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冕(拼音:miǎn),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4]  。“冕”在小篆中是形聲字,字形從冃(mào,表示帽子)為形,“免”為聲。有人認為,“免”是“冕”的本字,甲骨文中的“免”模擬人戴着帽子。“冕”的基本義是中國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後專指帝王的皇冠,引申指王位。 [11] 
中文名
拼    音
miǎn
部    首
五    筆
JQKQ [3] 
倉    頡
ANAU [3] 
鄭    碼
KRJR [3]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撇、橫撇/橫鈎、豎、橫折、橫、撇、豎彎鈎
字    級
二級(編號:4825)
平水韻
上聲·十六銑 [2] 
注音字母
ㄇㄧㄢˇ
總筆畫數
11(部首4,部首外7)
四角號碼
6041₂
異體字
㡈、絻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統一碼
5195 [3] 
筆順編號
25113525135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2]
“冕”由“冃(mào)”和“免”組成。“冃”的字形像古代的帽子,實際上就是早期的“帽”字,後來到了楷書當中,演變為“⺜”,而“免”則表示讀音。
有學者認為,“免”是“冕”的早期字形。“免”在金文中寫成圖A等形狀,像一個人頭上戴着一頂大帽子。不過,“免”表示的不是普通的帽子,而是喪帽。雖然還不能確定“免”就是早期的“冕”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免”在“冕”的字形當中不僅僅表示讀音,一定程度上也把它跟帽子有關的含義帶入其中。
“冕”在篆文中還曾經有過另外一種寫法,即由“糸”和“免”組成(圖2),表示“冕”是用絲織品做成的。例如《荀子·正名》:“乘軒戴絻。”不過,這種寫法並沒有流傳下來。
“冕”最初是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跟冠相比,冕的形制更為繁複華麗。“冕”後來特指帝王的禮帽,也就是皇冠,由此才有了登基加冕一説。
“冠”和“冕”分別是古代官員和帝王戴的帽子,然而二者又常常合在一起作為冠帽的總稱。“冠冕”還有很多比喻用法。比如,它可用於比喻仕宦,《後漢書·郭太傳》:“(賈淑)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里患之。”有時也指仕宦之家,比如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也比喻受人擁戴或出人頭地,《北史·寇洛等傳論》:“冠冕之盛,當時莫與比焉。”還可以用來比喻體面、光彩,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風,我們而今竟到酒樓上去坐罷,還冠冕些。”
正因為“冕”是皇冠,所以,體育競賽中將保住上屆取得的冠軍稱號叫做“衞冕”,“衞冕冠軍”“衞冕成功”等説法由此而來。“冕”後來還用於比喻那些形狀像冕的事物,比如“日冕”。 [11-1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後來專指帝王的禮帽
crown
《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
三國魏·曹植《七啓》:“九旒之冕,散耀垂文。”
冕旒;加冕;冠冕
形狀像冕的事物
比喻競賽中冠軍的榮譽地位
衞冕
動詞
戴禮帽
《尚書·顧命》:“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一人冕執鉞,立於西堂。”
《禮記·曾子問》:“諸侯適天子,必告於祖,奠於禰,冕而出視朝。”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七下】【冃部】亡辡切
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從冃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
絻,冕或從糸。 [5] 

説文解字注

“(冕)大夫以上冠也”注: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渾言之也。此雲“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則士無冕可知矣。《周禮》:“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採。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戴先生曰:“實六冕而曰五冕者,陳採就玉之數止於五也。亦以見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無旒也。概舉諸侯又申之曰繅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數九,公侯伯子男無降差同也。”
“䆳延垂瑬紞纊”注:䆳,深遠也。延者,鄭雲:“冕之覆。”《周禮·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謂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升布為之,故《尚書》《論語》謂之麻冕。用三十升布,上玄下朱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傳》作“綖”。垂瑬,詳玉部瑬下。紞纊,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懸瑱也,瑱亦謂之纊,詳糸部紞下。據許紞系於延左右。據《周禮》注,王后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是專謂後服也。然《左傳》:“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
“從冃,免聲”注:亡辨切。按,古音當在十三部,讀如問。許書無“免”字,而俛、勉字皆免聲,蓋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無免、兔之分,俗強分別者,非也。冕之義取前俯,則與低頭之俛關通。
“古者黃帝初作冕”注:《大平御覽》引《世本》曰:“黃帝作旃冕。”宋衷注云:“通帛曰旃。”應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絻,冕或從糸作”注:從糸作者、謂冕延用三十升布也。《周禮》曰:“玄冕朱裏。”謂玄表朱裏。注云:“冕延之覆在上,是以名焉。”延之覆猶雲延之表也。“是以名焉”者,釋經文“玄冕”之冕字也。以其最居上,故專得冕名也。《覲禮》注云“今文冕皆作絻。”許或之者,許意從古文也。亦見《管子》、《荀卿子》及《封禪書》。 [6]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冂部】 冕;部外筆畫:9
《唐韻》亡辨切。《集韻》《韻會》《正韻》美辨切,並音免。《説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從冃,免聲。古黃帝初作冕。徐曰:冕,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冕兩旁,下繫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鋭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禮·玉藻》:諸侯裨冕以朝。《禮器》:天子之冕朱緑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為貴也。
又《韻會》:或作絻。《荀子·禮論篇》:郊之麻絻。《集韻》:亦作㡈。
又《正韻》:禮記,士玄端,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端皆作冕。
又《集韻》武遠切,音晚。冠有延,前俯也。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提示

“冕”字書寫筆順 “冕”字書寫筆順
“冕”的上半部是“⺜”,兩橫與左右的豎不相接,不要寫成“曰(yuē)” [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二十八獮

開口呼
次濁
亡辨切
mjæ̆n
集韻
上聲
二十阮
開口呼
次濁
武遠切
ɱiɐn
上聲
二十阮
開口呼
次濁
忙晚切
miɐn
上聲
二十八𤣗
開口呼
次濁
美辨切
miæn
禮部韻略

上聲





美辨切

增韻

上聲





美辨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先天

齊齒呼

次濁

miɛn
中州音韻

上聲
先天





忙扁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一銑


次濁
美辯切
mien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一先蘚線屑
(參考資料:漢典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i̯an
先秦
王力系統
m
ǐa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jua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iwa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jianx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wɑ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w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m
i̯ɛn
隋唐
王力系統

m
ǐɛn
隋唐
董同龢系統

m
jæ̆n
隋唐
周法高系統

m
ia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m
jän
隋唐
陳新雄系統
m
ǐɛn
(參考資料:漢典 [8] 
參考資料
  • 1.    “十大語文差錯”公佈 “冒”落筆即錯成第一易錯字  .中國廣播網.2013-12-27[引用日期2020-03-03]
  • 2.    平水韻 十六銑 冕  .搜韻[引用日期2023-06-0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3-06-07]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6-07]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34
  • 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6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189
  • 8.    冕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6-07]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98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1624
  • 11.    富麗. 説“冕”[J]. 月讀, 2019, (7):84-86.
  • 1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80
展開全部 收起