢長六尺。”
徐陵《鬥雞》詩:“花冠已衝力,金爪復驚媒。”
花冠;雞冠;樹冠;冠狀動脈
guàn
動詞
戴帽子;戴。
put on(a hat)
《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冠乎?’曰:‘冠。’”
張衡《東京賦》:“冠通天,佩玉璽。”
古代男子到二十歲舉行加冠禮,結髮戴冠,表示成人。

《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韓愈《題李生壁》:“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未通人事。”
冠禮;弱冠
超出眾人,居於首位。
crown with
《韓非子·難三》:“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
《漢書·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為冠。”

在前面加上(某種名號或文字)。
precede
孔安國《〈尚書〉序》:“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
尊崇。

王褒《四子講德論》:“今聖主冠道德,履純仁,被六藝,佩禮文。”

覆蓋。

張衡《東京賦》:“結雲閣,冠南山。”

貫穿;貫通。

潘岳《馬汧督誄》:“精冠白日,猛烈秋霜。”

名詞
冠軍;第一名。
champion

奪冠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冖部】古丸切(guān)
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也。從冂從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
【註釋】①豢:徐鍇《説文解字擊傳》:“豢音卷,卷束也。②所以句:徐灝《説文段注箋》:“古之冠者,以笄(jī,簪子)貫發而巾覆之,故日所以豢鬢也。”④元:徐鍇《説文解字擊傳》:“取其在首,故從元。”⑤法制:桂馥《説文解字義證》引《尉繚子》:“天子玄冠玄纓,諸侯素冠素纓,大夫以下,練(白絹)冠練纓。” [9] 

説文解字注

“絭也”注:疊韻為訓。
所㠯絭發”注:絭者,纕臂繩之名,所㠯約束褎者也。冠以約束髮,故曰絭發,引伸為凡覆蓋之偁。
“弁冕之總名也”注: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
“從冖元”注:會意。元猶首也。
“元亦聲”注:古丸切,十四部。
“冠有法制”注:謂尊卑異服。
“故從寸”注:古凡法度之字,多從寸者。 [10] 
(説明:粗體字為《説文解字》原文部分)

廣韻

古丸切,平桓見 ‖元聲元3部(guān)
冠,首飾。《説文》曰:“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也。”亦姓,《風俗通》雲:“古賢者鶡冠子之後。”又音灌。
古玩切,去換見 ‖元聲元3部(guàn)
冠,冠束。《白虎通》曰:“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又姓,《列仙傳》有仙人冠先。又音官。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冖部】 冠;部外筆畫:7
(guān)《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並音官。《説文》:絭也,所以絭發。從冖,元。冠有法制,故從寸。徐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為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發也。《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韜發也。《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guàn)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玩切。官去聲。《禮·曲禮》:二十曰弱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為眾之首曰冠。《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葉俱倫切,音麇。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葉居員切。眷平聲。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又葉扃縣切。音睊。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遊俠冠。玉帛非足雲:女子罹蹈踐。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冠字書寫筆順 冠字書寫筆順
“冖”扁、窄,“元、寸”大、寬。“冖”居上居中。“元”從左、下包圍“寸”;“元”的兩橫上短下長,右端都抵豎中線,下橫在橫中線,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彎鈎段的鈎部超出“冖”右端;“寸”的橫筆在橫中線上側,與“元”的第二橫持平,末筆點從豎中線右側起筆。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wɑn
王力系統
k
uan
董同龢系統
k
uɑn
周法高系統
k
wan
李方桂系統
kw
an
西漢



東漢





uan


u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wɑn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uɑn
擬音/王力系統

k
uɑn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uɑn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uɑn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uân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uɑ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丸切/音官
kuɑ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玩切/音灌
kuɑn
集韻
平聲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沽(古)丸切
kuɑ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玩切
kuɑn
禮部韻略


平聲





沽丸切



去聲





古玩切

增韻


平聲





沽歡切



去聲





古玩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桓歡

合口呼

全清

kuɔn

去聲
桓歡

合口呼

全清

kuɔn
中州音韻


平聲
桓歡





瓜光切



去聲
桓歡





光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九寒


全清
沽歡切
koun

去聲
九翰


全清
呼玩切
xuo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陰去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區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kuan
55
陰平
衣冠
北京官話
北京
kuan
51
去聲
冠軍
冀魯官話
濟南
kuæ̃
213
陰平
衣冠
冀魯官話
濟南
kuæ̃
21
去聲
冠軍
中原官話
西安
kuæ̃
21
陰平
衣冠
中原官話
西安
kuæ̃
55
去聲
冠軍
西南官話
武漢
kuan
55
陰平
衣冠
西南官話
武漢
kuan
35
去聲
冠軍
西南官話
成都
kuan
44
陰平
衣冠
西南官話
成都
kuan
31
去聲
冠軍
江淮官話
合肥
kʊ̃
212
陰平
衣冠
江淮官話
合肥
kʊ̃
53
去聲
冠軍
江淮官話
揚州
kuõ
21
陰平
衣冠
江淮官話
揚州
kuõ
55
去聲
冠軍
晉語
太原
kuæ̃
11
平聲
衣冠
晉語
太原
kuæ̃
45
去聲
冠軍
吳語
蘇州
kuø
44
陰平
衣冠
吳語
蘇州
kuø
415
陰去
冠軍
吳語
温州
ky
44
陰平
衣冠
吳語
温州
ky
42
陰去
冠軍
湘語
長沙
kõ
33
陰平
衣冠
湘語
長沙
kõ
55
陰去
冠軍
湘語
雙峯
kua
55
陰平
衣冠
湘語
雙峯
kua
35
陰去
冠軍
贛語
南昌
kuɔ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uɔn
44
陰平
衣冠
客家話
梅縣
kuɔn
52
去聲
冠軍
粵語
廣州
kun
53
陰平
衣冠
粵語
廣州
kun
33
陰去
冠軍
粵語
陽江
kun
33
陰平
衣冠
粵語
陽江
kuan
33
陰平
衣冠
粵語
陽江
kun
24
陰去
冠軍
閩語
潮州
kueŋ
33
陰平
衣冠
閩語
潮州
kueŋ
213
陰去
冠軍
閩語
廈門
kuan
55
陰平
衣冠,文讀
閩語
廈門
kũã
55
陰平
衣冠,白讀
閩語
廈門
kuan
11
陰去
冠軍
閩語
福州
kuaŋ
44
陰平
衣冠
閩語
福州
kuaŋ
213
陰去
冠軍
閩語
建甌
kuɪŋ
54
平聲
衣冠
閩語
建甌
kuɪŋ
22
陰去
冠軍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79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1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7]
  • 5.    平水韻 十四寒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9]
  • 6.    鄭春蘭編著 .精彩漢字[M]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8.06 :176-177 .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4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80;48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32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上[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61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25;403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7
  • 13.    “冠”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264-26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