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寸(拼音:cù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2]  。古文字的寸是由代表手的“又”和指事符號“一”兩個部分組成,本義指從掌至手腕一寸長的部位,即“寸口”,引申指以寸口為度的長度單位。因為寸是量度較小的單位,故又用來形容極小或極短。
中文名
拼    音
cùn
部    首
五    筆
FGHY
倉    頡
DI
鄭    碼
DS
筆    順
橫、豎鈎、點
字    級
一級(0031)
平水韻
去聲十四願 [3] 
注音字母
ㄘㄨㄣˋ
統一碼
基本區-5BF8
四角碼
4030₀
筆畫數
3+0
造字法
指事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指事字。“寸”約產生於戰國,其字形是在“”(指手)字下部添一短橫;其含義是在離掌根一寸的橈動脈處有一短橫作指事符號指明這個部位,是中醫切脈診病之處。這地方是“寸口”,叫“寸”(中醫診脈有“寸”“關”“尺”説),也叫脈門,離掌根大約一寸,是經脈部位的名稱。長度單位“寸”就是古人根據這一距離來確定的。也有人認為“寸”的長度正好是自身中指中關節的長度。小篆基本沿襲戰國文字。隸變時,其結構、筆形、筆序、筆劃均經過多次調整。或將指事符號上提,如圖6、圖7;或將彎曲的“又”平展作圖8、圖9;指事符號或作頓點、提點,或作橫筆、橫長提,楷書作記號字寸。 [2]  [4] 
“寸”的本義是計量長度的單位。按照古人的計算,十分為一寸。“寸”在古代漢語中以作為度量單位而存在,例如《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中所記載的:“觸石而出,膚寸而合。”其中的“寸”即長度單位,一個指頭的寬度,也就是中醫把脈的寸口大小。此處的“膚”也指長度單位,一膚等於四寸。古代的度量單位除了寸之外,還有尺、丈等,在這些單位中“寸”是較小的單位,因此常常被用來表示“很短、很小”的概念,例如人們常常用來形容時間的一句話“一寸光陰一寸金”。 [20]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ùn
量詞
長度單位。一指寬為寸。
cun
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觸石而出,膚寸而合。”

市制長度單位,10寸為1尺,一市寸約合3.33釐米。

賈誼《新書·六術》:“十分為寸,十寸為尺。”
尺寸;得寸進尺
名詞
中醫切脈部位名稱。

難經·十八難》:“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
(Cùn)姓氏用字。



形容詞
形容極短或極小。
little

動詞
幫襯,協助。
assist
西遊記》第六十回:“兩條棍向振天關,不見輸贏皆傍寸。”

cǔn
動詞
通“忖”。揣度;思量。

漢書·律曆志上》:“分者,自三微而成着,可分別也。寸者,忖也。”


以上參考資料: [5-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下】【寸部】倉困切(cùn)
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從一。凡寸之屬皆從寸。
〖註釋〗從一:徐鍇《説文解字系傳》:“一者,記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 [7] 

説文解字注

十分也。
注:度別於分,忖於寸。禾部曰:十發為程,一程為分,十分為寸。
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從又一。
注:卻猶退也。距手十分動脈之處謂之寸口。故字從又一,會意也。《周禮》注云:脈之大候要在陽明寸口。倉困切。十三部。 [8] 

廣韻

倉困切,去慁清 ‖寸聲文2部(cùn)
寸《説文》曰:“度量衡。以粟生之,十粟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家語》雲:“孔子曰:‘布指知寸。’”倉困切。二。
【校釋】《説文》,當作《説苑》,《太平御覽》卷八百三十引《説苑》與此同。 [9]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字部】寸;康熙筆畫:3;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倉困切。《韻會》《正韻》村困切,並村去聲。《説文》: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痾謂之寸口。從又從一。徐曰:一者,記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家語》:布指知寸。《前漢·律曆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從寸。
又姓。《正字通》:明嘉靖中梓潼令寸居敬。
又葉徒玩切,音叚。庾信《喜晴應詔》詩:伏泉遠習坎,陰風已回巽。桐枝長舊圍,蒲節抽新寸。葉上建、傳、堰、獻。楊慎曰:巽音蒜,寸音斷,或曰:建、傳、堰、獻在今霰韻,古音霰、翰、諫三韻通。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1] 
《説文解字注》書影 [12] 
《康熙字典》書影 [13] 
《廣韻》書影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寸字書寫筆順 寸字書寫筆順
❶橫筆居橫中線上方,左低右高。❷亅(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右側,鈎尖過豎中線。❸點在左半格橫中線下側。 [15]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6]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wən
王力系統
tsʰ
uən
董同龢系統
tsʰ
uə̂n
周法高系統
tsʰ
wən
李方桂系統
tsh
ənh
南北朝

元魂痕

wə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tsʰ
uən
王力系統

tsʰ
uən
董同龢系統

tsʰ
uən
周法高系統

tsʰ
uən
李方桂系統

tsh
uən
陳新雄系統

tsʰ
uən

以上參考資料: [17-18]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六慁

合口呼
次清
倉困切
tsʰuən
集韻
上聲
二十一混

合口呼
次清
取本切
tsʰən
去聲
二十六𢙃 (圂)

合口呼
次清
村困切
tsʰən
禮部韻略


去聲






村困切

增韻


去聲






村困切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合口呼

次清

tsʼu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倉遜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次清
村困切
ts‘uə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三鴛婉怨乙






以上參考資料: [19]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sʰuən
51
去聲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tsʰuẽ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ʰuẽ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ə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ə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sʰən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uən
55
去聲

官話(晉語)
太原
tsʰuŋ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ʰən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sʰø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sʰən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sʰuan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sʰu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tsʰu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ʃʰyn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ʃʰyn
24
陰去

閩語
廈門
tsun
11
陰去
文讀
閩語
廈門
tsʰŋ
11
陰去
白讀
閩語
潮州
tsʰuŋ
213
陰去

閩語
福州
tsʰauŋ
213
陰去

閩語
建甌
tsʰɔŋ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9]  、《漢語方音字彙》 [2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42
  • 3.    平水韻 十四願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12]
  • 4.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1-22
  • 5.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2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45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26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31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12]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864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32
  • 11.    説文解字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18]
  • 12.    説文解字注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18]
  • 13.    [清]張玉書 等 編纂.康熙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293
  • 14.    《廣韻》書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8-19]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56
  • 16.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8]
  • 1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2]
  • 1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22]
  • 19.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12]
  • 20.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72-73
  • 2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